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位于朝鲜东北盖马高原的长津湖和中部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在抗美援朝战争后,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称,而成为新中国立国之战铁血威武的象征,成为新中国强势崛起,赢得大国威严和荣耀的分水岭。对于中国人来说,朝鲜的这两个地名,已成为血液里的英雄史诗和生命里的精神图腾。国内有关长津湖和上甘岭的史记、纪实和影视作品林林总总,看后让人热血沸腾,情难自禁。2022年拍摄的电影《长津湖》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正是这场改变战争进程的长津湖战役,“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为我们擘画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和平年代。这美好的景象栩栩如生,深入骨髓,连绵不断,让我们至今都沉浸在《我的祖国》悠扬的歌声之中。而《我的祖国》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上甘岭》。在中国革命宏大的叙事里,长津湖和上甘岭这两场战役,不论是从史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带给我们的都是一种铁血的震撼和持久的感动。特别是那些真实血腥的历史细节和战争背后的故事,更是让我们对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气吞山河的精神肃然起敬。
(二)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悲壮惨烈,具有扭转战场态势意义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美双方精锐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堪称历史的拐点。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这场战役,也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惨烈记忆,成为战争史上让人唏嘘感叹的经典战例。时任九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将军曾评价其“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长津湖战役亲历者,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多年后感叹:“长津湖战役至今让我刻骨铭心”。长津湖战役美军司令官史密斯上将认为:“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人作战。”
74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长津湖接近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与美军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美军常胜师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伤亡惨重,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惨痛的失败和“路程最长的退却”。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我军全歼美军精锐“北极熊团”一个整团建制的纪录,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番号也从此在美武装力量序列中撤销。陆战第1师直接因此退出了朝鲜战场。长津湖战役,不仅阻挡了美军继续向北推进,更是直接将美军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志愿军尽管也付出了惨痛代价,但胜利完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美军在仓皇逃过三次被毁三次重建的水门桥后,在桥对面的死鹰岭上发现一幕令人震惊的场景: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度的山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一动不动全部被冻成了冰雕。这些在死鹰岭上埋伏了6天6夜,成建制被冻死的129名志愿军战士,准备阻击从水门桥撤退的美军。如果没有朝鲜这场极寒天气,美陆战1师将难逃被围歼的命运。
(三)
一座山,一座山上的小村庄,一个小村庄两翼互为犄角的两个小山头,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威震四海,名满天下。这座山是五圣山,这个小村庄是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这两个小山头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因为无名便以海拔高度冠名。这两个寂寂无名、其貌不扬的小山包,经过43天人类战争史最为密集的炮火轮番耕耘后,成为中国军史上空前绝后的历史坐标,新中国由此在世界东方挺起高高的海拔。在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它所承载的地理人文和军事政治信息,犹如当年的炮火一样密集;它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仍护佑着中国的国运。关于上甘岭战役,中国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编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这样描述:“10月14日至11月25日,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在上甘岭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先后投入3个多师6万余人、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投掷炸弹5000多枚,然而志愿军的上甘岭阵地屹立未动,联合国军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战役打响前,美方计划伤亡人数为250人,然而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在这个小山头上付出了2.5万人的伤亡代价,是原来估计的125倍;投入的兵力是原计划的15倍;动用轰炸机次数是原计划的11倍;参战时间是原计划的9倍。美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面对后援匮乏,武器落后的中国军队,把一场本以营连战斗的规模,打成11万人参加的战役规模,最终却没有达到任何战略目标。
当年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时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晚年在回忆起上甘岭战役时表示:“中国军队没有钢盔,使用粗制滥造的手榴弹,杀伤力没有美军手雷一半,吃的是大米和面粉碾制成的糊状物……他们却能和钢铁武装起来的联军战斗到底”。美国西点军校,将上甘岭战役列为教科书的第二个重要战役。校史馆内有上甘岭战役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两个模型。军校学员都学过这个战例,经反复研究,始终没有弄明白美军为何没有取胜。要知道当时在这两个山头上只有两个连的志愿军守卫,而负责进攻的美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投入了七个营的兵力轮番进攻,却始终没有成功。
战后的上甘岭,山头阵地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一到两米,成为一片焦土而寸草不生。随手抓把土都可以数出几十颗弹片,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这片山头被鲜血浸透。在“上甘岭特功八连”的荣誉室内,有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默默地述说着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惊天壮举。
(四)
长津湖和上甘岭成为美军梦魇的伤心地,不是上甘岭有多高,长津湖有多深,而在于毛泽东主席总结的:“美国人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气为兵神,勇为兵本。军队的“精气神”中,“气”是中坚,表现为敢打必胜、血战到底、不惧艰苦的血性胆气。在长津湖和上甘岭战役中,正是靠着这股气,志愿军打败了“钢多气少”的美军,创造出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美军装备精良、手握制空制海权;志愿军吃炒面吞雪团、忍饥挨冻,但万般困难都不能挡住志愿军敢向强敌亮剑、敢与强敌血战的胜战勇气。这股血性胆气,追根溯源来自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到解放军一脉相承的精气神,来自毛泽东思想的滋养和武装。
长津湖和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魂国运,对全球军事观念是一次深刻的颠覆,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人民军队成长历程的重要里程碑,是新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