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母亲林豆丁(革命五老)给我讲许多“红军”“白军仔”(国民党军队)的故事,每每提到卢炎的名字,母亲都会红着眼圈、声音哽咽,那神情至今还历历在目。
“卢炎不好就不好在他那张嘴,他要是不说‘漳州会解放我死也甘愿’的话他也不会死。”母亲这似埋怨更是不舍的话语,无不表达老区群众对一位亲民而又刚毅的红军指战员的无比怀念之情。
卢炎(1913~1950),海南省乐会县人,早年在东南亚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回国由厦门市委派入闽南游击区后,长期在平和开展革命工作。无论是带领军队还是从事党委工作都任劳任怨、刚柔相济,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英勇顽强和亲民的高贵品格。
一、率领部队冲锋陷阵
1944年5月,闽南特委在乌山禾仓岽组建“闽南特委机关政治保卫队”(简称“政保队”),卢炎任队长,政保队成军后在中屎窟伏击豆畲村反动联防队,击毙队长张钦钦和10多名敌兵,缴枪10多支;在桃仔鞍伏击国民党征税队,毙敌3名。两次伏击给国民党顽固派极大的震慑,乌山地区的斗争形势迅速好转。
1945年7月初,王涛支队在乌龙坑与陈文平、卢炎率领的闽南政保队会师,为了统一行动,政保队60多人,整编为王涛支队第四大队,卢炎为队长。8月初十,国民党纠集福建保二、三队和县警察保安团3000多人,对王涛支队驻地大芹山革命根据地腹地乌龙坑进行包围,企图一举消灭我王涛支队,刘永生支队长获情报后迅速部署兵力分三路阻敌,卢炎带领第四大队占领村北部小山头,与平和县委书记陈天才带领的武装默契配合,采用“攻其不备”“擒贼先擒王”战术,集中火力打敌首领,有效吓阻多于自己近2O倍的北路来敌,扭转了战局。
乌龙坑战斗结束后,支队由郑金旺为代司令,率队向乌山挺进,以打通通往凤凰山之路,建立闽粤边抗日根据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笫五专署绥靖指挥部却责令驻乌山公田的张建雄部阻挡我军去路。为了打顽抗日,王涛支队司令部决定先拔除敌驻军。8月5日凌晨,王涛支队笫一、四大队分两路进入公田村发动对敌袭击,战斗一开始,卢炎率第四大队首先攻下哨所吃掉自卫队一个班,占领并控制制高点,其他大队相互配合,活捉少尉张建雄等官兵20多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消除了乌山心腹之患。
194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在乌山葱仔寮正式成立。1948年2月,支队的一个排由卢炎、吴扬率领进入平和,从乌山出发时队伍只有30多名,到山内郭坑(现平和国强乡三五村)时增加到近50人。4月11日,在安厚葛厝门全歼反动武装一个班,13日抓获并公审了山内片仔联防队正副队长,之后连续拔除联荣寨仔、高坑尖石两个反动据点。5月又在坂仔峨眉山消灭了杨玉里地主武装。同时,开仓救济贫民也有了大动作,霞寨、崎岭、安厚、九峰、坂仔多处粮仓被拿下,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大溪那次,大溪是人多地广与云霄、诏安县相邻的重镇,有县保安队驻守,反动联防团人手也多,国民党政府存有数万斤的粮食,为了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取得开仓济粮行动的成功,平和县委书记陈天才和部队领导吴扬、卢炎研究后采用“疑兵”之计,即:动员、发动附近乡村青壮年乡民全数参与行动,夕阳下一支2000多军民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大溪集镇进发,驻守的敌人虽然不少,但看到远处而来的肩扛家伙(其实乡民扛的不是枪支而是挑粮用的扁担),疑是闽西来的大队红军,只是关紧城门,龟缩碉堡盲目放枪壮胆,我军民联手一夜间挑完数万斤粮食,群众无不拍手称快,社会影响极大。
部队进山内三个月后声势大,许多青年纷纷报名参军,4月支队成立第三连(连长张振礼)、7月成立笫七连(连长陈治三),队伍壮大到近200人。同时帮助成立“平和独立大队”(大队长黄虎文、副大队长赖国文)并健全当地民兵组织。
1948年,国民党开始发动对山内的大肆“清剿”,最多时派兵三个营,我军充分利用“引蛇出动”“围而歼之”战术,9月三连、七连、平和独立大队打罢平和自卫队(“盆猪落槽”伏击战全歼一个分队,“三坑战斗”毙伤50多人),又打大溪联防队(下村伏击战毙伤40多人、俘30多人,松公岭战斗吓阻了三路来犯之敌)。
1949年6月,闽南支队整编为闽粤赣边纵队笫八支队,卢炎任副政委,支队挺进平和芦溪,芦溪解放;出击霞寨打响大坪战斗,二十一团担任打援阻逃任务,卢炎率一连设伏于小坪,以火力封锁阻击从小溪增援和从大坪败逃之敌,有效支援了大坪其他连队的战斗,取得战斗的胜利,为小溪和平解放以及平和全境解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隐蔽精干”隐而不屈
1941年1月,贯彻上级“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大部份机关干部被派到外地就业谋生。那时留在平和的有特委副书记钟骞,县委书记(特派员)陈天才,卢炎时任平和县委副书记(副特派员)外派南靖后不久也回到平和,因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紧清剿红军,我方靠自力更生生产和群众接济不行;由于主张合作抗日,打土豪、抓地主征款也不行,党委机关工作人员只能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极端困难日子,卢炎、陈天才等领导从不放弃任何机会,想尽办法来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一是上路抓反动派,解决经济问题;二是艰苦度日,哪怕是三人共穿一条裤子;三是组织恢复武装力量主动打击敌人。“树海”位于平和南靖交界的大山,因树木茂密一眼望去似大海看不到边得名,说它是革命大熔炉一点不过份,这里的官兵在有枪不能打、有人没饭吃、有群众没机会联系、有挨打不允许反抗的特殊环境下,以坚定的信念克服极端的困难,孕育着黎明前的革命曙光,领导以身作则,卢炎做为县委领导也不例外,从不屈服!
三、联系群众亲如家人
在众多的非本地(平和籍)干部中,卢炎是在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生活战斗时间最长的一个,十几年如一日从不摆架子,和群众亲如一家。郭坑陈家是大芹山附近方圆数百公里的革命核心地,1927年成立农会,1928年成立团支部,1935年成立党支部都在此,大哥陈天德是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三弟陈天才是郭坑党团支部书记、和中区和平和县委书记,四弟陈清泉是区委委员,这里从不间断过革命活动,或开会或联络或路过或居住……
卢炎是陈家的常客,在敌情不太紧张时不分昼夜、不分时段的来来往往,在敌情紧张时瞧准空档来。日子长了,主人不在家他不请自开门,没事的时候如遇主人做饭,他会蹲在“灶脚”拿着“火夹”帮烧火。母亲是童养媳,个子小,大家都叫她豆丁,卢炎把她当小孩讲些鬼故事“吓"她,当然更多的是讲如何做小交通员的事,母亲后来送情报,给伤病战士送饭送药的技能大都是从卢炎那学来的。有次有个母亲送过饭的红军伤员在家附近瓦窑养伤被“白军仔”发现抓走,敌人为了追查是谁“通匪”,把村子里大大小小的群众赶到大埕让红军战士指认,母亲灵机一动把脸弄脏兮兮,也许是她的巧装也许是红军战士保守秘密,最终没被指认出,躲过一劫。
与郭坑一山之隔的鹅江过自然村,是个红军据点,有个叫张笑的大娘,时任平和县组织部长的卢炎把她当娘亲对待,把不便携带的文件秘密交给大娘保管,暗号、藏点都是秘密,大娘待卢炎比自己儿子还亲,文件的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临解放时卢炎对大娘说,等漳州解放稳定了,带你去享受,我给你养老……
邦咸也是郭坑的隔壁村,有个叫陈石汶的老接头户,卢炎“三不离时”(经常的意思)到他家,日子久了兄弟相称。石汶看到卢炎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还坚持革命真不忍心,就卖了些自家竹子换钱买布料做好衣服走40多里路送去,可卢炎就是死活不肯收,最后石汶发脾气说:“如果你们不把我当兄弟我拿回去”。说实话,当时卢炎、天才、钟骞3人只有一条补丁较少的裤子,他们谁要体面一点出门谁穿,石汶要把崭新的衣服送给他们是多么急需。执拗不过,卢炎只好收下并笑着说:“等以后革命胜利我发工资啦才给你补上……”
这样的“父女”情、“母子”情、“兄弟”情的事例很多,卢炎到哪里,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哪里都是他的家,都有动人的故事。只是天妒英才,漳州刚解放,卢炎笫六军分区副政委的椅子还没坐热,疾病就无情的夺走他年轻的生命。
“文革”期间,叔公陈天才(龙溪专署副专员)被打成“土匪头”,陈家被当作“土匪窝”,家族人都受牵连。记得一次我伏在母亲的大腿上,母亲感叹的说:“要是卢炎还在,我们家也不会“安呢”(闽南语这样)。”母亲的话当时我听了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想起来,母亲真把卢炎当“菩萨“了。这是多么朴素多么执着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