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治平畲族乡①又称寺背岭,历为闽西竹纸之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所部奉命多次进入寺背岭,创建长宁苏区。
在党的领导下,长宁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纸业工人运动,为宁化和汀东苏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宁区闽光纸业工会、闽光纸业工人游击队、长宁区产供玉扣纸数量,在中央苏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寺背岭历为闽西竹纸之乡
寺背岭位于宁化县南部偏西,东、北接宁化县的曹坊、方田,南邻长汀县的馆前、庵杰、铁长,西界江西省石城县的横江,地处闽赣两省三县六乡(镇)结合部。
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汀州,至清代汀州府辖八县,又称“汀属八县”,按地理区位习惯称“闽西”。寺背岭历为汀州(郡、路、府)宁化县之辖地,也即闽西之地。境内盛产毛竹,曾经蓄竹蔴造纸,主产玉扣纸,纸业工人为数众多。历为闽西的毛竹之乡、纸业之乡,纸业工人集中分布地。
(一)毛竹之乡育竹蓄竹蔴造纸
武夷山脉南段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寺背岭西部边陲,属亚热带季风区。乡域178平方公里,境内崇山峻岭,土壤深厚,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700—1900毫米),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1800—1900小时),非常适宜毛竹生长。全乡毛竹面积多达15.9万亩(人均10.68亩)、占全县毛竹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耕地面积仅10776亩(人均0.72亩),两者之比为14.755:1,素有“九竹一田”之称,是闽西的毛竹之乡。
北宋竹蔴②造纸术传入寺背岭之前,毛竹主要用于编织、制作各类竹器,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其嫩芽称竹笋,有冬笋、春笋之别,也将鲜嫩的冬笋制作成易于保存的咸笋干;以上除自用、自食外,其余用于出售。竹蔴造纸术传入寺背岭之后,山主③们看到了新的生财之道,纷纷斥资增买竹山,扩大竹林规模,育竹蓄竹蔴卖给槽户,④并与槽户建立长期的竹蔴买卖关系。每年农历谷雨至小满之间,由槽户雇佣汉民、畲民(又称“竹农”)进山主的竹山砍竹蔴,作造纸原料。有的槽户自买或租赁竹山,育竹蓄竹蔴用于造纸。
此外,寺背岭是汀江、闽江、赣江三江发源地,其中客家母亲河汀江正源发源于今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的赖家山。境内溪河纵横交错,为三江水源地,水质清澈纯净,十分适合造纸。与之毗邻的长汀之庵杰、铁长两乡,都位于汀江的上游流域,同属闽西的上山之内山纸区,同是“内山竹根水,清澈透心凉”。在闽西,互为毗邻的寺背岭、庵杰、铁长三个乡,最适宜育竹蓄竹蔴用于造纸。
(二)纸业之乡曾经的“日近天颜”
寺背岭自北宋兴起竹蔴造纸,以务农、狩猎、经商为主的村民,纷纷进入造纸行业,有的以育竹蓄竹蔴为主(前已叙述),有的以造纸为主(待后叙述),全乡纸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1.主产“内山玉扣”
在明、清、民国鼎盛时期,寺背岭纸槽发展到300余个、湖塘一千多口(每个纸槽配套3—5口湖塘)。各村均建有纸槽和湖塘,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寺背岭、田畲、开子山(今高峰)、下坪、高地等村,主产玉扣纸(又称“重纸”),属内山纸(又称“内山玉扣”),等级在1—5号之间。⑤每个纸槽年产玉扣纸180—190担,单个纸槽年产量居全县之冠,全乡平均年产玉扣纸3万多担,占宁化全县的2/3至3/4,是远近闻名的纸业之乡。⑥
2.广受用户欢迎
寺背岭属闽西的上山之内山纸区。“上山纸,由于土壤好、竹穰厚、纤维细、水含杂质少、纸质最优,尤其是内山纸,素负‘内山玉扣’之盛誉。”⑦由于寺背岭的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可谓得天独厚,所产玉扣纸色泽洁白、莹润如玉、不易变色、不易硬化、不受虫蛀、纸质最优,是中国南方生料纸的典型代表,历为档案文书和印刷古籍文献的最佳用纸,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3.享誉“日近天颜”
寺背岭各纸槽所产玉扣纸,由槽户雇佣挑夫,长途挑运至闽西土纸(含玉扣纸/下同)集散地汀州城,由汀州纸业商行⑧先鉴定纸质等级,帖上“汀州鉴定”标签,再通过陆路、水路转运,远销国内的东北、华东、华南、台港及东南亚地区。由宋迄清,地方和朝廷官员多用闽西产玉扣纸(含寺背岭)书写奏本,故享有“日近天颜”之美誉,也有“内山玉扣日近天颜”之称。后世评价“治平玉扣纸就一个乡而言,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均居全国首位。”⑨
(三)纸业工人将造纸倚为生计
寺背岭造纸业在鼎盛时期,纸业工人(简称“纸工”)多达数千人(含畲族)。他们受雇于槽户,只负责造纸,不负盈亏责任,由槽户供应膳食、支付工钱。因造纸具有季节性,各槽户雇佣的纸工并不固定,流动性很大。尤其剥料工、挑料工、砍柴工,在剥料、挑料、砍柴时受雇于槽户,时间仅一个月左右,其余时间务农、上山狩猎。
1.造纸“一槽十角”
每个纸槽开工时至少需要10名纸工,行话称“一槽十角”,即一个纸槽十个角色(岗位):剥料2人、挑料1人、踏料2人、做纸1人、扛尾1人、焙纸2人、砍柴1人,共分为七个工种。做纸工种技术要求最高,其次为扛尾、焙纸工种,再次为剥料、踏料工种,挑料、砍柴工种属于杂(粗)工,工钱从高到低,最高者每月10块银元(做纸工),最低者每月仅3块银元(砍柴工)。各工种分工协作,二十八道造纸工序环环紧扣,全过程流水作业,纸工体力消耗大,十分辛苦。
2.倚为家庭生计
寺背岭广大纸业工人以造纸为主业,倚为家庭生计。长年在深山老林⑩造纸,工场条件非常简陋,劳作辛苦,收入微薄,月工钱3—10元(银元),槽户、纸商月收入数十至上百元不等。纸工一旦年老体弱,家庭生活往往陷入极端贫困状态,有的甚至外出讨饭,沦为乞丐,处于社会最低层、最为无助。在寺背岭长期流传民谚“后生走纸槽,年老挽竹筒(讨饭)”,⑪便是广大纸业工人苦难命运的真实写照。
此外,寺背岭广大纸业工人还要承受腐败官僚的压迫,恶霸土匪和地痞流氓的欺负、剥削、抢掠,甚至烧(房)杀(人),长期受剥削、受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反剥削、反压迫、求解放”的愿望十分强烈。
二、红四军所部创建长宁苏区
为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1929年3月至1931年10月,红四军所属第一纵队、第十二师36团,奉命多次进入寺背岭,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创建长宁苏区,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贫苦工农(包括贫苦的纸业工人和农民、竹农/下同)翻身得解放。
(一)组建寺背岭首支赤卫武装
1929年1月至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挺进闽西。3月19日,“政治部主任陈毅带领一纵队前往河田、新桥等地分兵游击,发动群众。”⑫与此同时,第一纵队派出一支7人红军小分队,由中共长汀县委指派党员马炳章作向导,从新桥经三坑口,首次进入寺背岭田畲。
红军小分队进村后,宣传革命思想,充分发动群众,组建寺背岭首支赤卫武装——田畲赤卫队,队员70余人,大部分都是纸业工人,队长曾老荣、党代表曾益刚,下辖一、二、三、四共四个分队。各分队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工作区域,武器主要为梭标、半斩、耙头、鸟铳以及6门“长龙(自制土炮)”、2支汉阳造单发步枪,主要防备土匪、流寇窜犯田畲扰民掠财。
(二)建立寺背岭首个红色政权
1930年6月22日晚,宁化地下党组织发动曹坊农民武装暴动一举成功。23日红四军一纵队驰援曹坊,在曹坊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土地革命主张,打土豪筹款筹粮,没收土豪劣绅浮财发给广大贫苦工农,随即成立宁化县(曹坊)南乡革命委员会。
邓屋与曹坊接壤,受其直接影响,邓屋村推举贫苦工农代表邓兆松、邓兆贞、邓运选、邓仕乐、邓选×等,前去曹坊与南乡革命委员会、红一纵队接洽,回村后即成立寺背岭首个临时红色政权——邓屋村革命委员会,主席邓兆为、文书曹常玖、土地委员邓兆松、赤卫队长邓运选、贫农团主任兼交通员邓仁森。
邓屋村革命委员会直接受宁化县(曹坊)南乡革命委员会领导。由于寺背岭当时尚未兴起土地革命运动,邓屋村革命委员会未开展实质性的革命斗争活动,存在一个多月。
(三)发起了攻打下坪土楼战斗
1931年10月,在石城南部休整的红四军十二师36团,奉命向东出击,进入寺背岭发起攻打下坪土楼战斗,以便学会攻坚战术和总结攻打“土围子(又称‘土楼’)”经验,进而发动群众,打土豪筹款,帮助、指导地方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巩固和发展苏区。⑬
下坪土楼位于寺背岭下坪中心村,两层夯土建筑,土墙厚实,大门坚固,设置有射击孔、岗哨,具备居住、防守功能。当地大土豪劣绅李任陞(竹山一千多担)等闻讯共产党革命必打土豪,遂龟缩据守在土楼内,还有地痞流氓组成的民团数十人,内存大量粮食、什物、银元等财物。李任陞长期称霸寺背岭一方,其龟缩据守的土楼也是寺背岭最大的反动势力堡垒。要开辟寺背岭苏区,必先攻克下坪土楼,以扫清障碍。
10月上旬,红36团派出一连红军攻打下坪土楼,连长不幸中弹牺牲,队伍撤回原休整地。10月13日,红36团包围下坪土楼,龟缩在土楼内的李任陞、李任华、李任权、李秀歌等土豪劣绅、民团数十人乘夜逃跑。14日攻克土楼,缴获银元7万多元,没收土豪劣绅的浮财分给贫苦工农。
此战是红军在寺背岭境内缴获银元(筹款)最多的一次,重要的是扩大了红军在寺背岭的影响。广大贫苦工农亲身体会到工农红军是为工农穷人打天下的队伍,还编了歌谣《九月初三打下坪》广为传唱:
日头一出拉拉横, 九月初三打下坪; 保护红军万万岁, 新债老债唔要还。
(四)广大贫苦工农翻身得解放
下坪土楼攻克后,红36团派出多支工作队,分别进驻寺背岭各村,开展打土豪筹款,指导建立乡、区苏维埃红色政权。
1.发动广大群众打土豪筹款
红36团各工作队进村后,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在各村开展打土豪筹款。没收了各村土豪劣绅的浮财,粮食、衣物、猪肉等分给广大贫苦工农;烧毁了各村土豪劣绅的田契、账本以及土楼,广大贫苦工农的欠债不用还;镇压了少数罪恶大、民愤大的土豪劣绅,如彭坊的范汉老、坪埔的黄起潘和雷福土(连里坪)、下坪的赖月英(小名安妹哥)、高地的池仁球(团总)等被镇压,其他各村的土豪劣绅如住在寺背岭街上的大土豪张子良(坪埔佐坑人/竹山一千多担)、曾举庭(田畲人)等也被一一清算。至此,寺背岭的反动势力被打倒,剥削和压迫制度被推翻,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贫苦工农翻身得解放。
2.指导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
寺背岭的反动势力被打倒、剥削和压迫制度被推翻后,红36团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指导寺背岭、彭坊、田畲、大屋背、开子山(今高峰)、下坪、陈公坑(今泥坑)、高地八个村,相继成立乡苏维埃政府(简称“乡苏”)。成立乡苏后,紧接着于1931年冬成立中共长宁区委(简称“区委”)、长宁区苏维埃政府(简称“区苏”)。
区委书记董以才、邱顶妹、严顶平。⑭区委下设机构负责人:组织部长不详,宣传部长曹佑彬,妇女部长黄妹子。
区苏主席连四方、池德清、赖瑞秀、巫瑞林。⑮区苏下设机构负责人:军事部长池德高、池銟辉、曹魁应,财政部长曾耀鳯、傅义妹哥,粮食部长邓仕水,土地部长廖祖龙,教育部长邓×炎,文化部长池贤文,劳动部长连新球,裁判部长曾老桂、严子波,工农检察部长曾老寿、连瑞标、邓明华,内政部长张逢桂,卫生部长、总务处长不详。
与此同时,乡、区还相继成立其他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许多贫苦工农先后进入乡、区苏维埃红色政权组织工作,第一次当家作主,行使人民民主专政权力,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
1932年10月,长宁区划归汀东县管辖。
三、长宁区掀起纸业工人运动
长宁苏区创建后,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纸业工人运动,全区广大纸业工人革命热情为之高涨,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活动。
(一)建立长宁区纸业工会组织
长宁区是闽西的毛竹之乡、纸业之乡,竹农、纸工占贫苦工农的大多数,也是处于社会最低层、最无助的群体。成立工会组织,加强对他们的组织、管理和维权,从而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激发革命热情,尽快恢复纸业生产、壮大革命力量,既是党的要求,也是现实需要。
1.成立长宁区闽光纸业工会
为在全区纸业工人中深入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在区委区苏的领导、上级工会的指导下,于1932年2月,成立长宁区闽光纸业工会(简称“区纸业工会”),有390余名纸业工人加入工会,是中央苏区纸工会员最多的区级纸业工会。取名“闽光纸业工会”,希望工会给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纸业工人带来光明。工会主任邱道南、曾学钦;下设机构负责人:组织部长王华荣,宣传部长曾祥智,青工部长不详,文书张逢彬、罗子生。⑯
由于长宁区300余个纸槽、一千多口湖塘,均分布在深山老林的水源地,仅靠区纸业工会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工作指导,在纸槽和湖塘相对集中连片的寺背岭乡、彭坊乡、田畲乡、开子山乡、下坪乡、高地乡六个乡设立分会(简称“六个乡分会”)。由所在乡的槽户或纸工:曾银子、邓仕炎、曾泽格、赖淦生、梁洪标、池贤富6人,分别担任六个乡分会主任,多数兼任乡苏主席。⑰
区、乡纸业工会组织成立后,按上级工会和区委、区苏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汀东县职工联合会主席蒋有才经常到长宁区检查指导纸业工会工作。1933年4月,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王子廷亲临长宁区,重点检查指导纸业工会的活动开展、扩红宣传动员、拥军优属以及纸业生产等项工作。
2.纸工的组织管理和维权工作
长宁区、乡纸业工会组织认真贯彻上级工会指示精神,采取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对广大纸业工人的组织、管理和维权。凡纸工会员,在做工、开会、参加纸业工会组织的活动时,要统一佩戴工会胸章。对各纸槽纸业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会员每人每月交1角银毫会费,有的乡按卖出纸价款的百分之0.7缴纳会费,上交区纸业工会统一管理使用。统一各纸槽纸工的工资标准,不准槽户任意降低;取消槽户向纸业工人克扣或抽收费用的旧规;此举受到广大纸业工人的高度赞同,劳动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为之高涨。
由于受“左”的路线影响,“工会活动也出现一些错误倾向……,长宁区工会还提出‘工会大于一切’的错误口号,不准非工会会员做工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工农之间和工人内部团结。”⑱1933年5月11日福建省职工联合会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后,长宁区闽光纸业工会的错误口号和做法得以及时纠正。
(二)配合区乡苏维埃政府工作
长宁区、乡纸业工会组织成立后,主动配合区苏、乡苏工作,尤其是六个乡分会主任多数兼任乡苏主席,开展纸业工会工作具备组织上的有利条件。在分田分山(含同时分纸槽和湖塘/下同)、推销公债、拥军优属、扩大红军等工作方面,区纸业工会、六个乡分会主动承担工作任务,纸工会员带头参加,广大纸业工人积极响应。
1.分田分山工作发挥主要作用
长宁区耕地少、竹山多,分田分山的工作重点在于合理分山。各乡成立的土地分配(分田)委员会,其成员主要为纸工会员。在调查摸清底子、评定阶级成份的基础上,结合长宁区实际,较好地执行了党的土地政策:①以乡为单位,耕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田;②竹山、耕地统一折算,一担竹山折两担耕地,竹山好坏、远近合理搭配,同时分配到户;③富农分坏田、分坏山,地主不分田、不分山(有的乡分坏田、分坏山)。⑲在分田分山工作中,乡土地分配(分田)委员会中的纸工会员,发挥了主要作用。
全区至1932年春,基本完成了分田分山工作,广大翻身贫苦工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育竹有其山、造纸有纸槽”的愿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耕好田、育好竹、造好纸的劳动热情,使他们真心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革命热情为之高涨。
2.带头认购公债做好拥军优属
为完成1932年的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933年的两期经济建设公债推销任务,区、乡纸业工会组织发动全区390余名纸工会员响应上级号召,带头完成了上级分配下达的三期公债认购任务,多的认购一、二十元(苏区币)。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纸业工人也不甘落后,纷纷认购公债,一般认购几元(苏区币)不等。为支援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和苏区经济建设,长宁区广大纸业工人力尽所能。
为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区纸业工会将收取的会费全部下拨给六个乡分会,用于支付军属、残属、烈属子女书簿费,补助因缺劳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军属、残属、烈属。纸工会员在造纸闲时,加入乡耕田队,自带干粮,义务帮助因缺劳力而面临耕田难的军属、残属、烈属耕田,还义务帮助他们修竹山。
3.动员纸业工人踊跃报名参军
在扩红工作中,区、乡纸业工会组织大力宣传扩红,首先动员纸业工人报名参军,有的乡分会主任带头报名参军。下坪乡分会主任梁洪标、高地乡分会主任池贤富带头报名参加红军。在1933年开展的“红五月”扩红突击运动中,彭坊乡有30余名、高地乡有20余名、陈公坑乡的泥坑有5名、陈坊十二户有8名、寺背岭乡的大燕里六户有5名,约70名纸业工人(包括纸工会员/下同)踊跃报名参加红军。⑳
长宁区先后有200余名纸业工人参加红军,分别编入红四军、红十二军、少共国际师、南广建独立团,以及改编后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等中央主力红军部队。㉑他们在闽赣千里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作战,拼死杀敌,前赴后继,为革命流血牺牲。
(三)建立起闽光纸业工人武装
1933年6月开始,中央苏区着手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准备工作,上级号召苏区人民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保卫苏维埃政权,粉碎敌人新的五次“围剿”,保卫与扩大苏区。㉒长宁区、乡纸业工会组织着手采取行动,准备组建纸业工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打击地方反动刀团匪,以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保卫苏区的胜利果实,决心用实际行动响应上级号召。
1.组建闽光纸业工人游击队
长宁区闽光纸业工会及其六个乡分会,大力响应上级号召,在全区纸业工人中进行宣传发动,要求纸工会员带头踊跃报名参加游击队。1933年10月,在纸业工人较为集中的田畲乡,组建中央苏区唯一由纸业工人组成的地方革命武装——闽光纸业工人游击队,队员七、八十人,队长雷细妹(女/畲族)、指导员池保林。游击队组建之初,没有配发枪支弹药,主要使用梭标、大刀、鸟铳等落后武器。㉓
2.队伍壮大改编为红军独立营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节节失利,中央苏区的范围不断缩小,革命形势日趋严峻。为抵御敌军进犯,闽光纸业工人游击队很快发展到486人,在下坪乡改编为闽光纸业工人游击大队,大队长赖某某、政治委员钟沈民,下辖田畲、彭坊、坪埔三个分队,奉命开赴清流县安乐区驻扎两个多月。不久后在清流县嵩口坪改编为红军独立营,下辖三个连,营长杨某某、政治委员不详,隶属宁清归军分区,由军分区配发枪支弹药。㉔
该支地方革命武装主要活动在汀东县长宁区的彭坊乡、曹坊区、四堡区以及宁化县的城郊区和南城堡区、清流县的安乐区等地,打击长宁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反动刀团匪。1934年10月初,红军独立营在清流境内被敌卢兴邦部围剿打散,余部编入中央主力红军,随部参加长征。
四、恢复纸业生产贡献“千担纸”
1929年至1931年,毛泽东、朱德率中央主力红军转战闽赣,亲手创建了中央苏区。国民党军先后多次发动对中央苏区的残酷军事围剿和严密经济封锁,以致苏区经济严重下滑,市场物资供应紧缺,广大军民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闽西是福建土纸的主产地,汀州城是闽西土纸的集散地。因敌军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造成“如纸业生产,原来闽西土纸畅销国内及南洋各地,由于敌人的封锁,销路断绝,纸业生产随之陷于停顿。”㉕导致闽西各地槽户大部分停产歇业。
地处闽西的寺背岭同样如此,至1931年底,超过四分之三的纸槽停产歇业,年产玉扣纸不到正常年份的四分之一。在以育竹蓄竹蔴造纸为主业的寺背岭,广大竹农、纸工的经济收入急骤减少,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加之汀州纸业商行害怕再被打土豪,不敢投资纸业生产,以致后续长宁区的纸业生产又出现资金短缺问题。
(一)努力恢复和发展纸业生产
为摆脱因敌经济封锁面临的经济和民生困境,迅速恢复和发展纸业生产,成为摆在长宁区委、区苏面前的当务之急。
1.由纸业工会主抓复工复产
1931年冬区委、区苏成立后,即着手对全区纸业工人进行调查统计,以摸清纸工本人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凡符合入会条件的纸业工人,经本人同意正式加入工会。由区、乡纸业工会组织,负责主抓全区纸业的复工复产工作,并要求全体纸工会员以革命主人翁精神,在广大纸业工人中自觉发挥带头作用。针对停产歇业的纸槽,逐个上槽户家中宣传党的经济发展政策,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动员他们按时复工复产。
2.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做好分竹山、维护纸工权益工作,全区广大纸业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又遇到纸业生产资金短缺、各纸槽之间原料和纸工多寡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及时解决,已经停产歇业的纸槽将无法按时复工复产。
1932年,为解决纸业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区纸业工会主任曾学钦带下坪乡分会主任梁洪标,赴汀东县职工联合会(驻地馆前)、福建省职工联合会(驻地长汀)反映情况,争取到汀东县纸业公司向槽户发放每担纸(计划产量)2—3块银元的贷款支持。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王子廷、副委员长邱光印等责成汀州纸商李其春(本人已逃),向槽户共发放2万余元苏区币无息贷款,产纸卖出后还贷。㉖此举有效地解决了长宁区纸业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为解决各纸槽之间原料和纸工多寡不一问题,区、乡纸业工会组织指导全区纸槽,按相对集中连片原则,由8—10个纸槽组成一个纸业互助组,全区共组成30多个纸业互助组,如田畲乡组成曾从泰组、曾佑堂组、曾东连生组等几个纸业互助组。组内调剂原料、纸工以及资金余缺,促进了组内生产要素利用的最大化。此外,制定奖优罚劣措施,以提高玉扣纸成品合格率、优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