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为丁思林烈士像

我军最令敌人胆寒的战法较多,夜间作战就是我军最具优势的战法之一。不论是早期的红军、八路军,还是后来的野战军,都有夜战、近战的辉煌战例。能将夜间近战的战术运用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英雄层出不穷,我们主要介绍其中一个引以为傲的杰出代表,那就是老红军、老八路军战士丁思林。
曾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的丁思林(1913、4-1939、7),湖北黄安人(今红安县),1932年5月参加红军,经鄂豫皖战火硝烟的历练,从大别山区的一名小战士迅速成长为大巴山红四方面274团参谋长、红272团政委,直至太行山八路军的129师772团一营营长、386旅新一团团长。
丁思林的老家,是大别山区的一片丘陵地带,村前村后都是不太高的小山丘,树木虽不高大,但灌木茂密,深可藏人。山里的孩子没什么娱乐爱好,于是,这里的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就是躺迷藏。特别是夜晚,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穿梭于灌木丛里,追踪寻找,既惊险又好玩,非常刺激。丁思林从小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并且还是这个游戏的参与者、引领者和常胜者。而后来丁思林的战绩之所以突出,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有这一手绝活,就是“夜摸神功”, 他的名气也与他的“夜摸神功”紧紧连在一起的。他当连长,全连成了“夜老虎连”;他当营长,全营成了“夜老虎营”;他当红274团参谋长,徐向前总指挥亲自授予红274团为“夜摸常胜军”。他后来在八路军129师抗日战场上,更是将夜战战术运用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一、夜摸青龙观
1934年8月9日夜,红四方面军红274团奉命夜袭青龙观。该地位于川东万源县西南,由敌两个旅把守,若能突破,就能将敌军拦腰斩断,打乱其阵脚,使其首尾难顾,为红军大反攻创造有利之机。
经过一番细细侦察后,徐向前总指挥决定将夜间作战的任务交给红274团。当天下午,红274团尖刀队饱餐一顿后,以绳子捆住马嘴,棉布裹上蹄,战士们则脚蹬厚厚的软底鞋,还绑上了便于行路爬山的铁马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274团在副团长易良品、参谋长丁思林的带领下,悄悄躲过敌哨兵,摸上了陡坡,巧妙地以绳索、人梯穿山越涧,攀上岩壁。红军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凭借一手“夜摸”绝活,神不知、鬼不觉地配合大军,将川军周建辰、刘育英的两个旅全部“摸”掉。青龙观一战,不仅缴获了大批装备弹药,还为川陕红军的反攻开辟了道路。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与孙玉清军长一道前往274团慰问,红四方面军授予该团一面锦旗,上书“夜摸常胜军”!
其实,红军都是擅长夜间作战的“夜摸常胜军”,还特别长于尖刀突击。在历次的攻坚战斗中,丁思林所在团队都始终担任主力,而冲在部队前面的必是年轻的引领者丁思林。1935年3月29日,丁思林率部强渡嘉陵江就选择在漆黑的拂晓开始;过了嘉陵江,他又率部于4月2日直插剑门雄关,依然选择在漆黑的拂晓进攻。
二、夜战日伪军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丁思林被改任为129师386旅772团一营营长,后任772团副团长、新一团团长。在与日寇作战中,丁思林更是把夜袭、“隐身术”、“化妆术”运用得恰到好处,每当日本鬼子遇到“夜袭老虎团”,必定睡觉睡不成,吃饭吃不好,真正是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一)夜袭黄卦村。1939年7月初,为粉碎敌人分割摧毁我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丁思林率386旅新一团将对太谷县的黄卦村进行夜间袭击。黄卦村是驻太原敌寇后方交通的总枢纽,也是训练伪军高等顾问的所在地。
7月4日午夜时分,寂静的黄卦村沉睡在夜色之中。指战员们轻装行进,不到20分钟,便悄悄趁着夜色摸到了黄卦村头。敌人用三道铁丝网和三道交通沟紧紧地把自己缠裹在小村子里。团长丁思林悄声对战士们说:“注意铁丝网、交通沟,冲进去!”随着团长丁思林一声令下,敌人的两个哨兵应声倒地。这时副班长张全林等人敏捷地越过了三道铁丝网,跳过三道交通沟,抢先夺占了敌人的两个高楼庭院。在浓密的枪声和爆炸声里,夹杂着敌人急促的惨叫,瞬间,鬼子们被打得四处逃窜。顷刻间,战士们四处散开,搜索敌人。突然,在村西边一个院落里,从木柜底下爬出来三个鬼子兵正想逃窜,几声枪响,便将其击毙。
夜袭的特点,就是短平快,速战速决,干净利索地解决战斗。战后仅从新一团缴获的文件,就得整理好几天时间。团长丁思林激动地总结:“用我方4个,换了敌人32个,让敌人见识见识我八路军夜战的厉害!”
多年来,悄悄深入敌占区,快速袭击敌人,是丁思林的拿手好戏。夜袭黄卦村,不过是其中的一次。胜利的消息令129师师长刘伯承激动,伸出拇指点赞了新一团:“这是丁思林同志纪念‘七七’抗日战争二周年的大礼物哟!”
(二)夜扰曲周敌。1939年初,为了打击“扫荡”冀南日军的嚣张气焰,386旅正秘密筹划一场大的伏击战。
新一团的任务就是对曲周县城进行不间断的骚扰,尤其是夜间的零敲碎打,最令敌人心烦意乱。每天一到天黑,团长丁思林亲自带领武装小分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城区各个据点,把短枪、手榴弹等武器拿在手里,别在腰上,开始向日军驻守的地方悄悄摸过去。战士们轻车熟路,更多的是白天听到老乡们介绍和已经侦察了一遍,日军在哪里宿营,在哪里设立军火库都了解的清清楚楚。有的队员开始张贴宣传单,有的则潜伏到了日军司令部门口,侦察日军的动向。天渐渐暗下来,武装小分队队员悄悄地跟上几个跑出兵营直奔酒楼去喝酒的日军小兵,走到一处小巷子时,几个日军小兵还没哼一句,就被活活刺死;另一队武装小分队队员趁着夜色,也已摸到曲周日军军火库外,准备炸毁军火库。几个背粪的队员故意靠近日军哨兵,日军哨兵连连捂嘴,仿佛要吐了出来。其他武装小分队队员悄悄摸到日军哨兵背后,掏出夺命刀,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了哨兵。武装小分队象幽灵般进入军火库内,点上几把大火,迅速离开军火库,同时将几枚手榴弹投掷进军火库中,瞬间引燃了整个军火库,曲周军火库被炸上了天。
仅仅发动一次这样的袭击,是无法激怒日军,更不能完成上级下达的诱伏任务。为此,丁思林团长又连续几晚在另一些地方,再次大闹起来。为了做出新一团马上攻打县城的架势,他就把部队调到县城外,用土炮对准城楼进行轰击。虽然土炮打不到城门上的炮楼,却在夜晚的效果特别明显,火光冲天,炮声沉闷,让日军不堪其扰。部队围绕曲周县城四周放枪,且军号齐鸣,好像是集中了数千人的部队一定要拿下曲周县城一样。让盘踞在曲周县城的日军坐不住了,赶紧请临近地区的日军来增援。几路赶来的日军,到了曲周县城外围,没有发现一个八路军的影子,这让前来增援的日军非常无奈。丁思林和日军玩起了“狼来了”的游戏,第二天再次采用同样的办法,同时在城内对日军进行袭扰。
从1939年2月7日到9日,丁思林率领新一团接连袭击威县、曲周等县城。2月10日,威县的果然守军中计就成了“瓮中之鳖”。386旅仅以50人伤亡的代价,歼灭敌方安田中队和40联队补充大队,共打死安田中队长以下官兵250余名日军,俘虏了8人,击毁汽车9辆,缴获火炮数门,长短枪百余支及一批弹药,成为一场“平原诱伏战”的模范战例。朱德总司令称赞新一团为“模范青年团”,并亲自手书匾额相赠。后来八路军前方总部又授予新一团为“朱德青年团”的光荣称号。
(三)夜攻云簇镇。1939年7月5日,敌109师团107联队3000多人来犯,进至榆社云簇镇。
7月6日,为了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丁思林率领新一团的勇士们决定夜袭云簇镇,并于当晚深夜23时发起总攻。在平日的潜移默化中,丁思林团长早已将新一团战士一个个训练成夜战高手,战斗一打响就让敌人鬼哭狼嚎,敌遭袭击后全力反扑,于7月7日与新一团在云簇附近的新庄、高庄、桃阳、乔家沟一带,日夜激战到天亮。
丁思林率部长期坚持夜间作战,战绩辉煌,令人敬佩。而他所擅长的夜战神功,在日后早已融入到新一团的战术体系中,履履令敌人闻风丧胆。在丁思林英勇殉国后,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曾在新华日报发文《悼丁思林同志》,称赞丁思林同志“把一个新的部队,变成了一个主力军团,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富有本军优良传统的青年兵团。”“他是一个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的好指挥员”。
英雄虽已远逝,但夜战神功犹存。我们永远致敬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