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红色家风:从延安精神走来的传承——采访天津市老红军后代姜建军(组图)
作者:王春红
浏览次数:
2025-04-22 15:24:29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写在前面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老红军姜云清(姜建军提供)

    岁月洪流奔涌不息,老红军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稳稳矗立,任时光冲刷,风采依旧。他们以热血作墨、生命为笔,书写下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深情眷恋,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承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布纹老师的推荐,我有幸与老红军姜云清的后代——姜建军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姜建军,这位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团副团长、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他开口讲述的那一刻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徐徐拉开帷幕。

    “我生于1955年,1973年入伍……”姜建军缓缓说道,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岁月沉淀的质感。在部队担任连队指导员时荣立三等功的他,后来转业到地方,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退休后的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整理父亲遗留的日记和家书中,出版了《一个红军后代的情感路》,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重见天日。

    战争年代的父亲

    说起父亲姜云清,姜建军的眼中满是崇敬与怀念。思绪飘回到了过去,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热血的革命历程。1916年7月,姜云清出生在湖南冷水江市中连乡余元村,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求生。1931年6月,年仅15岁的姜云清,在桑植加入了红军游击队,成为萧克将军红六军团的警卫员,就此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与荣光的革命之路。

    那时候的日子有多苦呢?姜建军陷入回忆,声音有些沉重:“父亲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被迫给地主放牛,受尽了欺负。12岁就跟着爷爷去锡矿山背石头,往英国轮船上运矿石,本以为能混口饭吃,结果半年不到,就因为爷爷年纪大,父亲年纪小,被赶了出来。1931年,家里更是雪上加霜,哥哥饿死了,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直到红军来了,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日子才有了盼头。”正是对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姜云清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

1945年姜云清在康保县当县大队长时的照片(姜建军提供)

    1932年,姜云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一场重大战役,他都冲锋在前。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上百次战役的洗礼,让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坚毅的革命战士。

    姜建军清楚地记得母亲讲过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长征过草地时,18岁的父亲主动担任收容队工作。有一天,敌人的骑兵突然来袭,马蹄声如雷,尘土漫天。父亲和战友们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混乱中,父亲头部被藏刀砍伤,倒在血泊中。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他只能屏住呼吸,装成“假死”。等到敌人离开,他才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那时候,父亲年轻,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跟着党走,为了穷苦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姜建军感慨地说。

    解放张家口战役同样惊心动魄。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姜云清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突然,敌人碉堡里的排子枪疯狂扫射,他躲避不及,左肩胛被打出三个贯穿伤,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即便如此,他依然咬牙坚持战斗,直到取得胜利。因为这些赫赫战功,姜云清多次立功受奖,1988年被中央授予二级红星勋章,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后勤部副部长,享受副军职待遇。2006年,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老红军,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家人心中。

    姜建军的母亲宋丽云,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女性。1945年,她参加八路军,成为康保县第一批共产党员。在妇救会,她和妇女们一起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军,发动大家做军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她与姜云清结为夫妻,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雨岁月。

    姜家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现存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那是1935年底,萧克将军率红六军团途经湖南新化县时,与王震、夏曦等师团级别干部及警卫员们在小照相馆的合影。照片里,右数第四位是萧克将军,右数第三位便是姜云清。这张照片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还成为了照相馆业主被认定为对革命有功人员的关键证据,新化县也因此被列为革命老区和重点扶贫县。

(由姜建军提供)

    姜建军手中还有一份父亲的自传体总结报告,详细记录了姜云清在红军时期参加五次“反围剿”、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还有当时的证明人。他跟随部队走过11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天险,历经无数次战斗,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姜云清的长征之路,正是对这句诗的生动诠释。

    1940年4月,姜云清任晋察冀军区挺进军警卫连政治指导员,跟随萧克将军挺进敌后,在平西开辟敌后根据地。有一次,2000多鬼子在涞水地区包围了挺进军机关和地方政府。情况万分危急,姜云清带领战士们顽强阻击。子弹在耳边呼啸,死亡的气息弥漫四周,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最终,他们成功为机关和群众转移争取了时间,姜云清也受到挺进军司令部通令表彰。还有一次,他在涞水侦察敌情时,因边区自制的手榴弹开胶爆炸,被炸昏在青纱帐里。幸运的是,一位老乡发现了他,用毛驴把他送回部队,他才得以死里逃生。1947年,傅作义部队一个师向赤城进攻,姜云清受命带一个营的地方武装部夜袭敌团部。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靠近敌人,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成功迟滞了敌人的偷袭,立下大功。

    姜云清一生都保持着记录的习惯,他用破旧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下许多回忆文章和思想笔记,大多是繁体字。笔记里,有战争年代的艰苦,萧克将军与警卫员同睡一块床板、共盖一条被子;有萧克将军夜间查岗给岗哨披大衣的温暖瞬间;也有警卫连的猪拱了老百姓菜地,违反群众纪律挨批的事情。他还自编了一些顺口溜,生动地描绘出战争年代的人和事。这些笔记,是姜云清留给家人最珍贵的财富。

(姜建军提供)

    和平年代的父亲

    姜云清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姜建军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当了天津警备区后勤部长的大哥说父亲的二等乙级残疾证是1955年评定的,现在按规定可以把残疾等级调高一些,但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凭什么调这个级,死去的战友那么多,谁给他们调去?”父亲最反感向组织要荣誉、争待遇,他常常叮嘱子女千万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势搞大吃大喝、讲排场的事,更不能以权谋私。在父亲的教导下,我们姐弟6人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生活中,姜云清夫妇一直非常俭朴。他们从不因职权之便为家中添置物品,离休后也没出过天津市旅游。回湖南探亲的费用本可报销,但他们从未用过。姜云清常说:“做人必须公私分明,占了公家的便宜就是昧了自己的良心,睡觉都不得踏实。”过年过节,他们也只是在家中炒几个菜,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平凡的幸福。

    姜建军刚结婚时和父母住在一起。父亲嫌他们睡晚灯常亮,浪费公家的电,不仅提醒,还特意安了分电表让他们自己交电费。父亲病危住院时,姜建军提出改善住房条件,被严词拒绝。父亲说房子是公家的,想改善就得自己奋斗。父亲去世后,他们遵遗嘱搬出部队大院。简朴生活,是父亲一生坚守的准则,也成为姜家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对姜云清这样的老革命来说,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忠于领袖毛主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早已融入血液。这也是姜家的教育理念。2014年、2016年,天津电视台连续播放专题访谈《公私分明——老红军姜云清家风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14年,姜建军在接受天津电视台《家风采访组》的采访

    姜建军从小受家庭熏陶,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小时候帮父亲洗澡,看到父亲后背的枪眼,他既心疼又敬畏。这些伤疤,是父亲用生命镌刻的红色印记。在45年的工作生涯中,姜建军坚持写日记,不断学习,树立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信仰与信念。他深知自己肩负着赓续“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责任,即便到了晚年,也要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

    姜云清的遗物里,有勋章、纪念章,还有日记、照片、信件等。遗嘱中,他多次强调不给组织添麻烦,要将遗体送回湖南老家与父母合葬,教育子女坚定信念跟党走。姜建军一直珍藏着父亲写给堂哥姜建国的亲笔信,信中满是对家乡的牵挂、对乡亲的怀念和对后辈的期望。

    这些信件写于不同时期。80年代初的信中,姜云清感慨:“咱们祖宗几代都生活在吃人的旧社会,受穷受苦。你盖了新房,要是祖父母还活着该多好。但你要记住,不能忘记前辈的苦。”1985年正月初九的信里写道:“一个人的人生就像流水,转瞬即逝。我离开故乡54年了,前22年在战争中度过,无数革命同志为创建新中国献出生命。现在老了,新的一代要接过接力棒,这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保障。”1993年6月16日的信中他叮嘱:“要好好教育子女,建设好家乡,不要只想着当兵当官,要为百姓做事,搞好生产。”1994年12月14日他在信中说要给父母立碑,完成心愿,报答养育之恩。1995年1月3日的信里,他特别强调:“我们是共产党员,又是革命家庭,立碑不要搞迷信,不要乱花钱,办好后把发票和坟头照片寄来。”

老红军姜云清的家书(姜建军提供)

    这些家书是姜家的珍宝。父亲去世后,姜建军从堂哥手里要回信件,整理成《父亲的家书》发表在博客和美篇上,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红色传承。

    红色家风

    姜家的家风仿若春日暖阳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姜建军的女儿姜小溪,自幼深受滋养和熏陶,从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到积极向上的共青团员,再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她始终是品学兼优的典范。2023年8月,在天津市精神文明办开展的“学雷锋做雷锋”千名宣讲员评选活动中,姜小溪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对志愿服务的热忱,荣获优秀志愿宣讲员荣誉称号,这一喜讯让姜建军满心欣慰,眼中满是自豪。姜家收藏着《将帅回忆录》等书籍,如今他已年逾七旬,孩子们也忙于生计无暇翻阅。好在今年春节家中迎来了外孙女,姜建军满心期待,希望她将来热爱读书,传承红色精神。

被采访人姜建军

    作为老红军的后代,姜建军从工作之余宣讲红色故事,到担任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团负责人,始终牢记使命。“为民族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他的初心,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追求。1949年10月1日,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是2000多万共产党员用生命换来的。像姜云清这样的老红军,从十几岁参军,一生追随共产党,用生命捍卫信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

(姜建军提供)

    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姜建军始终情绪饱满,语调激昂。夕阳的余晖洒在落地窗上,宛如跳动的火焰。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天安门城楼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看到了用鲜血筑就的万里长城,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在硝烟中前仆后继的身影。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们,也必将在他们的精神指引下,继续前行,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被采访人 姜建军近照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加的重大战役和著名战斗英雄
·下一篇:无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加的重大战役和著名战斗英雄
·特稿:福建省邵武押运大队军供保障志愿服务队成立——助力军民融合发展(组图)
·特稿: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纪念世界读书日——“书香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大学生
·特稿:传承延安精神 谱写时代华章——襄阳市樊城区千名学生举办同“读一本书,共
·特稿:传承遵义会议精神,淬炼青马责任担当(组图)
·特稿:谒朱德故里
·特稿:谒朱德故里
·特稿:节气中感悟成长节拍——南昌福寿园、梅岭世纪园开展谷雨生命绘本活动(组
·特稿:福建东山县:老兵宣讲进校园,少年强军梦“火花四溅”(组图)
·特稿:张思德助我奋力前行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王春红:红色家风:从延安精神走来的传承—
特稿:红色家风:从延安精神走来的传承——
周立军: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加的重大战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加的重大战役
特稿:福建省邵武押运大队军供保障志愿服务
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纪念世界读书日——“书
一凡、雷演羽: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纪念世界
特稿: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纪念世界读书日—
王清波、贵勇、张春森:传承延安精神 谱写时
特稿:传承延安精神 谱写时代华章——襄阳市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