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寨县,因其“红色”而家喻户晓。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早在1920年10月,便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4年冬,建立了皖西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笔架山农校支部。1924年底,金寨籍共产党员15人,占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党员总数994人的百分之1.5。土地革命时期,爆发了立夏节(商南)、六霍两大起义,创建了豫东南、皖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创始地和核心区,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地、红25军组建地。全县开国将军59位,占安徽省的百分之45,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称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登记在册烈士总数1.56万余人,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金寨“红”人所周知,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金寨还是一个年轻的县份,也是安徽省最后解放的一个县。
一、年轻——因中国革命而诞生
1932年6月,蒋介石纠集30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等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主要领导,被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冲昏头脑,对客观形势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采取了错误的战略方针,加之敌我实力悬殊等因素,导致第四次反“围剿”失利。1932年9月初,鄂豫皖中央分局、鄂豫皖省委及省苏维埃政府等机关撤出新集,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到皖西重镇金家寨。
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金家寨后,蒋介石立即督促各路部队合围。他采取“大棒+胡萝卜”的办法,一面严令各部快速前进,不得贻误战机;一面重赏激励,许诺谁先攻占金家寨镇,就以谁的姓名命名,设立新的县治。当时,仅有用国父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中山县。因此,这一奖赏力度可谓空前,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一片哗然。
在蒋介石的严令督促下,国民党第14军军长卫立煌抓住红四方面军主力东移的战机,令下属蒋伏生第83师火速前进,于9月20日进占金家寨镇。当晚,卫立煌发报向蒋介石告捷。蒋大喜过望,对卫立煌和蒋伏生所部予以重奖,并兑现承诺,将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县部分地区划出,以金家寨镇为县治,设立“立煌县”。
蒋介石之所以设立新的县治,收买人心、拉拢下属只是一个方面;根本原因还在于,金家寨作为豫皖交界的重镇,马克思主义传播早,共产党组织活动早,曾是皖西北苏区的首府,地位重要、影响重大,建立新的县治,可以强化其反动统治,镇压革命运动。
但是,国民党方面,虽然对设立新的县治没有异议,却在命名上争议很大,因为当时仅用国父孙中山命名过县名,卫立煌显然相差甚远,因此,有人提议用永靖、永宁等作为县名。但最终在蒋介石的坚持下,还是用“立煌”命名。
10月10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行文设置立煌县。经过一番筹备,12月,县界勘定,立煌县正式设立。当时归河南省管辖,次年3月划归安徽省管理。
二、命名金寨县,历史面目真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8月下旬,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6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根据计划,刘邓大军三纵八旅,在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率领下,直奔立煌县城金家寨。8月31日下午,解放金家寨的战斗打响。经过两天激战,到9月2日上午10时,战斗全部结束,金家寨镇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金家寨解放后,随三纵南下的部分太行干部,遵照中原局指示,于9月4日组成县委和县民主政府。根据中原局决定,立煌县归鄂豫区一地委管辖。
9月6日,鄂豫区一地委书记刘毅一行到达金家寨,召开县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刘邓首长和鄂像区党委、军区首长的指示,指出:立煌县是大别山腹心地区,原是老苏区,群众基础好,决定将刘邓大军第二纵队后方机关设在这里,定为地委的重点县。随刘邓大军南下的冀南干部队大部分留在这里工作。刘毅最后宣布县委会由15位同志组成,张延积任县委书记,白涛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全县分设11个区。
县委、县政府成立后,张延积与白涛就安定民心、选派干部、建立基层政权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立煌县名原是国民党蒋介石为表彰剿共将领卫立煌所命名的,现立煌县已经解放,人民当家做主,县名应当更改。考虑到县城为金家寨镇,于是将“立煌”改为“金寨”。
很快,更改县名的请求得到上级同意,白涛当即亲自撰文,用通俗易懂的五言诗句,挥笔写下《金寨县民主政府布告》,张贴在全县各处重要集镇。布告开头几句为:
查我金家寨,大别山中心, 革命根据地,中外有威名。 改名金寨县,历史面目真。
从此,金寨县以新命名载入史册。张延积是中共金寨县委第一任书记,白涛是金寨县政府第一任县长。
三、反复拉锯,激烈斗争
新的金寨县成立后,国民党并不甘心失败。从1947年9月到1949年9月,整整两年时间,国共双方开展了激烈争夺。
1947年11月下旬,国民党军集中14个整编师33个整编旅的优势兵力,向大别山地区开展全面进攻。作为大别山根据地的中心县份,金寨县是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对象。国民党又重新拼凑了伪立煌县政府和区、乡班子,组织了县常备大队等反动武装,配合国民党军主力向我进剿。
1947年11月底,国民党军进犯金家寨,因敌众我寡,金寨县委县政府撤退到南石塘,县城重新落入敌手。12月18日,刘邓大军二纵再度收复金家寨。随后,国民党第48师进行反扑,为保存有生力量,二纵再度撤出,金家寨又被敌人占领,金寨县委县政府再次撤到南溪余富山一带。
在斗争的最艰苦阶段,邓小平、李先念率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于1947年12月下旬两次来到金寨境内,视察指导工作。12月31日,邓小平亲切接见金寨县委书记张延积、县长王相卿等(白涛已调任新建的金东县委书记兼县长,金东县由金寨县燕子河、流波䃥等东部地区划出组建),对他们坚持内线斗争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紧紧把敌人拖住,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1948年2月底,刘取大军主力全部转出大别山。国民党军再次组织20多个整编旅向大别山根据地疯狂进攻。面对严竣形势,金寨县委县政府集中力量,积极粉碎敌人的“清剿”,相机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县委县政府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广泛向人民宣传形势和党的政策,稳定群众情绪,坚持根据地的斗争。期间,也付出很大代价。如,金东县委书记白涛,金寨县首任公安局长王坚,二纵五旅宣传科长韩英等多名领导干部壮烈牺牲。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国民党军主力被迫相继调出大别山,金寨县的斗争形势逐步好转。1948年9月21日,鄂豫军区部分武装和金商支队第三次收复金寨县城,伪立煌县政府逃到麻埠。但11月初,因鄂豫军区部队和金商支队奉命离开,金家寨又被当地反动武装占领。
四、全歼匪特,最终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在江北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到渡江战役前夕,安徽省江北地区除个别地方外已基本解放。渡江战役发起后,国民党军溃不成军,我军进展神速,到4月底,安徽省江南地区全部解放。至此,除了金寨、岳西外,安徽全境解放。
不甘心灭亡的国民党反动派见大势已去,便积极策划建立所谓的大别山反共根据地,妄想作为今后“反攻大陆”的基地,因金寨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重点便放在金寨县。1949年3月,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为了在大别山开辟所谓“第二战场”,决定将原活动在以金寨县为中心的“立煌游击支队”改编为“豫鄂皖边区人民自卫军”,并委任原国民党军中将师长汪宪为司令,伪立煌县长袁成英为副司令,樊迅为副司令兼参谋长,“自卫军”司令部设在金家寨。5月,汪宪、樊迅等带着“委任状”和电台,窜到金家寨和袁成英等汇合,在花羊石(今金寨县花石乡)正式打出“豫鄂皖边区人民自卫军司令部”的招牌。接着,他们召集鄂豫皖边区惯匪、地方反动武装头目等开会,将原“立煌游击支队”所辖武装及边区各县自卫团和惯匪,分别编为14个支队,由各县恶霸地主和惯匪头目任支队司令,逐级封官加委,号称“十万铁军” (实际一万多人)。为实行所谓的“军政合一”,各支队司令分别兼任各县“县长”,妄图长期盘踞。
这些土匪武装集“匪、特、霸”于一体,疯狂开展破坏活动,捕杀共产党员和干部及革命军人家属,抢夺群众财产,穷凶极恶,群众恨之入骨,严重威胁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安全。为了给匪特们打气,1949年8月,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用飞机向“自卫军”空投5次,空投电台和弹药等,更加助长了这帮匪徒的反动气焰。
为了消灭盘踞在金寨的土匪,彻底解放老区群众,1949年4月16日,皖北军区成立“六安剿匪指挥部”,开展剿匪斗争,先后解放麻埠、流波䃥、白塔畈等地。同时,六安地委对金寨的领导班子作了调整。由于此时金家寨镇尚控制在土匪武装手中,7月10日,新的金寨县党政领导班子在麻埠上任。
正当大别山匪徒疯狂作恶,沉迷于“反攻”的美梦之际,殊不知正是他们的灭亡之时。为了尽快消灭盘踞在鄂豫皖三省边区的蒋匪散兵和反动地主武装,1949年8月,中原军区专门成立“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部”,王树声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设东线、南线、西线三个剿匪指挥部,统一清剿大别山区的匪徒武装。其中,东线指挥部设在金寨县麻埠镇,共11个团兵力。9月初,在人民群众支援下,采取重点清剿、分兵驻剿、跟踪进剿等措施,剿匪斗争全面展开。通过剿匪、反霸、发动群众三管齐下,在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强化发动群众,剿匪工作进展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