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提出:“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南沙湾社区面对就业困难人群多、流动人口比例高、企业聚集但就业服务不均衡等挑战,在前山街道党工委的悉心指导下,创新性地建立了社会企业——南沙湾“映湾湾”社区工厂(简称“南沙湾社区工厂”),在基层治理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项目以发展性社会工作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有效解决了居民“家门口”就业难题,还通过技能培训、生产销售、公益互助、矛盾化解等多维度服务,破解了社区治理难题,促进了社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一、背景与起因
前山街道南沙湾社区位于珠海与中山交界的城乡结合地带,这里既是现代化大型企业的发源地,也是破旧城中村的聚集区。社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辖内有格力电器、红塔仁恒、格力大金等企事业单位约35家,九小场所近300家,村民自建房412栋,出租屋7892间,总人口近3万人,流动人口占比高达百分之80以上。
尽管辖内汇聚了不少知名大型企业,彰显着区域经济的活力与繁荣,但社区的另一边却是星罗棋布的城中村区域,其破旧面貌与周边企业的现代化风尚形成强烈反差,各种社会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大。
辖区的大型企业虽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居住在城中村的人员,普遍存在高龄、低学历和缺乏专业技能等问题,无法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就业难题尤为突出。更为严峻的是,该社区地处珠海与中山交界处,流动人口高度集中、弱势群体数量庞大等因素交织带来了一系列复杂多样的社区治理难题,如社会融合障碍重重、就业稳定性堪忧、公共安全风险凸显等,如何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成为南沙湾社区的头等大事。
面对复杂的治理难题,南沙湾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自2014年“双限点”灵活就业模式的实施,到2015年“党建心连心·真情零距离”项目温暖启航,2020年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的正式成立,再到2024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区工厂拔地而起,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仅是对就业帮扶工作的深化,更是社区治理智慧与创新精神的集中展现。它们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就业难题,更从根本上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与自我发展能力,为打造城市幸福融合体,构建更加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南沙湾增添磅礴动力。
二、主要做法
1.党建引领,探索“五社联动”下社会企业新形态
在社区党委的统一指导下,南沙湾社区工厂以“社区党委+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基金”的五社联动模式为基础,整合内外资源,构建起了一个多元共治、协同发展的社会企业模式。社区党委作为核心枢纽,为社区工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仅提供了700平方米的场地和完备的设施等硬件条件支持,协助其办理相关证照登记及申请税收优惠政策,为社区工厂前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珠海市厨师协会作为引入的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组织“4050”就业困难人员、特殊家庭、退役军人等开展公益实践培训,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掌握技能并有效链接人力资源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带领团队成员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社会工作者团队依托其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就业困难群体需求,全面开展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等服务20场次/月,助力就业困难群体的技能升级与就业转型。同时,由党员先锋、热心居民等组成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作为坚实的后备力量,积极投身到社区工厂的日常运营中,显著提升了社区工厂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工厂探索在“五社联动”下积极探索社会企业模式,将全部利润百分之百捐赠至社区公益基金,反哺于社区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政策扶持,“双轮驱动”下的市场销售新模式
南沙湾社区工厂作为前山街道积极布局的一个社会企业项目,依托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构筑起稳固的市场基石。街道带头制定并实施了定点采购规定,明确将社区工厂产品纳入优先采购序列,为工厂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保障。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南沙湾社区工厂产品质量的监管与指导,定期开展抽检,确保其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另外,该工厂紧跟市场需求,推出粤式萝卜糕、滋味红豆糕、飘香葡挞等20款本土特色美食,以及粽子、月饼、年糕等应节食品,并构建了生产、销售及配送的全方位服务链条,配送网络覆盖周边25公里区域。此外,“映湾湾”品牌在社区工厂的精心打造下脱颖而出,通过积极参与各类行业展会与促销活动,品牌曝光度与知名度显著提升。工厂还与30余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采取联合营销、资源共享等创新合作模式,有效拓宽了市场渠道,推动了产品销售业绩的持续增长。
3.制度建设,“一点三线”下的日常管理新机制
南沙湾社区党委依托珠海市厨师协会,通过建立“三纵五级多联”的组织架构、管理层级及职责划分,牵起生产、管理、服务三条线,制定涵盖采购、生产、存储、销售、配送等全链条的实行办法28条,不仅为社区工厂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还确保了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与持续改进。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与生产效率,珠海市厨师协会围绕生产流程、设备与技术、食品管理等制定了24套标准化模板,以及涵盖采购员、面点师、销售员等9个岗位详尽的工作内容清单。同时,每月对社区工厂的生产及销售情况进行分析,为工厂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有效保障了社区工厂的发展稳步推进。
4.机制创新,“1+2+N”下的党群工作新方法
南沙湾社区党委创新性地整合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与南沙湾社区工厂两大平台,培育和发展社区自组织,构建起“1+2+N”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新生态。一是依托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推行“义卖+募捐+援业”的精准帮扶模式,特别是针对困难家庭,实施“一户一档”个性化帮扶。二是将社区工厂打造为集生产销售、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公益互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彰显了社区发展的创新活力与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培育“N支组织”即多元化社区自组织体系,通过党员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广泛群众动员,成功孵化了包括退役军人志愿者协会、房东志愿服务队、流动摊主义工队等在内的5个自组织,吸引了400余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建立健全了自我管理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共治合力,推动南沙湾社区各项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成效
(一)化解就业难题,实现多元就业
南沙湾社区工厂的建立对于化解就业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南沙湾社区工厂和“双限点”就业创业平台作为前山街道促进再就业的创新举措,打通了救助帮扶“最后一米”,已为258名困难群众解决了在“家门口”就业的难题,让困难群众自力更生,由被动“输血”变为主动“造血”。二是促进灵活就业。自社区工厂成立以来,已成功招募了32名灵活就业人员,其中包括12名“妈妈岗”工作者、4名残疾人以及16名“4050”就业困难人员。同时,工厂还设立了62个灵活用工岗位,为居民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零工”就业机会。三是实现精准帮扶。制定了详尽的帮扶议事清单,明确了8项核心帮扶事项,涵盖帮扶对象民主评定、筛选和退出机制、扶助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通过经济援助和就业创业指导等多维度帮扶措施,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92场社区帮扶会议,惠及1472人次,包括重大疾病患者108人次,孤寡老人414人次,外来务工人员827人次及困境儿童123人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0余万元,实现了对困难群体的精准识别与有效支持。
(二)做优公益品牌,实现持续发展
南沙湾社区工厂的建立对于推动公益品牌市场化运作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助力公益组织愿景成长。南沙湾社区工厂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的成长,使其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社区工厂的平台和资源支持,互助会不断完善自身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成员数量也从最初成立的5 人增长到了现在的98人,不少成员都是从当初的受助者转变为团队的志愿者,年龄层次涵盖三代人,这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公益力量,为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人力保障。二是提升品牌影响力。“映湾湾”作为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的自主公益品牌,社区党委协助其依法申请了商标保护,互助会通过在端午中秋等节日制作月饼、粽子、糕点等进行爱心义卖,已累积筹措帮扶善款40余万元。社区工厂成立后,更是有效为“映湾湾”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和实践机会,让其公益服务和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今,映湾湾已成功开展了46次公益活动,服务覆盖人群达到 736人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三是促进市场化运作。社区工厂通过与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有机整合,共同探索市场化运营道路。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与珠海市直播电商行业协会、前山工商业促进会等8个行业协会合作,引入社会力量等方式,建立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从单纯公益组织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社会服务组织(企业)的转变。
(三)赋能外来人员,促进治理融合
南沙湾社区工厂在促进外来人员城市融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系统化的培训体系,精准对接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制定详细培训计划,并按照每季度6场、150余人次的目标开展免费烘焙技能培训,有效缓解了他们对原籍地的依赖,强化了其在珠海的自我发展与成长能力。二是关注心理健康与身份认同。通过设立“粤语班”及“心理沙龙”等,构建起情感与心理支持网络,有效帮助外来人员重建自信,克服自卑情绪,加速其从“外来者”到“城市一员”的身份认同转变。三是打造温馨“落脚点”。依托社区工厂地理位置优势,内设红色驿站,为快递员、外卖员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提供休憩与交流的场所,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生动诠释了“融入即归属,共筑家园梦”的社区融合理念。
(四)瞄准基层问题,提升治理能力
南沙湾社区工厂在优化干群互动、增强管理效能方面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好评。一是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引领社区治理新风尚。积极推动党员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成功挖掘并培育社区能人58名,其中党员占比高达百分之60,有效发挥了党员在志愿服务、应急响应等关键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构建多元化沟通机制,促进社区共识。依托退役军人志愿者协会、房东志愿服务队以及流动摊主义工队等社会力量,搭建起多维度沟通互动平台,共收集关于社区工厂发展的意见建议65条。同时,坚持和完善工厂工作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在制定关乎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时,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三是举办融合性活动,增进干群和谐。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主题活动26场,如烘焙竞赛、相亲联谊、亲子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还显著优化了干群关系,有效提升了社区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四、经验探讨
南沙湾社区工厂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面临就业困境的群体开辟了切实可行的出路,还为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新颖视角,为党建引领创新社会工作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板。然而,鉴于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亟需深化“五社联动”机制的应用,有效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与社会力量,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为确保南沙湾社区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聚焦于构建长效运营机制,通过强化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策略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社区工厂的持续健康运行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为居民提供稳定且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对于社区基金的管理与使用,应实施更为严格的规范化措施,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精准高效地服务于帮扶对象,实现帮扶工作的精准落地与成效最大化。
展望南沙湾社区工厂及就业驿站的未来发展,需高度重视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的制定、成功模式的复制推广、政府角色的精准定位以及社会影响力的积极扩大。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不仅能够促进社区经济的稳健增长,还能显著提升社会整体福祉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积极力量。这一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与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五、典型案例
1.受助者变助人者帮扶案例
在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的志愿者当中,有这样一对夫妻格外引人注目,妻子黄雪云不辞辛苦的奔波在月饼打包线上,爽朗的笑声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丈夫则默默在烤炉边专注的烤着月饼,精心把关每一个环节。他们曾是社区居民互助会的重点帮扶对象,如今却成了社区志愿者骨干。2015年,黄雪云因身体不适确诊患乳腺癌,经过手术及一系列治疗措施,控制住了病情,但也掏空了家中所有积蓄,她因身体虚弱无法再打零工,全家仅靠丈夫捡垃圾卖废品为生,生活难以为继。社区得知黄雪云的家庭情况后,积极链接政府、社会资源,为她申请妇联公益基金及孩子的助学金,并纳入重点帮扶对象,逢年过节为他们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为她的丈夫提供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岗位。在社区一点一滴的帮扶下,黄雪云一家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如今,已度过难关,身体也越来越好,为了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黄雪云和丈夫积极加入社区居民互助会,成为志愿服务队伍里的一份子,正在帮助更多像她这样的家庭,用她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告诉困境家庭: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2.外来务工人员帮扶案例
南沙湾社区外来人口2万余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王龙就是其中的一位。王龙一家五口从河南省唐河县农村来此,早年父亲去世,母亲身患严重的风湿疾病,手部严重变形,常年受病痛折磨,吃饭都成难题。妻子2020年被诊断为烟雾病,历经两次开颅手术,家中积蓄耗尽。全家因生活所迫,于2021年来珠海谋生,居住在南沙湾村,因学历低、无一技之长,王龙只能和妻子四处打零工维持生活,两个年幼的孩子就读民办小学,学费高昂,生活极度困难。2022年5月,南沙湾社区居民互助会得知王龙一家的困境后,因户定策,看到他能吃苦耐劳、积极上进,便链接社区“双限”便民服务点为他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地理位置最优的经营摊位并申请减免管理费用。同时,通过社区居民互助会给他赠送价值2000余元的流动餐车,畅通就业之路。如今,在夫妻的勤劳经营下,摊位生意越来越兴旺,一家的收入稳步上升,成功实现自立更生,也让他们在异地他乡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现在,他们一家也加入到了流动摊主义工队,传递着团结友爱互助是爱心。
3.就业困难帮扶案例
社区工厂义工李月喜,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工作岗位,开启一天的忙碌生活。李月喜曾经也是社区重点帮扶对象,丈夫是格力员工,儿子陈楠出生即患重度地中海贫血,多年靠输血维持生命。2019年,陈楠9岁,也是骨髓移植的最后机会,但高昂的移植费用却成了孩子生存的拦路虎,为让孩子不失去救治机会,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社区积极通过网络众筹、粽子义卖等方式为陈楠筹集爱心款20余万元,并成功帮扶孩子做骨髓移植手术,在持续的康复治疗下,陈楠恢复了健康。2024年初,李月喜失业,因年龄大、身体抗压能力差,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无奈向社区求助,社区综合评估她的需求、能力和身体素质后,帮她链接社区工厂并寻找到了合适岗位——糕点师。李月喜说:“在社区工厂工作时间灵活,不仅能学到技能、提升自身本领,还能照顾两个孩子和家庭,自己很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