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镇江市丹徒区支显宗学校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弘扬铁军精神,争做时代新人”思政教育课,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镇江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王春喜向四五年级400名学生讲解80多年前抗战时期新四军在上党地区的6场战斗,旨在传承发扬新四军铁军精神。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与八路军相呼应,驰骋大江南北,打击日本侵略者。新四军尽管仅存在了短暂的十年时光,却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1938年6月首战韦岗,在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战斗了8年多。
一、铁军精神的形成
所谓“铁军”,不是什么别的军队,就是《新四军军歌》中所唱的“铁的新四军”,所谓“铁军精神”也不是别的什么军队精神,而是“铁的新四军”精神,我们将新四军在八年抗战历程中锤炼出的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称为“铁军精神”。
1938年6月,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一支队来到我们镇江宝堰,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周恩来提议,由陈毅执笔写作《新四军军歌》,3月底完成,6月定稿,用词精练,气势恢宏,是在新四军战斗的血火中诞生的。
抗战时期铁军精神是为民族解放、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绝对服从党指挥的自觉精神;是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有我无敌、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无限忠于人民、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是独立自主,大胆放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坚强的革命信念,热爱真理,崇尚科学,自觉为共产主义而永远奋斗的精神。
新时期铁军精神,源于新四军的浴血奋战史,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它强调听党指挥、对党忠诚,体现了铁的信念;在面对艰难困苦时,展现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铁的意志;在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中,体现了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在执行纪律上,体现了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在战斗作风上,体现了勇猛顽强、英勇善战的铁的作风。
二、铁军精神的内涵
1.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
新四军自组建到奔赴敌后英勇抗击日军,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尊严,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战环境异常艰难,新四军凭借着中华民族不灭、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最终成为华中战场上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主力部队。新四军的历史就是一部跟党举旗、绝对忠诚、报国为民的历史。新四军一到茅山地区就积极培养和慎重发展共产党员,着手建立和发展党的各级组织,1938年7-9月,丹阳、句容、扬中、丹徒先后成立区、县一级党的组织,领导茅山地区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新四军部队高度分散,许多单位独立驻防,通过政治教育和政策教育,新四军广大干部加深了对时局和形势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提高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政策方针的自觉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铁军精神的灵魂。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关头,新四军从民族利益出发,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迅速实现了从反蒋到联蒋、从打土豪到打日军的转变。
2.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
牺牲在丹徒区域的新四军指战员有180位,无名烈士超过200位,我们上党镇就有无名烈士80多位。
1939年3月7日,新四军二团1000人被日伪军5000人2道包围,一连120名英勇的指战员在白石山坚守阵地6个小时,屡次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以巨大的牺牲为全团主力的胜利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二团政治部主任肖国生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次组织打退日伪军进攻,在组织第8次反击时,带一个排杀向日军骑兵,被日军炮弹击中牺牲;战斗中有58名新四军指战员壮烈牺牲,他们以年轻的生命,花季的青春,闪光的人生,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新四军将士怀揣着“马革裹尸还”的壮志豪情踏上征途,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勇往直前,展现出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英勇牺牲和坚定担当,铸就了新四军的铁军本色。
3.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
新四军在茅山地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开展统战工作的灵活性、开创性和艺术性,教育引导社会底层群众,获得了包括国民党上层左派、爱国将领、民主党派、爱国地主、开明士绅、帮会势力、宗教人士、土匪武装、伪军、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新四军海纳百川,广纳贤才,从最初改编时的1万余人,发展壮大至解放战争初的31万人,最终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
1943年4月21日上午,新四军46团1个营,在蒋庄村宿营时,因汉奸告密,驻上党据点日伪军50余人沿镇宝公路经上会向蒋庄袭来。营长凌海波闻报果断进行战斗部署,在离蒋庄300米处待骄纵轻敌日军进入埋伏圈,一声令下战士们枪弹齐发,隐藏在林子里的机枪猛烈扫射,打得日军猝不及防,惊慌逃窜。领头的鬼子被炸飞了天,有的掉头至丰城村,大部分经西新村折回上会。有6个慌不择路的日军士兵掉队,1个小头目受伤被俘获,5人躲进丰城村一户草房里,被地方游击小组当场打死2名,余下3人夺路逃命,1人奔回据点后栽地吐血而亡。此战毙敌9人,伤3人,缴获步枪7支和一批子弹,是镇江“清乡”区内新四军主力部队和抗日民众,同日军展开反“清乡”斗争的第一个胜仗。
1943年3月,日军加强“扫荡”“清乡”,日伪军在丹北、茅山地区强迫群众构筑了2道封锁线,用青竹、树桩筑起篱笆“城墙”,隔离抗日军民的联系。茅山地区军民采取许多办法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6月15日晚饭后,镇三区青壮年农民300余人,集合在丰城方家岗晒场上,镇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徐盘荣作反“清乡”、反封锁、火烧竹篱笆的动员报告。同时,镇丹县委书记彭炎率领新四军47团3连从外线插进竹篱笆,设指挥所于凌塘村北朱家村的一个小山头上。凌塘东二里路的敌占区上党镇有日军一个小队和保安警察一个排,还有伪自卫团。为防止敌人出动,3连将上党集镇团团围住。深夜,指挥所堆了三堆竹竿,麦秸铺底,上浇火油。彭书记亲自点燃了火堆,霎时间,凌塘村北面的小山头上腾起三股熊熊火柱,直插云霄。沿线农民看到信号立即点火,顷刻之间火光冲天,凌塘至元庄之间出现了一条十里多长的巨大“火龙”,这把火烧得十里竹篱笆灰飞烟灭,烧得日本鬼子的封锁政策彻底泡汤。
4.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
1938年,新四军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在干部中“发扬艰苦耐劳的光荣传统精神”。由于日伪“扫荡”“清乡”,国民党制造“摩擦”,少发、迟发、停发军费甚至进行经济封锁,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供给难以为继。新四军在茅山地区严格执行纪律,在每日仅维持半饱甚至是饿着肚子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而在群众中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和威望。新四军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物送还、损失赔偿,这些看似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细节,但是人民群众就是通过这些小事分辨出新四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6月15日,新四军二团政治部主任肖国生随陈毅司令员及一支队抵达苏南宝堰。大雨下个不停,肖国生受过伤的脚,一拐一拐地到村里村外看望战士,看到一个没有雨具的战士躺在草垛边打瞌睡立刻将自己的雨衣给这个战士披上,饱受兵匪糟蹋之苦的地方群众,透过门缝看到后深受感动。
5.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
1942年8、9月间,茅山地区日伪军在镇江、宝堰一带进行疯狂的“扫荡”、抢粮。每当日军进行“扫荡”之时,驻守上党的伪军与自卫团便如影随形,犹如谄媚的狗尾巴,紧紧跟随在日军身后,四处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私下里将他们怒骂为“二鬼子”。老百姓盼望新四军将他们消灭。
1942年9月8日晚上,新四军46团团长黄玉庭率1营从40余里的蒲干村攻打上党伪军据点,一连攻打上党伪军碉堡,30分钟结束战斗;二连攻打上党镇内陈可余伪自卫团,久攻不下,一连上前配合,采用火攻,3个小时后自卫团缴械投降。这次战斗全歼伪军1个连及自卫团一部90多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马枪80多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