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为保卫中国东北地区安全和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侵略战争,中共中央采取了防范措施。7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和第42军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队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10月初,美军地面部队越过北纬“三八线”向朝中边境推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此形势下,应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第13兵团领导机关与彭德怀的指挥所合并,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彭德怀{55年元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55年上将}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洪学智{55年上将}、韩先楚{55年上将}任副司令员,解方{55年少将}任参谋长,杜平{55年中将}任政治部主任。炮兵司令部由万毅{55年中将}任司令员,邱创成{55年中将}任政治委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历时两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有27个军参加了作战,参战人数290余万人,共毙俘“联合国军”71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志愿军荣立三等功以上者30.2万人,5900个单位荣立集体功,获得英雄和模范称号者490余人,其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12人: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弟、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志愿军特级英雄、特等功臣2人:杨根思、黄继光。一级英雄、特等功臣51人。一级模范、特等功臣4人。
1、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1950年1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全军53000余人,下辖第31、第34、第35师。军长曾绍山{55年中将},副军长兼参谋长肖永银{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李震{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李开湘{55年少将}。
1951年3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参加第五次战役,首战重创土耳其旅。2、金城前线,构筑钢铁阵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3、参加反“金化攻势”作战,血战上甘岭。4、东海岸布防,防备敌人登陆作战。
第12军与“联合国军”交战数百次,取得歼敌41443人的辉煌战绩,创造了许多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全军荣立三等功以上者14618人次,一级战斗英雄4人,其中杨春增、伍先华、胡修道3人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杨春增
杨春增,1929年出生于河北沙河,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入朝作战。
1952年8月5日,副排长杨春增带领8名战士坚守江原道金城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在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和歼敌200余人的情况下,杨春增让卫生员到后方联络部队,自己手持手雷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春增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杨春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b、“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伍先华
伍先华,1927年出生于四川遂宁,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班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1952年9月的秋季战术反击战中,为了夺取720高地,彻底摧毁敌人的火力封锁,伍先华依然抱起炸药包冲进敌人的坑道,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开辟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伍先华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伍先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c、“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胡修道
胡修道,1931年出生于四川金堂,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1月,在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等3人负责597.9高地3号阵地。胡修道3人在3个小时里,击退敌人10余次进攻。班长被调去支援9号阵地后,胡修道2人继续坚守,又打退了敌人的10余次进攻。尤其10号阵地情况危急时刻,胡修道和战友主动支援,将已冲上阵地的敌人全部击退。
一天的激战中,胡修道和战友共打退敌人40余次进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953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胡修道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称号。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胡修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2、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1949年2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1951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下辖第29师、第44师、第45师。军长秦基伟{55年中将},政治委员谷景生{55年少将},副军长周发田{55年少将},参谋长张蕴钰{61年少将},政治部主任车敏瞧{55年少将}。
1951年3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参加第五次战役,实施正面突击,分割围歼当面之敌。2、参加平康金化坚守防御作战,开展冷枪冷炮运动。3、血战上甘岭,参加粉碎敌人“金化攻势”作战。4、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
入朝作战期间,15军共有13368人次立功受奖,特级战斗英雄1人,一级战斗英雄4人,其中家喻户晓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3人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出生于四川中江,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任营部通讯员。
1952年10月19日,黄继光所在的2营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在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时,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人地堡机枪眼,英勇牺牲。
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b、“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孙占元
孙占元,1925年出生于河南林县,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某部排长。
1952年10月14日,孙占元率突击排对597.9高地2号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依然用机枪掩护战友爆破,摧毁3个火力点。攻上2号阵地后,用机枪打退敌人2次冲锋,毙伤敌80余人。
当敌人蜂拥上阵地,孙占元拉响了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孙占元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孙占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c、“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邱少云
邱少云,1926年出生于四川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500余人潜伏于“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邱少云的潜伏点距离敌前沿阵地仅60米。为了出奇制胜,不暴露目标,所有潜伏人员纹丝不动。然而,12时左右,美军的一发燃烧弹突然落在了邱少云身边。为确保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顺利完成,邱少云咬紧牙关,在烈火中坚持了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3、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951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下辖第179、第180、第181师。军长韦杰{55年中将},政治委员袁子钦{55年中将},副军长查玉升{55年少将},参谋长邓仕俊{55年少将},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55年大校}。
1951年3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参加第五次战役,第180师受挫。2、谷山整训。3、东线防御作战。4、参加夏季战役。
1953年9月12日,奉命回国。
4、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下辖第58、第59、第60、第89师。军长兼政治委员张翼翔{55年中将},副军长廖政国{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谭佑铭{55年少将},参谋长俞炳辉{55年大校},政治部主任邱相田{55年少将}。
1951年11月,入朝作战。1、参加第二次战役,痛击美军陆战第1师。2、参加第五次战役,担任正面攻击任务。3、参加华川、金城地区防御作战。4、进入元山地区,担负海岸防御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0军涌现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以及卜广德、于潘宫、车树琴、孙振禄、任玉祥等英模个人及“杨根思连”等英模单位。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1922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44年参军入伍,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一级战斗英雄。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连长。
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自己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1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5、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1951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下辖第76、第77、第78、第88师。军长张仁初{55年中将},政治委员李耀文{55年少将},副军长张铚秀{55年少将},参谋长冯鼎三{55年大校}。
1950年11月19日,入朝作战。1、参加第二次战役,痛歼美军陆战第1师。2、“三八线”上浴血奋战。3、平康金化地区阻敌北犯。
据不完全统计,第26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89枚、二级国旗勋章394枚、军功章15443枚。
a、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秦建彬
秦建彬,1928年出生于河北南宫,1947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屡立战功,1950年11月,入朝作战,任班长、副排长。
1951年3月,秦建彬所在班在“212”高地担负阻击任务,9个小时候后,全班6人牺牲,6人重伤,只剩一人的秦建彬将爆破筒投入敌群爆炸后人被炸晕,苏醒后继续战斗,并就此创造了用爆破筒炸敌群的先列。一天的战斗中,全班共打退敌人19次进攻,打死敌人95名,伤30名,全班荣立一等功,秦建彬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人民英雄的光荣称号。
1951年4月19日,“687”高地的战斗中,秦建彬带领突击班,迂回包围,不仅炸毁了敌人的碉堡,还夺回了阵地,全歼敌人180余名。
1953年,秦建彬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6、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下辖第79、第80、第81师。军长彭德清{55年少将},政治委员刘浩天{55年中将},副军长詹大南{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曾如清{55年少将},参谋长李元{64年少将},政治部主任张文碧{55年少将}。
1950年11月入朝作战。1、参加第二次战役,重创美军“王牌师”。2、参加第五次战役。3、麟蹄地区机动防御作战。4、金城地区阵地防御作战。5、执行元山海岸二线防御作战。
抗美援朝作战中,27军共毙伤敌1.75万余人,俘敌3500余人。涌现出功臣英模2.25万余人,其中有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于喜田、孔庆三等。
a、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孔庆三
孔庆三,192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6年4月参加革命,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九二步兵炮班长。
1950年11月27日,在新兴里战斗中,因九二步兵炮的右驻锄悬空,不能射击,孔庆三毅然用肩膀顶住驻锄,命令炮手射击,摧毁美军火力点,歼敌30余人,为步兵冲击打开了通道。自己因为火炮后坐力的撞击,腹部又中一弹片,壮烈牺牲。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孔庆三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7、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950年7月,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38军,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下辖第112、第113、第114师。军长梁兴初{55年中将},政治委员刘西元{55年中将},副军长江拥辉{55年少将},参谋长管松涛{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吴岱{55年少将}。
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出国首战,重创敌军于清川江。2、参加第二次战役,奇袭德川,攻克嘎日岭,穿插三所里,扼守松骨峰,坚守龙源里。3、参加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三八线”。4、参加第四次战役,积极防守汉江两岸。5、参加西海岸防御作战。
在近3年里,第38军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歼敌55400人,涌现出不少英雄集体和个人,有3个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连称号和记特等功,有1万多人荣立战功,其中曹玉海、郭忠田获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称号,陈吉、徐恒禄获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称号。
a、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曹玉海
曹玉海,1923年出生于山东莒南,1943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战斗英雄。
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曹玉海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2月,美军骑一师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对曹玉海所在的阵地发起进攻,营长曹玉海率领战士们英勇反击,在弹药缺乏的情况下,苦战七天七夜,用生命和鲜血打退敌人几十次进攻,守住了350.3高地,曹玉海中弹英勇牺牲。1营在此战中创造了歼灭美军680余人的辉煌战绩。
战后,1营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抗美援朝英雄营”的光荣称号,曹玉海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8、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950年7月,改称东北边防军第39军,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下辖第115、第116、第117师。军长吴信泉{55年中将},政治委员徐斌洲{55年中将},副军长谭友林{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雪三{55年中将},参谋长沈启贤{55年少将}。
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1、激战云山,重创美军“开国元勋师”。2、参加第二次战役,收复平壤。3、突破临津江,解放汉城。4、横城大捷,运动防御歼敌。5、参加第五次战役。6、担任临津江两岸阵地防御作战任务,粉碎敌军的攻势作战。7、西海岸,进行抗登陆作战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39军歼敌4万余人,涌现出战斗英雄7298人,立功者1.9万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倪祥明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光荣称号。
a、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倪祥明
倪祥明,1925年出生于河南杞县,1949年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副班长。
在朝鲜战场,倪祥明参加了五次重大战役。1952年7月22日,“老秃山”的防守任务到了关键时刻,地面已被敌机炸得寸草不留,而夜里,美军又偷偷摸了上来,倪祥明和战友们用手榴弹给予迎头痛击,当子弹打完后,为了保护受伤的战友,倪祥明拉响了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1952年9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倪祥明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9、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1950年7月,改称东北边防军第40军,10月8日,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下辖第118、第119、第120师。军长温玉成{55年中将},政治委员袁升平{55年中将},副军长蔡正国{革命烈士},参谋长宁贤文{62年少将},政治部主任李伯秋{55年少将}。
1950年10月19日入朝作战。1、首战温井,打响出国作战第一枪。2、激战清川江南岸,配合友军收复平壤。3、参加新年攻势,一举突破“三八线”。4、参加战役反击,完成割裂敌军任务。5、打破敌“细菌战”。6、依托“地下长城”积极防御,开展阵地狙击活动,配合谈判,进行战术性反击作战。
仅在1952年5月至1953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40军就创造了歼敌21600人的骄人战绩。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
a、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刘维汉
刘维汉,1925年出生于湖南桃源,1947年8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4月,刘维汉所在连在洪川江北岸鹰峰山,阻击敌人进犯。从4月5日上午11时至下午5时,刘维汉带领一个战斗小组,与近百倍之敌奋战7个小时,打退敌人6次进攻,毙敌100余人。最后,仍在坚持的刘维汉拉响手榴弹,与包围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刘维汉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0、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950年7月,改称东北边防军第42军,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下辖第124、第125、第126师。军长吴瑞林{55年中将},政治委员周彪{55年中将},副军长胡继成{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郭成柱{55年少将},参谋长廖仲符{61年少将},政治部主任丁国钰{未授衔}。
1950年10月入朝作战。1、参加第一次战役,首战黄草岭。2、参加第二次战役,重创南朝鲜军第8师。3、突破“三八线”,直捣骊州、利川。4、参加第四次战役,激战龙头里和汉江两岸。5、参加第五次战役,固守伊川防线,西海岸战略防御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42军共作战441次,歼敌28162人。涌现出荣获荣誉称号的英模单位23个、英模个人25个、功臣单位158个,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勋章者633人,各类功臣9746人。
11、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3纵队,1949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1951年2月15日,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下辖第187、第188、第189师。军长傅崇碧{55年少将},政治委员龙道权{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振棠{55年少将},参谋长杜俞华{61年少将}。
1951年2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担任临津江北岸防御任务。2、参加第五次战役,重创英军第29旅,涟川、铁源防御作战。3、参加开城地区防御作战,反绞杀战、反细菌战。4、西海岸反敌登陆作战准备。
战争中,第63军涌现出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8000余人。
a、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郭恩志
郭恩志,1927年出生于河北任丘,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连长。
1951年6月4日夜,郭恩志奉命扼守铁原255.1高地与207高地之间的铁路交叉点。郭恩志要求战士们修筑工事,一定要做到“一洞三位”,而战术上一定要采取“三朵花”的打法,面对美军骑一师一个加强团,郭恩志率全连战士坚守6天6夜,打退敌人13次进攻,毙伤敌人800余人,而自己仅伤亡16人。
战后,8连荣立集体特等功。1952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郭恩志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郭恩志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三级国旗勋章。
12、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4纵队,1949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1951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军长曾思玉{55年中将},政治委员王昭{未授衔},副军长黄文明{55年少将},参谋长马卫华{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袁佩爵{55年少将}。
1951年2月,入朝作战,1、参加第五次战役,扼制敌反突击作战,2、参加临津江北岸要点防御作战,3、西线坚守防御,粉碎敌人“秋季攻势”作战,4、西海岸反敌登陆作战准备。
第64军在朝鲜作战两年半,歼敌23000余人。涌现出英雄、功臣14192人,其中黄丑和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光荣称号,连队荣获二级英雄连、一等功臣连光荣称号。
13、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1951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下辖第193、第194、第195师。军长肖应棠{55年少将},政治委员王道邦{55年中将},参谋长阮平{55年大校},政治部主任陈宜贵{55年少将}。
1951年2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强渡临津江,直捣议政府,威逼汉城,坚守涟川,保卫铁原。2、保卫开城,粉碎敌人的绞杀战。
仅第五战役,65军就取得了毙伤俘敌8000余人的骄人战绩,45人获大功功臣,50人获双功功臣,3176人获得三等功臣。高炮手刘四在战斗中击落敌机12架,击伤16架,荣获二级战斗英雄、二级对空射击英雄、一等功臣称号,司机刘宝英创造了安全行车4万公里的最高纪录,荣获二级司机模范、一等功臣光荣称号。
14、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2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1951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下辖第199、第200、第201师。代军长李湘{革命烈士},政治委员旷伏兆{55年中将},副军长李水清{55年少将}、刘儒林{未授衔},参谋长刘苏{64年少将},政治部主任钟华农{未授衔}。
1951年6月,入朝作战。1、开赴金城前线,参加秋季防御战役,重创美军第7师,反细菌战。2、重返金城前线,担任正面防御作战,开展冷枪冷炮活动。3、参加金城反击战役,攻克轿岩里、官怠里。
在朝鲜战场上,第67军歼敌8.7万人,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仅金城反击战中,就有10070名同志和113个单位光荣立功,5000多名官兵英勇牺牲。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李家发
李家发,1934年出生于安徽南陵,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曾2次荣立三等功。
1953年7月13日,李家发所在排担负攻击轿岩山116高地的任务。战斗中,李家发连续炸毁敌军多个火力点,自己也身负重伤。当发现志愿军攻击部队被一个突然出现的暗堡火力压制时,已经没有任何武器的李家发,毅然爬向暗堡,用胸膛堵住暗堡射击孔,英勇牺牲。
1953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李家发为“黄继光式英雄”、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1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李家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5、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6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1951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下辖第202、第203、第204师。军长陈坊仁{55年少将},政治委员李呈瑞{55年少将},副军长宋玉林{55年少将},参谋长宋学飞{61年少将},政治部主任严庆堤{55年少将}。
1951年6月入朝作战。1、向文登进军,粉碎敌“秋季攻势”作战。2、坚持防御作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3、参加朝鲜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4、参加夏季反击作战,担任纵深穿插作战任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68军歼敌7万余人,涌现出许多英雄单位和英雄个人。其中功臣单位26个,特等功臣13名,一等功臣178,名。“奇袭白虎团”的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志愿军女英雄谢秀梅等就产生在这支部队。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杨育才
杨育才,1926年出生于陕西汉中,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赴朝作战,任侦察排副排长。
1953年7月,金城战役打响,杨育才奉命率小分队虎口拔牙,奇袭白虎团。13日晚,杨育才乔装“美军顾问”,12名侦察员化装成护送顾问的敌军,直插敌军纵深,将南朝鲜军“白虎团”团部保围,仅十几分钟结束战斗,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等19人。
195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育才记特等功。1954年授予杨育才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1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育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6、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的前身是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1军,1949年1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1951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下辖第106、第107、第108师。代军长王建业{未授衔},政治委员康建民{55年少将},副军长张惠源{缺资料},参谋长樊折桂{未授衔},政治部主任李远{未授衔}。
1951年9月,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1月,完成机场修建任务,返回祖国。
17、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7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7军的前身是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新编独立第7师、第326师、第319师,1949年1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1951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7军,下辖第109、第110、第111师。军长张世珍{55年少将},政治委员帅荣{55年少将},副军长卫景林{未授衔}、冯梓{55年大校},政治部主任张逊之{55年少将}。
1951年9月,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1月,完成机场修建任务,返回祖国。
18、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1953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下辖第1、第2、第7师。军长黄新廷{55年中将},政治委员梁仁芥{55年少将},副军长徐国贤{55年少将},参谋长杨文安{61年少将},政治部主任吴融峰{55年少将}。
1953年1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接替第47军防御阵地,构筑西海岸防御工程。2、配合停战谈判,参加夏季反击战役。3、维护《停战协定》,继续做好持久斗争准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1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03次,歼敌12069人。涌现出各级英雄、功臣4780人,各级功臣单位295个。
19、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1951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下辖第46、第47、第32师。军长尹先炳{55年大校},政治委员陈开云{55年少将},副军长兼参谋长杨俊生{55年少将}。
1952年12月,奉命入朝。1、参加东、西海岸防御备战任务。2、担任介川地区反登陆、反空降作战任务。3、由西海岸移防平康线,参加金城反击作战。
1958年4月,撤离朝鲜回国。
20、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1953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下辖第61、第62、第63师。军长吴咏湘{55年少将},政治委员谢福林{55年少将},副军长周长胜{55年少将},参谋长胡炜{61年少将}。
1953年3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担任东海岸守备任务。2、配合停战谈判,参加夏季反击战役。3、在“三八线”非军事区内执行维和任务。4、加强正规化建设,执行战备训练任务。
在执行抗美援朝任务的5年中,第21军涌现了王云阁、马天明、曹光景、葛英东等许多战斗英雄和战斗集体。
21、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1952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下辖第67、第69、第73师。军长钟国楚{55年少将},政治委员卢胜{55年中将},副军长杜屏{61年少将},参谋长万振西{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张孤梅{57年大校}。
1952年9月,入朝作战。1、调任东海岸防御任务。2、接替第38军防务,坚守防御“三八线”。3、参加夏季战役,于“三八线”进行反击作战。4、守卫“三八线”,维护《停战协议》。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3军涌现出第201团5连,叶书东、胡祖卿、尹东华、陈志等英雄集体和个人,他们分别获得了二级英雄、一级功臣连,二级英雄、一等功臣的光荣称号。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许家朋
许家朋,1931年出生于安徽绩溪,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7月入朝作战,1953年4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3年7月6日夜,在对美7军主峰阵地发起进攻时,许家朋所在突击排突遭美军暗堡压制,当爆破手牺牲后。许家朋主动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他的双腿被打断,炸药包被雨淋湿,然而,为了争取时间,许家朋毅然挺身扑向暗堡射孔,英勇牺牲。
1953年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许家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许家朋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22、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1952年9月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下辖第70、第72、第74师。军长兼政治委员皮定均{55年中将},副军长梁金华{61年少将},参谋长李家益{55年少将}。
1952年8月入朝作战。1、进驻东海岸,接防上甘岭,开展冷枪冷炮活动。2、参加夏季反击战役,实施要点攻击,从重点打击美军到重点打击南朝鲜军。3、移防西海岸,凯旋归国。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4军共歼俘敌3.7万多人。新战士张桃芳在32天中以436发子弹歼敌214人,创造了朝鲜前线冷枪杀敌最高纪录,荣获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23、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952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下辖第133、第136、第137师。军长萧全夫{55年少将},政治委员吴保山{55年少将},副军长曾雍雅{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张秀川{55年少将},参谋长张万春{55年少将}。
1952年9月入朝作战。1、接替西海岸防御作战任务。2、临津江北部防御作战,开展冷枪冷炮和狙击手运动,积极防御,主动出击。3、配合东线反击作战,三打马踏里。4、战备整训。
第46军在朝鲜3年,共作战156次,歼敌14328人,俘敌149人。有80多个单位立功或获得英雄模范单位称号,2796名官兵英勇牺牲,其中舍身掩护指挥员的段培英获得二级英雄、一等功臣称号,盘肠大战的罗连成,舍身炸碉堡的张义全,用胸膛堵住机枪口、掩护部队冲锋的谌木森,用肉体接通电话线的刘万才,舍身抢救伤员的熊先第获得一等功臣称号。
24、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1948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951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下辖第139、第140、第141师。军长曹里怀{55年中将},政治委员李人林{55年少将},副军长刘贤权{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陈发洪{55年少将}。
1951年4月,跨过鸭绿江。1、参加“秋季攻势”作战。2、坚守临津江东、西两岸战略要地。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47军共进行大小战斗336次,毙伤俘敌4.4万余人。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其中有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罗盛教,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张永福等。
a、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罗盛教
罗盛教,1931年出生,湖南新华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2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入朝参战,时任141师侦察队文书。
1952年1月,罗盛教出操途中,发现一名朝鲜少年落入冰窟,在零下20多度严寒的情况下,奋不顾身跳入冰窟。最终,少年得救了,罗盛教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罗盛教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金日成将军为罗盛教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25、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的前身是国民党军长春起义部队,1949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下辖第148、第149、第150师。军长曾泽生{55年中将},政治委员徐文烈{55年少将},参谋长舒行{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何运洪{55年少将},
1950年10月入朝作战。1、参加第一、第二次战役,钳制和截击进犯之敌。2、参加第三次战役,歼灭英军皇家坦克营。3、参加第四次战役,汉江两岸顽强抗敌。4、抢修机场,执行战勤任务。5、渡海攻岛作战,解放朝鲜西部沿海岛屿。6、西海岸防御,积极进行筑城作业。
入朝作战4年多,50军进行大小战斗95次,共计毙伤敌14052人,俘敌442人。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等功臣、模范1.4万人,7000余人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勋章和奖章。
26、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第8纵队,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第45军,1952年10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953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下辖第130、第134、第135师。军长丁盛{55年少将},政治委员谢明{55年少将},副军长吴瑞山{55年少将}。
1953年5月,跨过鸭绿江。1、担任西海岸抗登陆作战任务。2、开赴金城前线,参加夏季反击作战。3、守卫“三八线”前哨阵地,构筑战备防御工事。4、备战东、西海岸线。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54军参加大小战斗254次,歼敌7000余人。涌现出“国际一等功臣连”等先进集体和麻俊坤等英模人物。
27、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下辖第196、第197、第198师。军长萧新槐{55年中将},政治委员王紫峰{55年中将},副军长陈坊仁{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连奎{未授衔},参谋长刘苏{64年少将}。
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参加第一次战役,分路迎敌,英勇阻击。2、参加第二次战役,诱敌深入,主动歼敌,血战东阿里山。3、参加第三次战役,大胆穿插,重点突破,攻占华岳山。4、参加第四次战役,机动防御,连续血战。
第66军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共毙伤敌16273人,俘敌3727人。涌现出“曲桥里阻击英雄营”、“钢胆铁身战地英雄通信连”、“铁血山英雄连”等英模单位262个,战斗英雄和立功人员2112名。
28、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于1951年3月15日组建,司令员刘震{55年上将},副司令员常乾坤{55年中将},参谋长沈启贤{55年少将}。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先后有10个歼击机师、2个轰炸机师出动作战,战斗出动2.6万余架次,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涌现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300多个,其中集体一等功的单位6个,三等功以上的功臣8000多个,特等功臣16人,21人获得英雄模范称号,王海、刘玉堤、孙生禄、赵宝桐、张积慧、鲁珉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称号。
a、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王海
王海,山东烟台人,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4月,王海以空军第3师第9团第1大队大队长的身份入朝作战。11月18日,空9团和苏联空军在朝鲜肃川上空迎战美国空军,王海大队以5:0结束战斗,王海本人击落敌机2架。12月15日,王海大队再度迎战美国空军,在4:12的劣势下创造了6:1的惊人战绩。
入朝作战期间,王海大队共与美国空军作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王海本人击落9架。
王海大队因此荣获集体一等功,王海被空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的光荣称号。
29、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师入朝。1951年2月,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所成立,李寿轩{55年中将}任主任,下辖3个师又2个团。6月,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所扩编为志愿军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贺晋年{55年少将},政治委员张明远{55年少将}。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铁道兵部队与朝鲜军民抢修、抢建、复旧正桥128.88公里,便线、便桥127.79公里,线路1003.3公里,隧道122座次,通信线路2.03万公里,与其他部队共同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战斗中,有1.2万余人和202个单位立功,有11人荣获二级英雄、二级英模称号,杨连弟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杨连弟
杨连弟,1919年出生于天津北仓。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路8号高桥时,冒险登上45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称号。
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次完成修桥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52年5月15日,铁道兵第1师第1团第1连副连长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下指挥战士起梁时,美军飞机投下的埋在土里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杨连弟光荣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