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常州曾出状元十五位,钱维城便是其中一位。
公元1745年,出身于常州钱氏家族、年仅25岁的钱维城参加殿试时一举夺魁,随即授“翰林院修撰”。
钱维城从小学习绘画,擅长山水、花鸟,其作品既有文人书卷气,又有宫廷富贵气,深得乾隆皇帝器重,在乾隆的收藏目录《石渠宝笈》中,收录了钱维城绘画作品165幅。
明、清两代,常州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仰慕江南风物的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往返都经过常州。
乾隆皇帝南巡时,只要是苏东坡活动的遗址、他都要去凭吊一番,并题诗抒发自己对苏轼的崇敬之情。
公元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时,钱维城奉皇帝之命,以舣舟亭为题材,绘制了一幅实景山水作品《苏轼舣舟亭图卷》。
这幅画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密切相关。
苏东坡一生当中曾十四次到常州。有一次,苏东坡来到常州,常州市民万人空巷,沿着运河随船奔走,大家都想一睹大文豪的风采,苏东坡感动的热泪盈眶。
又有一次,苏东坡到常州时已是除夕,为了不打扰百姓,苏东坡把正要上岸去向常州官府通报的人喊住,建议把船停泊在城东的河边,全船人在船上过年,于是叫船家“舣舟舣舟!”
船家听不懂“舣舟”就是靠岸的意思,继续划船前行。苏东坡发急了,同行的人提醒说:“苏大人,您讲蜀中话,船家听不懂啊。”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连忙用官话喊道:“系船靠岸!”船这才停下来系缆。
这时,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漫天大雪,苏东坡触景生情,写下了《除夕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诗中说:“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苏东坡逝世后,常州人一直怀念他。南宋年间,常州百姓捐款集资,在苏东坡当年舣舟之处,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舣舟亭”。
到了清代,舣舟亭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成了常州的一处名胜古迹,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因仰慕苏东坡的文才,多次登临此亭,寻觅遗迹,题匾写诗。
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到了常州,住在万寿宫里,他慢慢展开《苏轼舣舟亭图卷》御览。
这幅画只有两平方尺左右,纯粹墨色。只见运河长堤,傍堤停一叶小舟,岸上两株苍劲挺拔的古松,松下有亭,亭额题“舣舟亭”三字。亭边村落、亭台、小桥等尽收眼底,既有烟云变幻之奇,又有江山钩滩之胜,山水浑厚,草木华滋。中有小溪,东坡洗砚池隐约可见,园中枯树正吐新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乾隆皇帝欣赏图卷,又身临其境,赞叹钱维城画得错落有致,情景交融,把舣舟亭胜境全貌浓缩在咫尺之间。
乾隆皇帝当场提笔,在画右上方题写五言诗一首,诗中说:“家乡事道真,停桡亲印证,图外得其神,一例野亭子,因苏千载新......”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一晃,过了二十七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又南巡到了常州,再次驻跸舣舟亭。沧海桑田,钱维城已经去世十二年。乾隆重新展开《苏轼舣舟亭图卷》,观画观景,睹物思人,内心十分伤感,再次提笔,在这幅画的左上方空白处题诗一首,诗中说:“侍臣昔日图乡景,适在运河岸侧边......携得横图景逼真,春光相印越清新,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亦今为古人。”
后来,这幅画一直深藏在内府,成为历代清帝的至爱。直到晚清,被人挟带出宫。
伴随着历史的烽烟,历经了动荡与战乱,《苏轼舣舟亭图卷》一直在民间流传。
这幅名画,承载了常州人深沉的情感,寄托着常州人和苏东坡难以割舍的情怀,无数常州人翘首以盼,渴望名画回归作者故里。
机会垂青孜孜不倦的追梦者。
2019年11月19日下午,《苏轼舣舟亭图卷》在嘉德秋拍卖,以三千八百万元起价,经过半个小时的竞拍,最终,以七千四百七十五万元的价格,花落常州江苏九洲集团。
2020年,是钱维城诞生300周年。4月28日,常州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钱维城《苏轼舣舟亭图卷》归乡特展活动,无数常州人终于看到了梦魂萦绕、漂泊在外260余年的名画。
如今,这幅凝聚着世代常州人情缘的《苏轼舣舟亭图卷》,永久陈列在九洲集团投资三十五亿巨资精心打造的舜山小镇季子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