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初,由夏義为首的中共湘鄂西分局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会主义路线,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未能粉碎敌人对洪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逼迫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进行战略转移。1932年10月,由共和国元帅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三军主力部队进入湖北省枣阳市的王店村,“左”倾冒险会主义领导继续搞内部肃反运动,搞得人心惶惶。
红军部队战斗力空前削弱,元帅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三军主力途径陕南旬阳革命老区铜钱关镇等地再一次回到湘鄂边区,坚持革命斗争。其原因是在大革命时期,贺龙同志与陕南平利县进步人士,共产党革命先驱,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廖乾五同志一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从事革命活动,廖乾五同志自然而然在革命时期成为了贺龙同志入党介绍人。
他们一块并肩战斗,从陕南过巴山,越秦岭,渡汉水,从四川省巴东过长江,所以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战略转移是红军时期长征第一支部队,确定了陕南长征战略转移正确路线,同时也途径安康市,平利县,镇坪县鄂陕川地区途中留传着共和国元帅贺龙同志(一脚踏三省的鸡心岭)的红色革命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1932年底,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到川陕边区,迅速解放了四川省通江县,巴中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了川陕苏区。
在各路长征的红军中、有一支部队最先到达陕北,这就是红二十五军。这支不足3000人的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10个月,跨越5个省,转战万余里,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并独立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中央红军从江西根据地出发长征后,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于1934年11月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1月16日,2900多名红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等同志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934年12月8日,由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进入陕南。
1934年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创造新苏区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并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此后,经实地调查,确定首先在镇安、山阳、旬阳、郧西等4县边区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过一个多月的政策宣传和战斗,红二十五军首先横扫了上述4县边界地区的民团,摧毁了地方反动政权、建立起苏维埃基层政权。
这样,安康地区(现安康市,下同)旬阳县(现旬阳市,下同)的双河口、圣驾河等地,成为新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的一部分。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又挥戈西进,连克宁陕和汉中的佛坪两县城,进至洋县华阳镇,又开辟了华阳地区。此后,红二十五军主力便在华阳至鄂豫陕这一带东征西战,打破了敌人的两次“围剿”,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创建苏维埃政权,使旬阳、宁陕的大片区域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石泉、安康(今汉滨区)、汉阴等县北部大片区域成为武装游击区。
1935年7月底,根据革命斗争实际情况,红二十五军主力撤出根据地西征北上,以“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造西北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此时,红二十五军在包括旬阳、宁陕在内的鄂豫陕边已开辟了四块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主力红军扩大到4000余人,发展地方游击武装2000余人。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永坪镇,与陕甘边、陕北红军会师。10月,迎来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
1935年9月16日,鄂豫陕省委再一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三千余人的红军指战员胜利达到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同志中共陕北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顺利会合。
在这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以游击战方式,频繁在陕南秦岭,巴山,汉水流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在苏区旬阳创建了苏维埃人民政府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救苦救难”革命活动。
组织苏区人民群众,召开人民群众大会,积极宣传红军主张和党的思想,宣传的政策,共产党信仰,动员劳苦大众积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抗捐抗税等革命活动,建立地方革命红色政权,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革命威信,给广大旬阳苏区人民留下了难忘印象,谱写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红色革命历史,不朽的赞歌:红色历史照千秋,老区精神放光芒。
重要参考:
1,安康市党史办一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2,红色旬阳一书,旬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3,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局局长杨尚勤同志为旬阳老区题词“永续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