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确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二战胜利80年后的当今世界,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严重冲击国际社会在二战问题上的基本共识,迫切需要坚持并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就是要将尊重历史事实作为根本前提,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塑造并传播关于二战的完整集体记忆,以史为鉴共创未来。
尊重历史事实是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根本前提。就二战起点这个基本史实来看,要充分认识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标志性意义。1931年9月18日,中国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并成为二战中开始最早、持续最久的战场。对此,英国学者安德鲁·布坎南明确将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就中国和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发挥来看,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中国战场以14年抗战牵制日本陆军近百分之七十的兵力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牛津大学拉纳·米特教授指出,“孱弱的中国在二战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的研究证实:苏联所在的欧洲东线战场是承担纳粹德国军事重压的欧洲主战场。就二战性质来看,要充分认识二战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也是革命战争、独立战争。剑桥大学方德万教授指出,“二战不只是反法西斯战争,也是革命战争”“从全世界角度看二战,必须包括东亚国家的经验,中东、非洲、南美国家的经验”。这些历史事实不能也无法抹杀,是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根本前提与核心要求。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迫切任务。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再以简单否定历史事实为特点,而是通过选择性记忆、模糊价值判断等方式混淆视听。西方关于二战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中心主义。“英美国家的叙述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提出‘二战’这个词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把这场战争与爆发在欧洲的一战联系起来,赋予它一种道德含义”,在此影响下,产生了“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作为二战起点”等西方中心主义错误论断,这些观点漠视中国自从1931年便开始独立抵抗日本法西斯、苏联战场的重要意义等历史事实。二是全球史叙事中的“东方战场边缘化”。西方话语中长期存在低估中国抗战战略价值的论调。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基根认为中国战场是“边缘战场”,类似的“中国战场是配角”等错误观点屡见不鲜。三是存在“解放者叙事”的意识形态滤镜。二战后的意识形态分歧,导致西方强调“英美解放欧洲”等二战叙事,夸大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二战的贡献,几乎不提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同时,他们无视中国抗战的自主性和长期抗战的战略性,贬损中国的作战能力,夸大外国援助的作用,致使“美援决定论”等错误认知大行其道。对于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我们必须全面检视和坚决批驳。
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是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实践要求。二战的胜利,不仅宣告了法西斯集团彻底的军事失败,更是对和平、正义、人道等人类共同价值的确定。《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确立的战后秩序,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强调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反对侵略和干涉,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根本保障。当前,一些西方大国出于战略竞争需要,试图打破这种秩序,重新塑造有利于自身霸权的规则体系。原本经过战后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的历史定论,遭到了淡化、漠视,甚至是篡改。这些歪曲二战历史、挑拨矛盾、制造分裂的做法,意在削弱二战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