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昆明,清风徐徐,艳阳高照,趁着这美好的时光,我踏上了探访西南联大旧址的行程。漫步西南联大旧址,仿佛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在80多年前仅存在了八年多的大学,却在国人的记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那个民族危难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以它独特的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学子。这所曾经的中国顶级学府,虽然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的魅力却让人无法忘怀。
徜徉校园,好似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一段辉煌的故事,追忆联大在昆明弦歌不辍的坎坷岁月,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氛围,感受着那一代人的热血与激情,令人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步入云南师大校园,但见绿草茵茵,树木参天,校园宽阔,古朴厚重,典雅纯粹,沿着联大路前行,在一处教学楼右拐,西南联大旧址到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旧址大门,两根粗大的石柱支撑着中间一块横匾,上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穿过大门进入其内,草坪中是西南联大三位校长的半身石雕像,分别是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对华发动全面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1937年11月1日,北大、清华和南开3所高校南移长沙,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然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南京沦陷,长沙告急。为了让学校继续办下去,全校师生继续西迁,迁往远离前线且能保持对外畅通的昆明,于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三位校长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结茅立舍,精诚团结,弦歌不辍,作育英才,谱写了一曲曲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
再往里走,来到了“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广场中间用青铜铸成的雕塑上,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了“12·1”的字样,表现了学子们争取自由、反抗黑暗、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为镇压联大师生反对内战,追求和平民主的要求,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一名教师和三名学生英勇牺牲。站在雕塑前,仿佛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那一股长存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刚毅不息,薪火相传。
循着旧址遗迹,可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和“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等历史遗存。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这块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纪念碑被誉为当代“三绝碑”。碑文千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从1938年西迁入滇,历经八年烽火,西南联大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1946年联大各校即将复员北返之际,校方决定“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我静静地伫立在碑前,默读着碑文,深深地体会到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的联大师生的家国大爱。
当年西南联大的校舍,十分简陋,除了图书馆的屋顶是青瓦,其他建筑绝大多数是茅草房。走进这间被保存下来的老教室,历经风吹雨淋早已做了修缮。现在看上去,木顶、石灰墙、玻璃窗,窗明几净,桌椅摆设保留原貌。其内部的黑板、椅子都是曾经西南联大学生真正用过的。
在西南联大旧址上,“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述说着联大学子在战火硝烟中砥砺前行的历史。西南联大纪念馆则详细讲述了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西南联大在滇短暂的八年时间里,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先后有八千多人就读,毕业约四千人,培养出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邓稼先、赵九章等8位“两弹一星”功勋以及无数各行各业的栋梁人才。
南渡的悲愤,北归的期待,艰难中崛起。西南联大,是一段历史的缩写,也是一段精神的传承。这所大学,虽然只有短暂的八年生命,但它的魅力却超越了时间的束缚,成为永恒的传奇。
离开时,我再次回望那黑底白字的西南联大校徽,它神圣而庄严,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都要为了民族的繁荣、国家的昌盛,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