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蕴含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涵,是乡风文明形成和乡村发展的文化源泉。“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加强红色遗迹设施的保护利用,走好生态兴农路。
一、白家庄村概况
白家庄村是盂县孙家庄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孙家庄镇东北部10公里处,距盂县县城15公里。全村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0.55亩,是以农业为主的纯农业区。白家庄村东与禅房村和石门子村紧密相连,南与沟西村、紫牛庄村接壤,西面是东盂北村,北部是后峪沟村、土壑子和磨子山。2021年户籍人口198户432人。
白家庄村古称“小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保留着乡村山貌的小村庄。六零年代以前,村内传统合院式的建筑群有3处,最有代表性的是牌楼院72道门。此外文化古迹、其它建筑类有石牌楼、木牌楼、古戏台、当铺、龙王庙、观音庙、文昌庙、山神庙、黄龙洞、碑林、龟背石等独特景观多达十余处。我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传统节日的民俗特色小吃品种多样,剪纸文化、针刺艺术品等等都独有特色,民俗文化类有锣鼓队、高跷秧歌队、划旱船等民俗传统文化活动。
二、历史沿革及现状
白家庄村自成立村庄以来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我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最常见的文物古迹多以地面建筑为主。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我村曾多次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害,尤其是1943年6月6日的一天,是白家庄村人民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六百多人的日军入侵我村和相邻的禅房村、石门子村,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仅在我村被焚烧、烟熏致死的百姓就多达十多人,手段极其残忍。八路军34团和19团本着舍身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在我白家庄村的四塄山和黄龙洞一带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截击,上午10点战斗打响,经过长达7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歼灭日军130多人,俘虏23人,救回被抓百姓10多人,并夺回被日本军队抢走的财物和牛、羊等数百头。日军的残暴行为,不仅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村内的古建筑群、文物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解放后,文革期间我村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等又再一次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现如今能见证这段历史的仅剩黄龙洞、山神庙、白家庄村四塄山抗战遗址、观音庙和文昌庙了,其它被毁的建筑只有少部分只剩遗迹,乡风民俗文化也渐渐淡出了时代的舞台。
随着改革的浪潮,我村在历届村干部的带领下,为我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五十年代起我村农业学大寨、打坝治河、修建水塔解决村民饮水困难、修建学校、通电通路等等,村民的生活、出行、教育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向智慧型城市、智能机器人工业、农业现代化等领域高速发展,但我村的发展现状依然停留在九零年代。由于人才匮乏,观念传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诸多因素,导致我村现在人员流失,老龄化日趋严重,村内债台高筑发展停滞不前。
三、发展方向和定位
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白家庄村属山地丘陵地形,水资源短缺,村民思想观念传统,科技人才跟不上,我村在农业发展方面还处于传统的耕种模式,靠天吃饭来进行农业生产。村内铝矾土、铁矿等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会造成植被的永久性破坏,矿产资源作为化石能源,终究会枯竭。坐吃山空只有死路一条,不利于发展。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策。我村急需要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振兴乡村推动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面对文化兴国战略的需要和精神文明的深入推进,面对文化消费的迫切需求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开展,文化产业化之路成为大势所趋。
“红色文化”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家庄村四塄山截击战,是孙家庄镇内唯一一处抗日战斗遗址。在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的指导下,结合我村的自身条件,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村唯有高举“红色文化”大旗,才能带动乡村振兴走向新局面。“吃水不忘挖井人”提醒广大人民群众,牢记革命英雄的丰功伟绩,我们美好生活的今天是无数的先辈无私奉献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铭记历史,才能展望未来。
俗话说“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我村应充分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文化的魅力,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具有革命传统体验(如:长征路体验项目)、红色精神传承(针对青少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主题旅游线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产业、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开创白家庄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四、白家庄村发展规划
1、首先要激活白家庄村的红色乡土文化,建立“白家庄抗日英雄纪念碑”。白家庄四塄山截击站抗战遗址属我县县级保护遗址,建立“白家庄抗日英雄纪念碑”,是我村转型发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以“白家庄抗日英雄纪念碑”为基石,一方面通过传承红色文化,申报县级青少年红色文化综合教育基地,可自主开发逐步上升市级、省级红色文旅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可通过“白家庄抗日英雄纪念碑”这块红色文化“基石”进行招商引资,促进红色基金和社会团体资金的进入,对完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有相当大的助推作用。有助于推动红色文旅项目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健全白家庄村红色文化综合教育主基地。
2、深挖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对激发我村人民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起着重要的主体积极性。结合我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优化红色文化产业链,围绕“白家庄抗日英雄纪念碑”打造环村徒步旅游项目。
深挖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利用我村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天然的山村乡貌优势,充分发挥石头的文化艺术作用,结合现代的简约风格和复古淳朴的文化风格就地取材,打造“一户一景一特色”的环村徒步旅游项目。通过讲传统,颂美德,讲述白家庄村红色故事等特色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白家庄,了解白家庄村。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全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带动农家乐、农耕文化体验、农产品销售、民俗休闲等旅游消费业态等项目促进农民增收。有助于激发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助推民间特色小吃、乡村民宿的开发,激活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等特色民俗文化。形成集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主导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白家庄参观学习指导。
3、开发文旅康养项目可有效带动白家庄村的产业发展和加速我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通过实施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和传承传统文化文旅项目,一方面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凝聚人心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引导、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
白家庄村通过转型发展文旅、康养项目可有效带动整体农业的转型,从传统农业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绿色、健康的有机农业,如:无公害瓜果蔬菜等,带动养殖业,走科学种、养立体化可循环模式,打造高品质、高质量的农副产品为老百姓增收。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提高提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起到直接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作用,农民也可就地就近就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变礼品、特色民俗文化和工艺变商品,增加村民的经营性收入。
4、白家庄村地处孙交线和盂县西北外环路的交汇处,距离最近的高速路口(盂县东)20分钟的车程,距离火车站(阳泉北)20分钟车程,区位优势和交通十分便利。
白家庄村青少年红色文化综合教育基地,跟禅房村(山西省第二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有着种、养、休闲观光一体化的盂县富泰养殖有限公司呈“品”字形排列,等边距离1.5km,并且白家庄村唯一的一座景山“小南山”也在其中,是我村省级文物保护遗址“文昌庙”的所在地,文昌塔正在规划中,地形、地貌良好,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利用我村的有利位置和地形,三者可相互依托,协同发展,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带动整体旅游业,开发打造阳泉市第二个“桃林沟”项目。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科技发达,我们肆意的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拥有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辈们前赴后继用生命和信仰换取的革命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得以解放,新中国得以成立,社会得以发展,才有今时今日的自由和幸福。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幸福生活的今天。白家庄村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太大了,可以说是一步没跟上,步步赶不上!如今在新一届村干部的带领下和上级人民政府的支持和亲切关怀下,白家庄村必将会迈出跨时代的步伐来推进乡村振兴。
守旧未必风平浪静,改革必然海阔天空。白家庄村在强大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大政策的驱使下,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必将迎来改革的浪潮。“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白家庄村力争通过实施红色文化兴村,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