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冬夜,1939年的苏北大地,寒风刺骨,战火纷飞。徐绪奎带领他的部队在前线浴血奋战。他们成功地截获了一批日军物资,其中就包括一条旧毛毯。毛毯纵高196厘米,横宽166厘米,重1.64千克,纯羊毛材质,触手厚重而温暖。然而,毛毯表面却有3个破洞和几个小窟窿。
“团长,这毛毯虽然旧了点,但冬夜里能派上大用场。”警卫员小李把毛毯递给徐绪奎。
徐绪奎接过毛毯,笑了笑,“是啊,这条毛毯在战场上可是宝贝。”他轻轻抚摸着毛毯,目光变得深邃,“它是我们从敌人手里夺回来的战利品,更是我们胜利的象征。”
几天后的黄桥战役第三战营溪反击战中,徐绪奎英勇牺牲。这条毛毯被他的上级兼老乡王必成将军保管了下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必成总会拿出这条毛毯,静静地坐在床边,眼中泛着泪光。
“绪奎,这毛毯就是你的魂啊。”王必成轻声说道,仿佛徐绪奎还在他身边。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1989年。老将军王必成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将妻子陈瑛叫到床前。
“瑛子,我走后,请帮我把这条毛毯捐赠给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它是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寄托着我对绪奎他们那些战友的挂念。”王必成的声音沙哑却坚定。
“我会的,你放心吧。”陈瑛握住他的手,泪水滑过脸颊。
三月的一个早晨,王必成老将军在家中病逝。遵循他的遗愿,陈瑛亲手将这条旧毛毯送到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毛毯整洁而泛黄,触手生温的厚重感见证了那段艰辛的岁月。
1995年,这条毛毯经江苏省文化厅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每当有人驻足在这条毛毯前,纪念馆的讲解员都会讲述它背后的故事,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以及那份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条旧毛毯,不仅是战争的见证,更是情谊和信念的象征。”
王老将军口中的绪奎,是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2纵队9团团长的徐绪奎,也就是这条旧毛毯原先的主人。在黄昏的延安,暖黄的夕阳照在抗日军政大学的简陋校园里。草木苍翠的校园中,两个年轻的身影并肩而行,他们就是王必成和徐绪奎。二人都是湖北老乡,一同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共同参与了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绪奎,今天的课听得怎么样?"王必成问道,他抹去额头上的汗水,露出一抹微笑。
"非常好,尤其是战术那部分,我觉得受益匪浅。"徐绪奎回应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尽管抗大的条件极为简陋,学员们只能以膝盖为桌子,以背包为本子,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每晚,他们会枕着书本,聊着未来和理想。
"必成,啥时候我们才能上阵杀敌呢?"徐绪奎时常这样问,眼中充满了对未来战斗的渴望。
"等学了真本事,杀得敌人措手不及…"王必成总是这样回应,目光坚定,充满信念。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王必成和徐绪奎也随之来到苏北,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整编后,王必成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2纵队司令员,徐绪奎任2纵队9团团长。尽管在军中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但私下里,二人仍以兄弟相称,配合默契。
在一次战斗中,徐绪奎带领部队轻装奔袭黄桥以南的孤山、西来两个日伪据点。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迅速歼灭了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成功粉碎了敌人的报复性“扫荡”。
战后,徐绪奎收获了一条日军的军用毛毯。他十分珍惜这条毛毯,认为它不仅是战斗的战利品,更是新四军英勇抗日的见证。
1940年9月6日,徐绪奎奉命率部还击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黄桥的“反扑”。在惊险而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胸膛,年仅24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接到徐绪奎牺牲的消息后,王必成悲痛万分。他号召9团战士坚决肃清残敌,为徐团长报仇。9团战士化悲痛为力量,奋勇杀敌,歼灭了敌人两个团。战后,战士们为徐团长举办了简单而悲壮的入土仪式,所有人都潸然泪下。
黄桥决战胜利后,部队继续向海安、东台方向发展。一天,满身尘土的战士金山走进了指挥部,他是徐绪奎生前的警卫员,带来了徐团长的部分遗物。
"永远都不要忘记你们徐团长。你我都要为了实现他的遗愿而奋斗,现在我们的共同任务是消灭敌人!"王必成强忍眼泪,对金山说道。
从此,这条旧毛毯成了王必成的随身物品,他一直珍惜地带在身边。1946年,部队驻扎在苏北高邮县城,工作人员建议换一条新毯子,但王必成断然拒绝。
"不换,不换,坚决不换!"他语气坚决,大家也不再提及此事。
全国解放后,金山几次来看望王老将军。每次见面,他们都会谈起那条毛毯,深情地抚摸着它。
"自从它来到我身边,风风雨雨,南征北战,已经3次横渡长江,1943年1月我带着2旅南渡到达茅山地区,1945年北搬苏中、1949年渡江作战。从战争到胜利,从乡村到城市,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风雪饥寒,惊心动魄的无数鏖战,我一直带着它、盖着它,我盖着它,就会想起绪奎,就会想起那些和我们一起战斗而光荣牺牲的战友……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忘记过去。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啊。"王必成常常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