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老红军姜云清(姜建军提供)
岁月洪流奔涌不息,老红军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稳稳矗立,任时光冲刷,风采依旧。他们以热血作墨、生命为笔,书写下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深情眷恋,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承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布纹老师的推荐,我有幸与老红军姜云清的后代——姜建军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姜建军,这位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团副团长、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他开口讲述的那一刻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徐徐拉开帷幕。
“我生于1955年,1973年入伍……”姜建军缓缓说道,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岁月沉淀的质感。在部队担任连队指导员时荣立三等功的他,后来转业到地方,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退休后的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整理父亲遗留的日记和家书中,出版了《一个红军后代的情感路》,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重见天日。
战争年代的父亲
说起父亲姜云清,姜建军的眼中满是崇敬与怀念。思绪飘回到了过去,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热血的革命历程。1916年7月,姜云清出生在湖南冷水江市中连乡余元村,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求生。1931年6月,年仅15岁的姜云清,在桑植加入了红军游击队,成为萧克将军红六军团的警卫员,就此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与荣光的革命之路。
那时候的日子有多苦呢?姜建军陷入回忆,声音有些沉重:“父亲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被迫给地主放牛,受尽了欺负。12岁就跟着爷爷去锡矿山背石头,往英国轮船上运矿石,本以为能混口饭吃,结果半年不到,就因为爷爷年纪大,父亲年纪小,被赶了出来。1931年,家里更是雪上加霜,哥哥饿死了,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直到红军来了,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日子才有了盼头。”正是对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姜云清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

1945年姜云清在康保县当县大队长时的照片(姜建军提供)
1932年,姜云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一场重大战役,他都冲锋在前。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上百次战役的洗礼,让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坚毅的革命战士。
姜建军清楚地记得母亲讲过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长征过草地时,18岁的父亲主动担任收容队工作。有一天,敌人的骑兵突然来袭,马蹄声如雷,尘土漫天。父亲和战友们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混乱中,父亲头部被藏刀砍伤,倒在血泊中。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他只能屏住呼吸,装成“假死”。等到敌人离开,他才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那时候,父亲年轻,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跟着党走,为了穷苦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姜建军感慨地说。
解放张家口战役同样惊心动魄。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姜云清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突然,敌人碉堡里的排子枪疯狂扫射,他躲避不及,左肩胛被打出三个贯穿伤,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即便如此,他依然咬牙坚持战斗,直到取得胜利。因为这些赫赫战功,姜云清多次立功受奖,1988年被中央授予二级红星勋章,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后勤部副部长,享受副军职待遇。2006年,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老红军,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家人心中。
姜建军的母亲宋丽云,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女性。1945年,她参加八路军,成为康保县第一批共产党员。在妇救会,她和妇女们一起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军,发动大家做军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她与姜云清结为夫妻,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雨岁月。
姜家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现存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那是1935年底,萧克将军率红六军团途经湖南新化县时,与王震、夏曦等师团级别干部及警卫员们在小照相馆的合影。照片里,右数第四位是萧克将军,右数第三位便是姜云清。这张照片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还成为了照相馆业主被认定为对革命有功人员的关键证据,新化县也因此被列为革命老区和重点扶贫县。

(由姜建军提供)
姜建军手中还有一份父亲的自传体总结报告,详细记录了姜云清在红军时期参加五次“反围剿”、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还有当时的证明人。他跟随部队走过11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天险,历经无数次战斗,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姜云清的长征之路,正是对这句诗的生动诠释。
1940年4月,姜云清任晋察冀军区挺进军警卫连政治指导员,跟随萧克将军挺进敌后,在平西开辟敌后根据地。有一次,2000多鬼子在涞水地区包围了挺进军机关和地方政府。情况万分危急,姜云清带领战士们顽强阻击。子弹在耳边呼啸,死亡的气息弥漫四周,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最终,他们成功为机关和群众转移争取了时间,姜云清也受到挺进军司令部通令表彰。还有一次,他在涞水侦察敌情时,因边区自制的手榴弹开胶爆炸,被炸昏在青纱帐里。幸运的是,一位老乡发现了他,用毛驴把他送回部队,他才得以死里逃生。1947年,傅作义部队一个师向赤城进攻,姜云清受命带一个营的地方武装部夜袭敌团部。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靠近敌人,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成功迟滞了敌人的偷袭,立下大功。
姜云清一生都保持着记录的习惯,他用破旧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下许多回忆文章和思想笔记,大多是繁体字。笔记里,有战争年代的艰苦,萧克将军与警卫员同睡一块床板、共盖一条被子;有萧克将军夜间查岗给岗哨披大衣的温暖瞬间;也有警卫连的猪拱了老百姓菜地,违反群众纪律挨批的事情。他还自编了一些顺口溜,生动地描绘出战争年代的人和事。这些笔记,是姜云清留给家人最珍贵的财富。

(姜建军提供)
和平年代的父亲
姜云清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姜建军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当了天津警备区后勤部长的大哥说父亲的二等乙级残疾证是1955年评定的,现在按规定可以把残疾等级调高一些,但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凭什么调这个级,死去的战友那么多,谁给他们调去?”父亲最反感向组织要荣誉、争待遇,他常常叮嘱子女千万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势搞大吃大喝、讲排场的事,更不能以权谋私。在父亲的教导下,我们姐弟6人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生活中,姜云清夫妇一直非常俭朴。他们从不因职权之便为家中添置物品,离休后也没出过天津市旅游。回湖南探亲的费用本可报销,但他们从未用过。姜云清常说:“做人必须公私分明,占了公家的便宜就是昧了自己的良心,睡觉都不得踏实。”过年过节,他们也只是在家中炒几个菜,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平凡的幸福。
姜建军刚结婚时和父母住在一起。父亲嫌他们睡晚灯常亮,浪费公家的电,不仅提醒,还特意安了分电表让他们自己交电费。父亲病危住院时,姜建军提出改善住房条件,被严词拒绝。父亲说房子是公家的,想改善就得自己奋斗。父亲去世后,他们遵遗嘱搬出部队大院。简朴生活,是父亲一生坚守的准则,也成为姜家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对姜云清这样的老革命来说,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忠于领袖毛主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早已融入血液。这也是姜家的教育理念。2014年、2016年,天津电视台连续播放专题访谈《公私分明——老红军姜云清家风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14年,姜建军在接受天津电视台《家风采访组》的采访
姜建军从小受家庭熏陶,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小时候帮父亲洗澡,看到父亲后背的枪眼,他既心疼又敬畏。这些伤疤,是父亲用生命镌刻的红色印记。在45年的工作生涯中,姜建军坚持写日记,不断学习,树立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信仰与信念。他深知自己肩负着赓续“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责任,即便到了晚年,也要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
姜云清的遗物里,有勋章、纪念章,还有日记、照片、信件等。遗嘱中,他多次强调不给组织添麻烦,要将遗体送回湖南老家与父母合葬,教育子女坚定信念跟党走。姜建军一直珍藏着父亲写给堂哥姜建国的亲笔信,信中满是对家乡的牵挂、对乡亲的怀念和对后辈的期望。
这些信件写于不同时期。80年代初的信中,姜云清感慨:“咱们祖宗几代都生活在吃人的旧社会,受穷受苦。你盖了新房,要是祖父母还活着该多好。但你要记住,不能忘记前辈的苦。”1985年正月初九的信里写道:“一个人的人生就像流水,转瞬即逝。我离开故乡54年了,前22年在战争中度过,无数革命同志为创建新中国献出生命。现在老了,新的一代要接过接力棒,这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保障。”1993年6月16日的信中他叮嘱:“要好好教育子女,建设好家乡,不要只想着当兵当官,要为百姓做事,搞好生产。”1994年12月14日他在信中说要给父母立碑,完成心愿,报答养育之恩。1995年1月3日的信里,他特别强调:“我们是共产党员,又是革命家庭,立碑不要搞迷信,不要乱花钱,办好后把发票和坟头照片寄来。”

老红军姜云清的家书(姜建军提供)
这些家书是姜家的珍宝。父亲去世后,姜建军从堂哥手里要回信件,整理成《父亲的家书》发表在博客和美篇上,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红色传承。
红色家风
姜家的家风仿若春日暖阳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姜建军的女儿姜小溪,自幼深受滋养和熏陶,从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到积极向上的共青团员,再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她始终是品学兼优的典范。2023年8月,在天津市精神文明办开展的“学雷锋做雷锋”千名宣讲员评选活动中,姜小溪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对志愿服务的热忱,荣获优秀志愿宣讲员荣誉称号,这一喜讯让姜建军满心欣慰,眼中满是自豪。姜家收藏着《将帅回忆录》等书籍,如今他已年逾七旬,孩子们也忙于生计无暇翻阅。好在今年春节家中迎来了外孙女,姜建军满心期待,希望她将来热爱读书,传承红色精神。

被采访人姜建军
作为老红军的后代,姜建军从工作之余宣讲红色故事,到担任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团负责人,始终牢记使命。“为民族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他的初心,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追求。1949年10月1日,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是2000多万共产党员用生命换来的。像姜云清这样的老红军,从十几岁参军,一生追随共产党,用生命捍卫信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

(姜建军提供)
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姜建军始终情绪饱满,语调激昂。夕阳的余晖洒在落地窗上,宛如跳动的火焰。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天安门城楼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看到了用鲜血筑就的万里长城,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在硝烟中前仆后继的身影。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们,也必将在他们的精神指引下,继续前行,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被采访人 姜建军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