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探析,分层分类精准救助服务势在必行
(一)政策背景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明确低收入人口的范围,并指出要按照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程度分层,根据困难类型分类,提供针对性的救助帮扶措施,最终形成“梯次缓坡”,实现专项社会救助精准覆盖。随即,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扎实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民政部门要抓紧推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可见,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已成为各地深化推进社会救助的重要方向,也进一步表明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二)街道要情
襄阳市襄城区古城街道办事处,地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的核心区,属于典型的老城区和城市老旧小区。区域面积3.59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户籍人口77921人,残障群体484人,低保家庭235户335人。这里由于古城保护等因素影响,曾在人口疏解、老旧小区更新等方面步伐相对缓慢,加之“银色浪潮”的来临,以致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救助问题日渐突出:辖区内残障等社会救助需求人群的占比均高于一般城区,他们除了享受政府政策福利外,日常中能够接收到的其他有力的社会支持较少。传统的救助服务以政府兜底为主,“发现-上报-服务”的流程相对固定。如何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精准服务救助服务对象,是这个古老城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023年3月,襄城区汉江社工中心社工团队入驻襄城区古城街道。为加大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拓宽帮扶渠道,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精准服务救助对象,实现助人自助,汉江社工紧密联接古城街道和所辖14个社区,依托古城街道社工站,创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以动态监测机制与分层分类救助为抓手,实现服务对象精准分层,科学统筹分类,建圈兜底强链,摸索出契合城市老旧小区不同低收入人口不同需求的一套分层分类精准救助服务新路径。
二、精准发现,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开展高质量的社会救助,必须把建立健全低收入动态监测机制,科学识别,精准认定当作筑牢民生安底全线的的“第一粒扣子”和“第一道工序”抓实做好。
(一)精准建库,紧盯“在册的”,发现“编外的”,建立健全低收入动态监测机制,有效识别救助对象
激活数据赋能,破解“信息孤岛”难题,汉江社工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比+铁脚板摸排”作用,积极与辖区内各社区和居民进行链接沟通,与民政负责人、残联专员等负责的低保救助、两项残疾补贴等交集人员进行数据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数据比对分析,一家一户逐一“过筛子”,建立社会救助数据共享比对机制,建立起一户一档、一(居)一盒一档案管理体系,切实做到档案信息情况明、底数清、对象准、资料全。 一方面,动态监测社保、医保等信息,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定期开展数据交叉比对,筛查潜在救助对象,及时发现辖区内困难群众;另一方面,摸清不在册的近两年退出民政救助、新申请救助未通过、近年来临时救助的潜在风险易返贫致贫对象,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及时发现低收入家庭变化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提供依据。
(二)主动敲门,核实“现有的”,摸清“潜在的”
汉江社工依托古城街道社工站,采用五社联动服务机制【社工、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社会组织】,创新“深入走访+需求群体自述+邻居反映+社区调研+铁脚板摸排”工作模式,在各社区成立了“铁脚板行动组”和“眼线志愿者”,通过数据信息资源共享,结合需求群体自述和居民反映等渠道,恒常性深入走访,收集所在辖区残老弱等困难群体家庭情况,力求实时了解情况,宣传相关救助政策,动态掌握低收入人口就业、家庭收支、实际需求等状况。
找到贫困或边缘困难群众484名,完成210名困难群众建档,建档群众中已有210人享受到了具体的帮扶,不符合政策标准但实际存在困难21人。
(三)以人为本,注重“共性的”,聚焦“个性的”
汉江社工坚持把“群众需求、快速响应、不漏一户”作为第一原则,实行“一户一画像”,通过“家庭画像”直观地了解该家庭的困难和需求,便于及时处置和精准帮扶。
三、聚焦问题,科学分析社会救助现状
(一)帮扶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复杂的救助需要
传统的救助服务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为主,“发现-上报-服务”流程相对固定,针对困境群体的救助基本上以物质帮扶为主。社工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困境群体的致困原因除了因病、因残等客观因素外,积极提升自我的意识、冲破现有困窘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均有不足。
(二)缺少“政策能救人”的意识,对现有民政救助政策缺少了解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有些居民原本条件良好,后因各种突发事件,如大病致贫、因病返贫、意外事故致贫返贫等原因陷入身体和生活困境,此类服务对象在求助意识、获取救助政策以及政策解读方面,需要外界介入帮扶。辖区内有一部分困难边缘群体,虽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生活确有困难,针对这一类群体如何开展服务也是目前社会救助分层分类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四、明确标准,实现精细分层分类服务
社会救助对象的分类依据:汉江社工依托古城街道社工站,运用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充分链接残联、阳光家园等资源,深入摸排比对,实践探索,在实现数据信息“真、准、实”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入户探寻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甄别,从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家庭照护等方面,对困难群众的收入、居住、疾病、残疾、教育、就业、自身发展、家庭结构、社会保障、社会融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所在时期(年龄)、性别、所处情况和所需服务的不同,以需求为导向,细分个性需求层级,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救助分层分类机制。经综合评估后,将受评210户家庭划分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临时遇困家庭或者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五个等级。同时于2023年6月初步制定出“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社区公益基金+”的社会救助五级分类服务机制,并探索开展分类救助服务(阶梯救助服务)。
一级: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即同时持有低保证及残疾证明的服务对象(低保+残疾),这类服务对象身患残疾,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或赡养人,个人及家庭存在危机因素,这类人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低底层,需要满足其生理的需要,生活无法自理的高龄老人和身患重疾的人群,及无自理能力的残疾人均在此列。
二级:特困人员,此类服务对象或持有低保证,享受低保待遇生活尚能自理,或持有残疾证,由家庭供养,本人虽有生活自理能力但无工作能力,无经济来源。服务对象自身能力不足及社会支持网络和力量较为薄弱,长期面临各种困境,针对这类服务对象,更应关注其心身健康,促进社会融入,社工在满足其生理的需要的同时,也应尽量满足其对安全的需要。
三级:低收入家庭,持有残疾证,虽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收入较低,社工通过优势视角,充分挖掘开发潜能,助力成长,实现助人自助;或因病致贫家庭,此类家庭多数虽有固定的收入,但因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家庭长期性刚性支出(包括医疗、残疾康复等)达到或超过其家庭收入的百分之60。此类服务对象生理的需要已经获得了满足,社工在满足其对安全的需要外,可尽量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
四级:临时遇困家庭或者人员,此类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或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社工应紧急介入满足其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五级:低保边缘家庭,此类家庭不符合低保、特困条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1.5倍,针对这类家庭社工应帮助其疏导情绪,助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促使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寻求资源协助,回应其需要,缓解其经济和身心社压力。
五、精确施策,从“抱薪救火”到“雪中送炭”
汉江社工通过探索“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社区公益基金+”的社会救助五级分类机制,根据救助对象所在时期、年龄、性别、所处情况和所需服务等内容的不同,通过分级管理,分类服务,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整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等民政资源,引入家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机构等社会组织和资源,将家庭困境的承担主体转化为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邻里、家庭互助等多元共担的格局,实现服务对象管理精确化,服务精细化。初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格局。广泛建立困难群众综合帮扶机制,以社区救助网络“密度”,提升兜底保障覆盖“广度”,织密低收入群体兜底保障网,提升了其幸福感,营造了温暖和谐社区环境,切实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同时,更注重瞄准困难群众更高维度的服务需求,从实物为主的单一救助模式向“物质+服务+”的复合式救助模式转变,救助对象现在“困难有人寻、发现有人帮、救助有路径”,实现从“兜住底”向“兜好底”转变。
以中山巷社区的困境居民王亮为例:王亮今年55岁,高中学历,非农业集体户口,离异,和母亲及女儿共同生活;老母亲今年90岁,农村户口,享受高龄补贴无其他收入;女儿今年28岁,未婚,在外企工作。
2023年4月6日,汉江社工通过入户探访知悉,服务对象原本是一名快递员,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相对稳定。2022年5月24日因发作性意识障碍送入襄阳市中心医院急救,经全力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此病患对其家庭、生活、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王亮从此瘫痪在床,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内心满是无助、紧张、焦虑和绝望......
由于王亮因突发重大疾病,丧失了工作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女儿为了照顾父亲,被迫辞职,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和收入,加上巨额的医疗费用,导致家庭迅速致贫致困;另王亮后续还需做长期的康复治疗(医生无法判断需要多久的康复治疗,更无法确定治疗是否有效是否能恢复健康。)。汉江社工依据“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社区公益基金+”的社会救助五级分类机制,界定服务对象属于三级支出型贫困家庭,迅速制定了分类服务和支持目标,联动社区助其办理低保,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联动心理辅导老师、心理治疗师为其提供减压和情绪支持,帮助服务对象重拾生活勇气和信心;通过链接整合资源,每天帮助和指导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培育的“家事帮”和“喜阳阳”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者们定期轮椅抱上抱下,支持服务对象户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参与各类社会融入活动,扩大社会支持网络资源,从而缓解目前的困境;联动社会慈善资源给予物资和经济上的支持和资助;充分利用社区公益基金为其提供需求物资资助,发挥社区公益基金“小基金 大作为”的功能......
经过社工和志愿者们不懈支持和努力,目前服务对象已能够拄拐杖走上一段路了。瘫痪卧床不见太阳不能翻身近一年,现在能够再次行走重见阳光,其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2023年9月,王亮主动提出,要求加入“喜阳阳”志愿服务队。经过汉江社工和“喜阳阳”志愿服务队的共同支持帮扶和综合评定,同意王亮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点燃梦想,重拾希望,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去帮助像他一样的困境群体。截止目前,在王亮的影响和帮助下,共有6人获得成长,重燃生活希望,重拾新生活信心。
通过探索“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社区公益基金+”的社会救助五级分类机制,汉江社工织密低收入群体兜底保障网,不仅保障了此类群体的基本生活,还提升了其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同时营造了温暖阳光和谐的社区环境,切实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