
长汀县四都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
在四都镇众多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中,有一位年轻的红军白衣战士,他在反第五次“围剿”的战火硝烟中,带领前线卫生队奔赴战场建立临时救护所,哪里战斗激烈,他们就毫不犹豫地奔赴哪里。他们不仅要救护伤员,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这位白衣战士就在一次奔赴战争前线建立临时救护所时,与“围剿”的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他不幸头部中弹,倒在了反“围剿”的枪林弹雨中,为国英勇捐躯,他的名字叫陈官昌。
陈官昌,是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下赖村(今红都村)人。1915年出生于下赖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陈官昌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租种地主的田地,每年除了交租,家里就所剩无几,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陈官昌从四五岁开始就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上山捡柴火,拔猪草,菜园里浇菜,除草等。父母亲看到陈官昌那么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为父母分忧,心里很高兴,无奈家里实在穷,苦了孩子也无可奈何。
转眼陈官昌8岁了,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亲心想再也不能让孩子像父辈那样大字不识,吃了多少亏。但是,要送孩子读书,每年要交给先生六斗谷子的学费,家里本来就穷得揭不开锅了,哪里拿得出六斗谷子?后来多亏宗族祠堂里的“蒸尝谷”资助宗亲男孩读书,每个男孩资助四斗谷子,自己只要出两斗谷子。父亲听到后,咬咬牙,就送陈官昌到学堂里读书去了。三年下来,陈官昌在学堂里勤奋读书,掌握了许多基本的文化知识。
陈官昌14岁那一年,即1929年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首次入闽的第一站就来到四都。红四军在四都宣传土地革命斗争,号召工农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把千百年来剥削劳苦大众的统治阶级打倒在地!
红军的到来,让少年陈官昌看到了希望,他盼望自己快快长大,他要参加红军,帮助天下的穷人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
1931年,16岁的陈官昌就参加了四都乡的土地革命斗争,他年少志高,充满着青春活力,不久就参加了工农红军。
就在这一年,红军后方总医院从上杭迁到陈官昌的家乡四都下赖村,后方总医院就座落在下赖坝村里的一座祠堂里。此祠堂是一座西北向东南占地约600多平方米的大屋子,墙体为三合土夯墙,上下厅,两边配有横屋,中间为一个大雨坪。红军后方总医院是当时中央苏区的最高医疗机构,主要为前方战场受伤的红军指战员们医治伤病,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自从红军后方总医院搬到下赖村后,引起陈官昌极大的好奇心。他看到后方总医院非常繁忙,有许多战场受伤的红军战士都送到这里来。因为伤员多,因此下赖村、同仁村、渔溪村的祠堂被用作红军医院用房。总的病床达到2000多张,医护人员达到300多人。陈官昌非常羡慕红军医护人员,他们救死扶伤的崇高品德令人敬佩。陈官昌心里想,如果我也能当上一名红军医护人员,那该多好啊!
1932年,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培养红色医务人才,红军后方总医院创办了“红军看护学校”,利用赖氏旺政公祠堂当教室上课。举办“看护训练班”(民间称为“红军医官学校”),招收思想进步、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男女青年参加训练班培训,每期学员70多人,按文化程度编为甲、乙、丙三个班,每期培训时间为六个月。
陈官昌听到红军总医院招收学员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立即向红军总医院要求报名参加看护学校学习。红军总医院领导看到陈官昌年轻、好学、思想上进,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于是批准了陈官昌的请求,参加看护训练班学习。在半年的学习期间,陈官昌克服了文化水平不高的困难,每天如饥似渴的学习、钻研医学知识。短短半年时间,陈官昌学习了药物学、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急救学、传染病学、英文等,边上课边实习。半年后,陈官昌从看护培训班顺利毕业,毕业后他被留在红军后方总医院工作。
陈官昌满腔热情的投入红军总医院的看护工作,每一批伤病员的到来,陈官昌都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认真仔细地做好护理工作。陈官昌工作积极,业务熟悉,在医护工作上精益求精,对待每一位伤病员如同亲人一般,受到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由于陈官昌是本地人,对周围环境熟悉。所以,红军后方总医院任命陈官昌为总医院卫生队队长。
担任队长后,陈官昌经常要带领着卫生队奔赴各地战场,设立临时救护所,积极抢救伤员。陈官昌作为一位红军白衣战士,坚守岗位,以医护人员的特殊身份,积极投入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
1934年4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空前激烈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动员所有的力量,投入反“围剿”战争,使得前方就需要建立更多的“临时前方救护所”。陈官昌受命带队前往宁化县建立前线救护所,当时,正是反第五次“围剿”白热化时期,随时都有与敌人交战的可能。陈官昌在宁化创建前方救护所的时候,被敌人发现了。陈官昌和全体卫生队员,立即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由于敌众我寡,卫生队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光荣牺牲。陈官昌牺牲时年仅19岁。
新中国成立后,长汀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2月追认陈官昌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