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室两侧过道和门外挤满了听报告的学生

2025年3月 东华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线下采访

2024年3月 东华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云端采访
3月1日开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通道正式开启,与“学雷锋日”如约而至。在西部计划这所“大学校”里,青年志愿者们奋斗、奉献,在实践的沃土中拔节生长。去年,全国各地新招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有4.3万余名,志愿者们陆续出征,奔赴新疆、西藏、贵州等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层一线,投身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方面志愿服务。今年,西部计划招募依旧如火如荼,无数青年即将满怀志愿之心,积极奔赴西部。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每一位西部计划志愿者们耳熟能详的信条,也是志愿达人——雷锋的人生信条。
3月4日,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集体采访了二级英模、《雷锋》杂志社雷锋宣讲团团长,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卜金宝,共同重温“雷锋精神”密码,寻找“跨越时空的青春答案”,扣好志愿服务的“第一粒扣子”。接着,他们邀请卜团长以《雷锋,一座精神丰碑》为题,和同学们做分享。至今,他讲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还是同学们热议的话题。
知道雷锋学习谁、崇拜谁,才能读懂雷锋
西部计划志愿者们都有这样的疑问——“当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传唱至今,我们不禁萌生出一个特别的思考——我们年年学雷锋,而雷锋当年又在向谁学习?”
“‘雷锋’是一个人,更是一群人的缩影和写照。”卜团长介绍,雷锋的“朋友圈”里,早有一大批“雷锋”。是湖南省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用一颗螺丝钉,教会雷锋校准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是团政委韩万金,用两叠积蓄,引领雷锋浇筑为党为民的初心厚度;是全国劳动模范冯健,用一次选择,鼓励雷锋播种返乡建设的志向初心。
再深入探究,他们又都受到党和军队光荣传统的影响。据粗略统计,雷锋所有文字留存中,“党”出现168次之多,雷锋对党的信仰、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坚定,正是他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促使他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投身到“热辣滚烫”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卜团长介绍带雷锋宣讲团五进清华的感悟
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所有人都是当代《雷锋日记》的共同作者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观念的转变,“‘学雷锋’是否只是3月5日这一天或者3月一个月的事”“学雷锋有时候吃力不讨好”“雷锋的做法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是否脱节”…… 类似的疑问是大家常有的困惑。
这些问题所叩问的,既是自己的志愿服务应该怎样去做,也是关涉当代青年如何锚定人生的价值坐标。雷锋精神源于雷锋本人,而一代代国人“学雷锋”的实践,则不断为其灌注新的涵义。“学雷锋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对青年人的时代召唤。”卜团长指出,作为青年学子,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尤其是要注重自己的素质提升,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和学习是一个道理,难道只在3月5日这一天或者3月这一个月好好学习,其他时间就不用学了?如果那样的话,岂不是成了形式主义?
当前网络也的确有对“学雷锋”活动“拍照打卡”、摆拍作秀现象的批评。“融入经常、化作日常”的“学雷锋”不能“变了味”。“一方面,‘拍照打卡’是可以的,这说明大家在关注和参与。”卜团长辩证地指出,“但大家要深入理解雷锋精神,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雷锋精神需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润化于心,育化于行。”“雷锋”不仅是一个人名,更是恒久的品质,持续的行动和生生不息的文化。
他说,这正如每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家都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作者”。“同学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就是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长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当好群众身边的‘雷锋’,用自己‘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续写新时代《雷锋日记》。”这是卜团长对“西部计划”的理解。

宣讲海报
平凡如雷锋,伟大亦是雷锋,不变的是“信仰密码”
“雷锋精神跨越不同历史时期,也必然会有其发展变革,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内核?”
“我在雷锋杂志社与同事们多次交流探讨,雷锋既不是‘高富帅’,也不是‘大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甚至只是一个孤儿,但他为何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可呢?”卜团长通过对上千位老将军、老红军、老八路和英模人物的采访发现,他们身上最突出、共通的精神品质与雷锋是一脉相承的,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词——“信仰”。当下,我们倡导“学雷锋”“做雷锋”,就是要读懂雷锋身上所传承的“信仰密码”。
“雷锋精神是行动的诠释,更是信仰的力量。”卜团长结合多年对雷锋的领导和战友的访谈调研,用五个关键词诠释“雷锋心目中的‘信仰’”。一是“忠诚”,拥护党和国家事业和忠于人民的信念;二是“坚韧”,坚强有韧性地面对困难挫折的意志;三是“敬业”,注重细节,忠于职守;四是“豁达”,宠辱不惊,带着笑容做好自己;五是“感恩”就是不忘初心、知所从来,尤其是要牢记为共和国牺牲的烈士们。
在他眼中,雷锋精神的内核还包括奉献和敬业。他补充道:“在共青团望城县委号召大家捐款时,雷锋一人就捐赠了20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般人捐几分几角,一两元就是很多的了。在望城县团山湖农场时,雷锋主动申请学习拖拉机,并成为望城县第一位驾驶拖拉机的能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立足岗位、兢兢业业。”
代代相传,与时俱进,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物质丰裕、文化丰富的今日,‘艰苦’从未远离,改变的只是‘吃苦’的方式,不变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谈到这一点,卜团长介绍起和航天英雄王亚平的采访经历。王亚平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是“热爱”。航天员做离心机训练,但她从未按下过“暂停”按钮,因为她知道成功和失败之间就差了两个字:坚持。
时代各有不同,“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在一代代青年心中扎下永不放弃、锐意进取的‘根’”。卜团长期盼同学们把“学雷锋”落实在行动上,一是要向上,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断实现;二是崇善,需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三是阳光,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生活、社会与人民;四是求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说,要讲好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不仅要扎根实践的沃土,也要把握潮流,巧妙利用时代赋予的传播势能。“红蓝融合”是现在的主流趋势,“红”是指红色故事、雷锋精神以及科学家精神等正能量内容,“蓝”则是现代传播手段。要将两者结合,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红色文化和精神。比如,航天部队邀请航天员集体亮相,参与并见证航天部队官兵的集体婚礼,借助主流媒体传播,让更多人知晓航天事业的伟大和航天官兵的奉献,就是前所未有政治工作创新,极大地激发了航天部队官兵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西部计划”不仅是志愿服务的舞台,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大课堂”。卜团长了解到,2025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包含7个专项,每个专项都有具体要求。他鼓励道,同学们要把握好主题,把专业能力、雷锋精神贯彻其中,融入专项行动的各个方面。这样,通过每一个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行动赋予“学雷锋”时代特色。 “卜老师,我们东华大学第六届研支团也即将前往贵州遵义第三十五中学进行支教,您有什么建议能给我们?”研支团成员诚恳提问。
“从上海一头扎进贵州大山,你们本身就是身边同学的榜样,你们的奋斗精神和人生目标也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影响。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们要走出大山,要有坚定的目标。同时,你们也可以从孩子们身上学到很多,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要多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要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生活中贫困不应自卑,富裕自足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此外,建议你们利用新媒体手段,记录下支教过程、形成典型优质课程,让更多人了解你们的‘雷锋’故事,给孩子们以启发。”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卜团长说,这句《雷锋日记》中的一段话激励着当年的雷锋忘我奉献,也激励着我自己整理开国将军们珍贵史料300多万字,传播好“百年长征与人生信仰”。这句话也将激励西部计划志愿者们一起擦亮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形象,将志愿心、青年志转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报国行,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伟力,让雷锋精神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