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赣州兴国横街的潋江书院,恰似一座镌刻着革命印记的精神丰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这里不仅是毛泽东故居、兴国县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兴国县苏维埃政府(含革命委员会阶段)旧址,更融合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四大文化交相辉映,让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在此激荡共鸣,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先辈的奋斗足迹,每一方庭院都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热血传奇。
犹记初次造访时行色匆匆,那份未能细品的遗憾始终萦绕心间。直至 4 月 23 日下午,伴着淅沥细雨,我终于得以再度叩响这座古书院的大门。潋江书院在雨幕中若隐若现,飞檐翘角氤氲着朦胧的古韵,愈发显得古朴庄重。门楼在绿树簇拥下映入眼帘,红条石刻就的 “潋江书院” 四字苍劲有力。牒楼式门楼坐西向东,取 “紫气东来” 之意,云纹图案饰边,左绘 “梅兰”,右绘 “竹菊”,尽显高雅与清幽。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我沿着右边围墙缓行,深入书院的静谧角落,一口保存完好的古井悄然现身。井盖边缘,花纹在岁月摩挲下虽已模糊难辨,却也因此更添几分神秘与沧桑。起初,它如一位沉默的隐者,默默伫立,未向我诉说往昔。经讲解员钟寿秀老师耐心讲解,我才知晓这口被唤作 “小井头” 的百年古井,竟与伟人有着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1929 年 4 月,毛主席初至兴国,就在此井旁,见一位妇女正准备洗菜去卖,当即主动帮忙打水,还亲切询问菜价,言语间满是对百姓生计的关怀,生动诠释了伟人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彰显着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深厚情谊。

带着对先辈的崇敬,我原路折返,朝着右前方拾级而上,13 级台阶过后,便来到了书院的门厅。抬眼望去,硬山屋顶庄重质朴,二层建筑结构稳固,四间房舍整齐排列。中央大门气势不凡,红石门框坚实厚重,和合木门散发着古朴气息。门首之上,红底蓝字的 “秀汇双江” 横额格外醒目,横匾两侧,“北秀山河映双江”“东汇泮水起人文” 山水图栩栩如生,尽显山河壮丽与人文荟萃之景。门前一对圆木丹柱拔地而起,好似忠诚的卫士,年复一年地守护着书院的宁静与神圣。

穿过繁花似锦的花圃走道,再登上五级石阶,讲堂便出现在眼前。讲堂由三间房舍构成,硬山屋顶之上,“丹凤朝阳” 的堆塑熠熠生辉。堂前高悬的 “模范兴国” 匾额,是毛泽东对兴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厅内曾是毛泽东同志的用膳旧址,左右对称的木栅栏围屏、古朴的花格门窗厢房,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右边厅堂是毛泽东同志读书看报的地方,左右各一耳门。堂之东侧有学舍 6 间,两侧 9 间,民国时期为原兴国平川中学校址。1926 年 9 月 17 日,在中共赣州支部书记朱由铿的指导下,中共兴国县支部干事会在潋江书院(平川中学)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兴国建立党组织的开端。
穿过讲堂,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前行,便来到魁星阁。攒尖阁顶,顶有 “双龙戏珠” 彩图,书有 “魁星阁” 三字的横额苍劲有力。阁基为条石垒砌,两侧围以红石栏杆,正中央矗立着毛泽东雕塑。伟人目光坚定,凝视着远方,仿佛在为这片土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站在雕塑前,心中涌起无尽的崇敬与感慨,仿佛能看到当年伟人在此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伟岸身影。

魁星阁后即文昌宫,两者前后紧连,中间隔出一条人行道。踏入文昌宫,仿佛一脚迈进了那段热血沸腾的红色岁月。左边是《毛泽东与兴国》的专题展览,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录,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的五年多时间里,先后七次来到兴国,对兴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深切关注,为兴国的革命斗争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昌宫右侧,是陈列着重要历史印记的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展厅。踏入其中,仿佛瞬间被卷入 1932 年初至 1934 年间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彼时,兴国县苏维埃政府迁至潋江书院,这里便成了革命指挥的核心枢纽。展厅里,详尽的兴国县各级工农民主政府组织系统表,以清晰的脉络,呈现出当年革命政权架构的严密与有序,承载着兴国人民对自由、平等的炽热追求,彰显着党领导下人民政权的蓬勃生命力。
宫中堂两侧,各配楼房,上下两层布局规整,厢房前的软扇耳房静谧而立。这里曾是毛泽东同志召开会议、商讨革命战略的场所。在那些日子里,微弱的灯光常常彻夜不息,毛泽东同志与革命志士们围坐一处,就着粗糙的地图,在昏黄的灯光下分析战局、规划未来,为兴国乃至整个中央苏区的革命事业擘画蓝图。旁边的房间,是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地与卧室,简朴的布置,仅有的几件生活用具,诉说着伟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崇圣祠位于文昌宫右侧,有耳房纡通,中隔余坪,砖木结构,歇山屋顶,重檐翘角,红墙丹柱,双开花格大门。苏区时期,这里成为毛泽东同志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旧址。一批批革命青年在此学习土地革命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方法,为革命事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楼房前 14 米,屹立着一座三门石碑坊,上刻龙头、狮身、花卉、卷云、面鼓…… 雕工之精细、线条之流畅、图案之隽秀,堪称石雕石刻艺术之精品,令人叫绝。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也展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河南名儒程珦携儿子程颢、程颐赴兴国,出任兴国县令。程珦在兴国期间,积极推行礼义教化,建立县学,兴办书院,鼓励私塾。兴国的礼义渐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在兴国历史上留下一段 “三程过化” 的佳话,百姓因此兴建三程过化坊纪念其政绩。

2006 年 5 月,潋江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游学潋江书院,让我在实地的探访与感悟中,不仅领略到了潋江书院的建筑之美、文化之韵,更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理想与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正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这次参观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努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