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都同仁村廖氏宗祠

廖汉华牺牲地(四都镇乌泥村——肖贵辉 摄)
廖汉华,长汀县四都镇同仁村廖屋人,生年不详。廖汉华于大革命前期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在校期间受到革命思潮影响,接触到马列主义,学习进步书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爆发后,他返回长汀,组织动员进步青年参加革命活动,与广州中山大学长汀藉学生吴炳若、胡轶寰等人成为长汀县早期的革命青年。
伟人感召,革命到底
1929年3月上旬,红四军决定进军闽西。
在进军闽西之前,红四军派秘密联络员与中共长汀县委书记段奋夫取得了联系,段奋夫即与四都地下党廖洪林取得联系,要求廖洪林和四都地下党为红军带路,并做好迎接红军的准备。由廖洪林等人为红四军带路,廖汉华则留在四都与赖兴银等人一起为红军安排食宿等工作。
3月12日早上,红四军到达长汀县四都乡。赖兴银、廖汉华将四都可供住宿的旅店、祠堂、庙宇的基本情况,向红四军工农运动委员会主任谭震林做了介绍,精心安排好红军食宿。
两天后,朱毛红军打下汀州古城,廖汉华立即从四都来到汀州城,在段奋夫、王仰颜等人的领导下,积极协助红军开展打土豪筹款活动。
由于廖汉华立场坚定,工作积极,成绩显著,因此,组织上委任他担任中共兆征县委书记。
撤退四都,坚持斗争
1934年1月21日,第二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廖汉华被选举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2月,廖汉华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
1934年秋,中央主力红军转移长征,廖汉华是四都人,组织上要求他留守,转移到四都坚持游击斗争。
1935年2、3月间,国民党对四都发动了第二次“清剿”,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等省级机关先后撤离到谢坊、琉璃、汤屋、小金、乌泥等边远山区。
1935年3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再次对驻扎在四都的红军游击队进行大规模清剿。廖汉华和第一纵队的游击队员们,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
4月初,中共福建省委在长汀红山乡腊口召开紧急会议,将部队和省级机关300余人实行战时编制,成立三支游击队,第一支队由龙腾云任队长;第二支队罗化成任队长;第三支队毛泽覃任队长。计划向武平、永定、龙岩方向突围。
4月10日,省级机关的干部及红军、游击队突围来到武平大禾梅子坝的大山中,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万永诚、军区司令员龙腾云在最后的突围中壮烈牺牲。
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1935年4月20日,廖汉华与省苏主席吴必先带领的第一纵队欲往东面突围,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包围于濯田圆当南坑,不幸被俘。
廖汉华被敌人押回四都乌泥村,逼他说出当时省苏维埃政府埋藏的文件、财物及枪支,廖汉华宁死不屈,任凭敌人拷打,他绝不招供。
国民党军对他毫无办法,于是残酷地用铁丝穿进廖汉华的锁骨内,廖汉华痛得满地打滚,鲜血流满了全身。
敌人再次问他:“现在该招了吧?”
廖汉华强忍着剧痛说:“只求一死,绝不招供!”
敌人恶狠狠地说:“你想死?没那么容易!来呀,把他丢到山塘里去!”
敌人用麻绳捆住廖汉华的双手,再用一根长铁丝穿过他的锁骨,敌人将廖汉华推入山塘里,山塘里的水,淹到了廖汉华的胸部,他的锁骨上拴着铁丝,锁骨里不断冒出血水,山塘里的水也被鲜血染红了。敌人拖着廖汉华从这头拉到那头,又从那头拖到这头。每被敌人拉一下,剧烈的疼痛使廖汉华浑身颤抖。
敌人又一次问廖汉华:“你说不说?”
廖汉华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敌人满以为他会招供了,只见廖汉华缓缓抬起头,轻轻地吐出四个字:“宁死不说!”
敌人为了逼迫廖汉华说出红军埋藏的财物,使出最后一招,他们将廖汉华才11岁的妹妹廖六六,从四都同仁村抓到乌泥。当妹妹看到被铁丝串住锁骨的哥哥,满身伤痕,血渍斑斑。妹妹嚎啕大哭,一次又一次撕心裂肺的哭喊着:“哥哥!哥哥!”她冲着敌人喊:“你们放了我哥哥吧,你们放了我哥哥!”
廖汉华看到妹妹瘦弱的身躯因惊吓而痛哭,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老妹,你……你不要怕!不要哭!老妹,你……答应哥哥,不哭!”
妹妹点头说:“哥哥,我不哭!”
廖汉华对妹妹说:“妹妹,今天,哥哥有一事……托付与你,你要代我好好照顾父母亲,告诉父母亲,我没有给廖家……丢脸,要……相信……天一定会亮的!”
廖汉华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