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被誉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我神往已久。
今年五一节,终于成行。那天早上,我们从贵阳出发,沿着绕行市郊的山间公路前行,一路向北,途经息烽县和遵义县境,中午11点半抵达遵义市红花岗区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的历史,人们早已从课本和艺术作品中熟悉,但实地寻访,仍然让我感到强烈的震撼。
当我踏上这一片土地,就一直被传奇故事所吸引,急迫地前去拜谒历史遗迹。遥想当年,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斗,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就在此轰轰烈烈演绎。走过水泥路,踏上光滑的青石路,去参观遵义会议会址。门前仰望,映入眼帘的是“遵义会议会址”大木匾,六个字黑底阴刻贴金,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庄严肃穆。讲解员介绍,在全国诸多革命遗址中,获毛泽东手书址名的,仅此一处。
从槐树掩映的侧门进入遵义会议会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客厅。89年前,就是在这间原国民党黔军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会客室里,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抉择,从此开启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进程。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遵义。1月15日至17日,在这幢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接着作了副报告。毛泽东进行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方针。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等4项决定。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越来越显示其伟大历史意义。
我努力想象着那一刻的场景。在那个风雨如晦、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一群衣衫破旧的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分子,冲破重重阻力,终于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这需要多么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
我们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又顺着人流来到会址东侧的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会议陈列馆于200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而修建,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遵义会议纪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集中展示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召开风貌和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阵地,每年接待游客360多万人次。
陈列馆大厅,场景辉煌震撼,由序厅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部分组成,内容以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以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为重点,反映红军在遵义的活动和整个长征过程中的概貌,用气势宏伟的场景表现遵义会议召开的空间方位,用详实连贯的历史事件,突出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立党为公,不忘初心。在大厅里,我又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感人至深。
由于当时抗战的需要,无法在遵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在遵义待的时间并不长。为使群众利益在红军离开后不致受到损失,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红军各驻地及闹市区张贴布告,设立兑换处,用食盐、米、布匹等物资和光洋换回民众手中的“红军票”。 许多群众见红军如此为群众利益着想,舍不得将手中的苏维埃币拿去兑换,便珍藏起来作为纪念品。遵义解放后,群众又把一张张、一叠叠冒着白色恐怖留存下来的苏币,捐献给遵义会议纪念馆,成为我党、我军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见证。
红军在贵州留下的遗址遗迹,多达一千零二十九处。在遵义城,与红军有关的地名和建筑特别多,红军桥、红军街、红军巷、红军学校等达数十处。因返程时间紧迫,无缘一一拜谒,心有戚戚焉。
告别遵义时,透过车窗,我看到有一批一批来红色基地学习的年青干部、青年学生,他们身穿红军服,前来进行心灵的洗礼。我坚信,革命自有后来人。中国革命曾经在这里转折,并开始从胜利走向胜利,新时代的后来者,一定能在卷帙浩繁的史册上绽放出更为亮丽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