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1日,是张思德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1年9月,党中央发布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张思德精神位列其中,这一精神也是新中国成立前诸多革命精神中唯一以个人姓名命名的伟大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已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
张思德精神走进我们心中,源自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1953年被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
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一重大举措,犹如在中国上空,爆裂了一颗精神原子弹,震动了中国亿万群众。
2004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60周年和张思德同志牺牲60周年,《张思德传》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张思德传》融史料性、文学性、真实性、可读性为一体,全面地反映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一部进行我党我军宗旨教育的生动教材。同年9月8日,中影集团、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张思德》上映。张思德的事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大地掀起了向张思德同志学习的热潮。
影片《张思德》主题曲《我们是红色的战士》慷慨激昂:“我们是红色的战士,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不息,永不停步,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永远向前行。”这首老歌,一直响彻我耳畔,伴我前行。
上山下乡那段时间,我作为回乡知青,加入了战天斗地行列。开挖团结河,海丰围垦,无论是拿着铁锹挖泥,还是挑着沉甸甸的担子,都是重体力活。劳累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都有散架坍塌的感觉,但一想起张思德那“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勇敢地前进”的奋斗精神,就有说不完的劲头。再看看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一个个挥汗如雨,宛如张思德就在我们身边。劳动之余,我把支部书记学习张思德的感人事迹写成稿件,居然在县广播站连续滚动播送了好几次,成就感满满。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成为幸运儿。大学毕业后,我重新走上教育岗位。拨乱反正后的学校,到处弥漫着“为四化努力教、学”的良好氛围。同事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呕心沥血。张思德同志“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这一求实作风,已成共识。我也投入其中,潜心研究,编写教材,撰写教育论文,不舍昼夜,先后获得省行业系统优秀教师、市首批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部级优秀教师等荣誉。面对这些,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张思德。是他,时时刻刻在我身旁,给我指路,给我智慧,给我力量。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时刻不忘国家、人民对我的培养,时刻不忘学习张思德“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公仆情怀。在班长张思德的耐心帮助下,治愈了小张不愿干通信这一行的“思想病”,这一幕情景,时常在我眼前浮现。退休后,我成为原单位关工委成员,结对帮扶“学困生”;我加入侨眷志愿者队伍,发挥“新老人”作用,为空巢高龄和生病住院的侨眷送去关爱和温暖。透过侨眷们感动的表情和那暖人心扉的话语,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张思德榜样的无穷正能量。
张思德同志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一个标杆,他的精神历久弥新,将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起,继续伴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