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少先队员聆听王水明的故事
3月7日,王水明向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少先队员介绍老照片的故事
1979年3月3日,王水明指挥一线野战医院的重伤员空运任务
“向参战老兵王水明学习致敬!” “王爷爷,我们看您来了!”
3月7日上午,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6名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王水明家,聆听英雄战斗故事,汲取精神力量,并现场演奏了《北京喜迅到边疆》,一曲一调尽显“红领巾”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语表达听党话,跟党走,红色基因代代传的优良传统。
王水明是漳州市龙文区人,1940年10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同年入伍并以连职干部身份到原宁德地区台山岛守备连当兵锻炼,参加了当年海战,所在连队击伤敌运输舰两艘。1969年12月,以夫妻双军人身份奉调参加原福州军区临时组建的野战医疗所,欲参加珍宝岛战役(中途战事已停、未再前行)。1979年2月,夫妻俩再次奔赴战场,参加边境自卫还击战,被前指后勤部通报嘉奖,并出席了“祝捷庆功大会”。1999年5月退休,现在是漳州市第二军休所军休干部。
在王水明家,师生们一起认真聆听他的战斗故事,详细了解战斗经过,当得知王爷爷多次为参战不怕牺牲写遗书的做法后,师生们肃然崇敬,爆以热烈的掌声。
培育红军精神,传承家风
“我很自豪,我父亲参加过红军,他是一位无名英雄。”王水明告诉小朋友们,他的父亲王德源17岁就参加红军,他从小就是在父亲的红色故事熏陶下成长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省龙溪县(漳州府所在地)是有名的富裕之乡,盐行、酱油行、布行、米行……等各种行业林立,非常繁华,有钱的老板不少,红军曾在漳州设有地下银行(红军银行)。为此,王德源所在的红军组织动员他潜伏回龙溪县,想办法筹集银元支援中央红军。
虽然只当了一年多红军,但红军精神早已深深印在王德源心中。1932年,王德源潜伏回龙溪县东乡六石村,主要打听信息,有的放矢做有钱老板的思想工作支援红军。在他的努力下,为红军筹集到不少银元。1933年上半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国民党包围了六石村欲抓王德源,幸亏通讯员机灵才幸免于难。
“不管我在部队有多大困难,父亲从不提家里的困难,总是报喜报不报忧。”王水明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漳州市民政局曾找父亲要评选“五老”材料,帮他落实老红军的待遇,没想到父亲很淡定地说道:“和我一起革命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什么也没有得到,我还活着已经很满足了”。
1986年,王德源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但他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王水明一家。“我们家算是三代都为革命做过贡献了。”谈话间,王水明笑着说道,因为部队经常换防或参战等任务,他的儿子出生才四个月就离开父母,小学教育阶段辗转三省四地,读过4所小学。
作为红军的后代,王水明一直认为,有责任用红军精神来鞭策自己。在他“北征南战”十二年战斗生涯中,曾三次写过遗书、两次参加实战、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尽管如此,只要有荣誉夫妻俩总是让着给年青人,以致于虽然参加过战斗,但从未立过功。只有一次是因为作为党支部委员让功,被“前指后勤部”通令嘉奖。
“应该像我父亲一样,做一名无名英雄。”王水明说。
夫妻同赴沙场,忠心护国
参加边境自卫还击战、全军最大一次军事演习、唐山大地震等医疗保障。夫妻俩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同赴沙场、忠心护国,一起完成了七项重要重大使命任务。
回忆起和爱人卓秀兰的生死考验,王水明显得十分自豪。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8.1级大地震,波及北京城。原131野战医院受命紧急组织4支抗震救灾医疗队,配属于54集团军。王水明和他爱人卓秀兰报名参加获批,王水明任其中一支医疗队队长。为防意外,上级领导要求参加人人写份遗书,这是王水明写的第二份遗书(第一份是参加修建战备铁路时)。
1979年2月,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131野战医院接到参战命令后,立即组织全院人民进行动员,号召大家自愿报名参战。此时,王水明的大儿子王丹阳从泉州接到部队驻地上学才几个月,经过商量夫妻俩决定,第三次将儿子送回老家抚养。
夫妻双双报名,双双再获批准,王水明被任命为战时三所“重伤抗休克组”组长,党支部组织委员,卓秀兰为战时三所妇产科军医(外科)。
“假如我们夫妻俩人都牺牲的话,请组织按照烈士子女的要求帮助我们培养小孩。若我们两人中只牺牲一人,我们不给组织增加任何负担,困难自己解决。”第三次写遗书,王水明语气更加坚定,字语间透露出忠心护国的信念。
战斗打响后,不少伤员陆续被抬进救护所。有个新兵伤员他印象很深,王水明回忆道。原来,战斗打响的第二天,这名新兵因轻伤入住所轻伤组病房,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找到负责人王水明要求出院归队,再参战杀敌的决心非常坚决。
“你入伍才一个多月,受伤了可以继续留下来治疗。”
“我早考虑好了,那边碉堡多,这次再上战场的话,我先去炸碉堡。”不曾想,时隔两周左右,这名新兵第二次受伤,又被送到所住院治疗。“第一次炸碉堡成功,这是炸第二个碉堡,身体滚落时我被小树枝阻挡,离爆炸点太近而受伤。”新兵如愿报了仇,还立三等功。
战斗结束休整总结时,上级给三所3名三等功名额,支委会反复研究后确定支委们不占三等功名额。支委让功的优秀品格赢得前指(前线指挥部)后勤部充分肯定,并给予王水明通令嘉奖一次。
“我爱人离开有好几年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值,因为我们都是军人。”王水明说道。
攻克疑难杂症,行医为民
王水明在医疗岗位上一干就是30余年,他的专长是中医药治疗胃肠道疾病。在八十年代,由于卫生条件等问题,很多人患上了胃肠道疾病,为了更好治疗,王水明不仅自学中医理论,还自己充当临床实验品,克服多项中医治疗中的疑难杂症问题。
边学习边研究边出成果,在他的努力下,由他独创的羊肠线穴位埋植治疗顽固周围性面瘫、中草药保肝药粉系列、中草药预防及治疗“非洲猪瘟”等均有见成效。先后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十余篇,发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药物”专利一项,出版“实用针灸手册”专著一本(人民军医出版社),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
1984年6月的一天,王水明从上海返厦门的硬卧车上,有一位超预产期的初产妇临产,列车长呼叫医生时,王水明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起接生任务。在没有接生条件的硬卧车上,产妇胎位又不正,王水明应用之前所学的妇产科接生知识、技术,克服困难, 使得产妇分娩顺利,母子平安。受到当时福建省省长胡平的肯定,南昌铁路报曾刊登他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
从大学毕业入伍到部队,王水明常受“行善为荣”及英雄人物的教育,在红军父亲的引导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每遇到国家有重大自然灾害时,王水明总是不记名捐款给灾区灾民。而他家中还有一位一级残疾的弟弟(四岁时小儿麻痹症),家庭经济也有负担,但一直未向政府要过救济。
在担任原解放军第175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王水明多次为交不起住院费的贫困病人补交部分住院费用。在业余时间全力投向慈善事业,经常捐款献爱心,帮助特困户解困,并被聘为“漳州市壹加壹慈善协会”荣誉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