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敦煌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然近代以来,敦煌文物屡遭西方列强盗窃,加之风吹沙打、年久失修,已伤痕累累,岌岌可危。在此危难关头,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从国内外来到敦煌施救,他们以“舍身饲虎”的精神,护窟,临摹,撰文,办展,出国展览、讲演,终于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敦煌的头三位所长(院长)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就是守护敦煌的懿范,人称“敦煌三杰”。笔者四次造访敦煌,有幸采访了常、段、樊三位伟大的先生,印象极深。追忆 “三杰”往事,心潮起伏,老泪纵横,故作赋三首,以表敬意,献给敦煌,献给伟大的敦煌守护者。
“此生只为守敦煌” 常书鸿赋 社稷积贫积弱,民族多灾多难,列强盗迹斑斑,瑰宝流失重重。敦煌殆危,斯人降临。家在西子湖畔,生于“惊蛰”时分。乳名灵官,大名书鸿。幼读私塾,聪慧通灵。最喜三叔,画画启蒙。广结画友,获赠《芥子园图谱》;每有闲暇,便与山水相亲,西湖美景,画稿百重。写生时,亲睹雷峰塔轰然倒塌;困苦中,预感旧时代必将溃崩。寡言而远谋,博学而笃行。
想往艺术之都,孤身前往法国。揣母亲出阁压箱之银元,装一罐咸菜,拎一只藤篮,一路晕船呕吐,一路浏览异域风景。里昂求学,破格升入油画班;巴黎深造,蛋壳屋里成大名。观赏维纳斯,如饮醍醐;扎进卢浮宫,如品醪酩。情感燃烧,灵思奔涌,纯化和神化自然,升华和再造人性,赋绘画以生命,予艺术以灵魂。屡屡得奖,圆艺术深造之夙愿;爱妻来法,享家人团圆之天伦。可谓事业有成,前程似锦。
“巴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原来,地摊上一本《敦煌石窟图录》,戳疼游子之心,点燃归国之情。回祖国去,回祖国去!他看到无数个飞天,从天上蹁跹飞下,个个螓首蛾眉,容貌姣妍,令他目不暇接,神游昊空。“我找到我的艺术之根了!我的根就在祖国,就在敦煌!”心系敦煌,梦回大唐。力排众议,最终将敦煌研究所放在敦煌。于是一行六人,穿老羊皮袄,戴老农毡帽,乘敞篷卡车,露宿荒漠,穿越沙海,历时月余,才从兰州扺瓜州。“风库”无路,他们骑骆驼四天四夜,才抵敦煌。柳条筷,宽面条,一碗醋,一碟盐,“粗枝大叶”,为他们洗尘;一排马厩,隔为十段,陋室土炕,供他们下榻。白天沙尘蔽日,夜间犲狼哀嚎!敦煌啊!迷人和危难同在,辉煌与凄凉共存。恨列强之劣迹,痛国宝之流失。悲当局之不为,叹国运之衰微。当务之急,修堵长墙,降服沙魔。常书鸿与职工一起“当牛作马”,肩套绳索,拉襻清沙,“白天累个半死,晚上睡得全死!”他取敦煌壁画故事,鼓励大家“舍身饲虎”,成就宝库大业,实现人生价值。舍身饲虎不虚谈,直把敦煌当杭州!复用红土、黄土自制颜料,用树枝、麻绳自制长梯,孤崖悬兵,涉险维修,摹壁画于将毀,扶危岩于将倒。怎奈,发妻不耐沙海严酷,抛弃一对小儿女,连夜潜逝。常书鸿深夜策马追寻,因过劳而昏厥荒漠,多亏地质队员发现,方获一命……
朱弦断,明镜缺。常书鸿既当爹,又当妈,负重千斤,艰辛万分。两年后,幸有青年画家李承仙慕名而来,与常书鸿喜结连理,共襄伟业。安知国民政府无力无心,下令撤销敦煌研究所,致使业务骨干纷纷另谋生路,辞别敦煌。而常书鸿不离弃,不徬徨,“此生只为守敦煌”!蒋介石逃离大陆前夕,派人索要敦煌临摹珍品带往台湾,常书鸿“抗旨”拒绝,将其分散秘藏,是故人说他:“杭铁头,不要命!”不久,日寇投降!常书鸿飞奔九层楼阁,狂敲铁马风铃!解放战争期间,常书鸿夫妇困守敦煌,供给断绝,画画糊口,形如野僧,并做好从容受缚之准备!春雷隆击,巨龙愤掀,喜讯传来,乾转坤旋!常公飞奔九层楼阁,插上五星红旗。莫高窟浴火重生,负重前行,开创敦煌显学,播洒丝路花雨。
晚年,受周公和邓公关照,常书鸿夫妇到北京颐养天年。但他时刻惦记着敦煌宝窟,并为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必须依法追讨敦煌被盗1文物,还我瑰宝,以慰国殇!字字血,声声泪。情切切,恨绵绵。弥留之际,含睇遗言:若有来生,仍守敦煌!
敦煌三赋(之二) “敦煌之梦(或:石窟隐士、大漠隐士)” 段文杰赋
为圆敦煌之梦,历时六十余载;为守敦煌瑰宝,耗尽一生心血。悲敦煌壁画被损毁,废寝忘食,带头临摹,堪称业内表率;痛敦煌文化被湮没,焚膏继昝,笔耕不辍,雄文光照文界。大漠冷窟,不能凉其鸿鹄之心;政治迫害,未能损其报国之才。呕心沥血,弘敦煌宝库之显学;愈挫愈奋,扬华夏文明之伟业。高风亮节,鸿才河泻,名垂敦煌,魂归瀚海。
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农家,父辈靠祖母喂猪、纺线为生。家境贫寒,方知一粥一饭之不易;幼年丧母,而惜人间温情之珍贵。受进步思想影响,初晓家国之情怀;读鲁迅作品立志,燃起救国之火炬。任六十人大班之班长,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复又被选为队长,率二十人倾诉民族大义。乱世之秋,考入重庆国立艺专,苦读五年,如虎添翼。受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等国画大师亲传,以形写神,讴颂大好河山。弃宫廷颓废之画风,开现实主义之新局。走出书斋,直面现实,用画笔揭露日冦侵华之罪行,以青春弘扬全民抗日之正气。
重庆习画,偶闻敦煌文物惨遭盗毁,心急如焚,夜不能眠。参观《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颇受吸引,“不去敦煌心不甘”!抗战相持阶段,他怀揣潘天寿大师题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伴祁连雪山,穿大漠孤烟,搭货车,骑骆驼,冒风沙,历时月余,追随常书鸿所长,来到敦煌。从此,敦煌之梦,一做六十余年,虽经暴风骤雨,毫不退却,坚定如山。莫高窟四周沙山,气候恶劣而物资乏,蔬菜极少而食物单,安居于此,实为不易,乐业于此,堪称奇迹。一次,他赶毛驴进城买菜,返回鸣沙山时,夜幕降临,突遇恶狼,瞪着绿眼,伺机而扑,使他惊出一身冷汗!缺电照明,夜幕沉沉,沙鸣阵阵,他们或提着棍棒四处巡查,或坐在煤油灯下侃天。
敦煌石窟,始凿于北凉,兴盛于大唐,石雕千尊,壁画万丈,琵琶反弹,飞天飘翔,中国之最,世界无双。然历经风吹沙打,鼠啮鸟啄,盗贼粘剥,岌岌可危!不过,虽伤痕累累,而磅礴之象尚在,艺术魅力未减,其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堪称古代壁画之最!是故,段公甫到敦煌,“犹如一头饿牛撞进菜园”,一口气看了几十个洞窟,陶醉其中,激动异常。作为画家,他同其他画师一起,研究临摹内容,掌握时代画风,弃印稿之术,采写生之法,忠于原作,守正创新。洞窟悬空,既高又深,阳光不进,终年冰冷。临摹高处,他们或持镜借光,或秉烛为亮;临摹低处,他们或坐破毡运笔,或卧冷地涂抹。为提高临摹水平,他们劬劳之余,坐在洞窟,飞天为伴,互相砌磋,取优弃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们置身冷窟,“舍身饲虎”,完成一系列壁画临摹,成为日后展出精品;作为学者,先生发愤著述,成就伟业,用数十篇学术论文,及多次日欧美之行,介绍敦煌艺术,发表学术讲演“,终于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之尴尬局面;作为领导,先生存树人之志,任秉木之劳,团结全院职工,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堪称文界之强将!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赋
沙丘耸峙,石窟冰凉,月泉湾湾,四野茫茫。北依汉长城,西临玉门关。石窟艺术之圣地,四大文明之殿堂。千尊佛像神态各异,万丈壁画瑰丽逾常。琵琶反弹,飞天逸翔。然则,近代以来屡遭浩劫,国宝入列强之手,民族遭断魂之殇。洞窟坍塌,壁画凋亡。幸有志士奋救,怎奈人才断档。伟哉敦煌!危哉敦煌!
有位学者,聪慧异常。出生古都北京,祖籍号称“天堂”。时逢日冦侵华,中华民族遭殃。抗战暴发,流亡沪上。十里洋场谋生,艰辛异常。两度逃过病魔之手,一生不忘民族之殇。取名樊锦诗,自幼爱书香。遍览中外名著,最崇居里夫人。痴迷考古,北大练就真本领;国家召唤,好风送伊入敦煌。初来乍到,沙暴打迷方向;夜宿破庙,窗外绿眼似狼。半夜老鼠落于枕上,掸掸尘土酣眠如常。饮水苦咸,狂风鸱张。太神奇,太荒凉,太悲怆。不惧怕,不退却,不徬徨。与常书鸿所长三击掌,命定敦煌;以前辈专家为楷模,事业大张。
“上海姑娘”,怀揣梦想,柔似红柳,韧如胡杨。甫到敦煌,急于进窟观赏。观千佛之神韵,叹工艺之精良;赞彩雕之灼灼,喜壁画之煌煌。悟多元文化之魅力,探僧尼修行之向往。悲藏经洞文书之流散,痛华夏之耻而断肠。是故,窟虽冷而心肠热,光虽暗而佛灯亮。为事业而忘家,绑婴儿于摇床。目睹此情此状,丈夫怒嗔,妻子泪淌,年轻父母,痛断肝肠!沙漠天气忽冷忽热,江南才女多苦多恙。因过劳而三次休克,遇天寒常半夜冻醒;穿厚衣以御洞寒,换薄纱而扺骄阳。舍身殉道,无我而自强。于是,听沙鸣则如琴声,闻狼嚎而志高扬。进洞窟而忘烦忧,过节庆最喜敦煌。当其时也,此地没有绿色,她用信念驱走荒凉;没有电灯,她用理想将人生照亮。劳燕分飞,夫妻分居十九载;夫遂妻愿,放弃繁华选荒凉。沙海居不易,省城辟后防,动员他们去,誓不舍敦煌。视安逸为无物,立壮志奔远方。风铃启示,一生只为一件事;国宝难舍,“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产子,丈夫武汉担来“百宝囊”。克危克难,愈炼愈强,坚守奋斗,青春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