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无畏艰难困苦,先后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关于这12支队伍组建情况,笔者尝试梳理如下。
第一支:红11军第32师(红1军第2师)
1929年5月9日,参加立夏节起义的队伍会师斑竹园朱氏祠。按照上级命令的红军番号,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除子清,副师长漆德玮。下辖97团、98团、炸弹队。全师共200余人,长短枪100余支。红32师打败了商城民团“进剿”后,接着粉碎了敌人的三次会剿,在商城县委的领导下,促使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红32师积极东进,支援六霍起义的同时,积极向西北发展。1930年4月,按照中央指示,决定将红11军改编为红1军。5月中旬,红32师奉命在南溪改编为红1军第2师,漆德玮任师长,王培吾任政委,下辖4个团,共600多人。
第二支:红11军第33师(红1军第3师)
六霍起义胜利后,六安中心县委于1930年1月20日将安徽红军游击队第1、2纵队集中至流波䃥与六安六区游击大队会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由徐百川任师长,鲍益三任党代表。辖106、107两个团,全师200余人,长短枪145支。随后4月,增设特务营。组建不久,就攻占了霍山县城,显示出红军部队的威力。红33师成立后,与红32师协同作战,先后攻占麻埠、独山、两河口,在英山县东北部开辟了一块纵70里、横50里的新区,促进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5月,红33师在流波䃥与红1军第2师一部合编为红1军第3师,周维炯任师长,姜镜堂任政委,肖方任副师长,下辖2个团,共300多人。
1930年10月中旬,红1军在光山城内召开全军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中心议题是反对不良倾向,改组前委,混合改编。会议根据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提出的要求精神对部队进行统一整编。第2、3师合编为第2师。
第三支:红1军独立旅
1930年5月,以原红32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共300多人,组成红1军独立旅,共编5个团,廖业麒任旅长。人员基本是当地人组成,洪学智编到第5团6小队任小队长。根据红1军军部命令,独立旅留守豫东南根据地。旅部先后驻汤家汇、吴家店、斑竹园。
至此,大别山区的红军统一改编为红一军,实现了鄂豫皖边区红军队伍的统一指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1军、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相继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第四支:中央独立1师
正当鄂豫皖苏区建设健康发展之际,“左”倾冒险错误在中共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发动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和中共长江总行动委员会,要求红1军在“八一”前扩大到3万人。
7月,六安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组织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1师编制委员会,在燕子河地区以皖西地方武装和红1军第3师的一个连为基础,成立了中央独立第1师。师长徐百川,政治委员王文生,副师长薛骞。先后组建了5个团,共3000余人。兵员虽多,但枪枝弹药十分缺乏,未经过作战训练,战斗力很弱。六安驻敌潘善斋部纠集5000多人,向苏区大举进攻,中央独立第1师与中央独立第2师、赤卫师虽拼死抵抗,苦战月余,也未能遏制敌人进攻,牺牲惨重,最后向鄂东转移。
第五支:重建的红1军第3师
1930年11月下旬,由红1军军属独立旅、黄麻补充营、中央独1师(欠5团)在汤家汇第二次组建红1军第3师,共计1000多人。肖方任师长。
12月6日,红1军的第1、2两师从湖北出发东进,在金寨大埠口与重建的第3师会合。红1军3个师的会合,力量进一步壮大,给国民党军以有力还击,也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第六支:中央教导2师
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1军、红15军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红4军。活动在皖西的原第3师第7团改为军属独立团,约500人。2月初,奉党中央指示,独立团在麻埠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教导第2师。肖方任代师长,王效亭任政委,下辖1、3两个团,师部设政治处、参谋处、经理处、后方留守处、随营学校、军医院、兵工厂和女子职业厂。该师一成立,即开往霍邱南部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随后攻下金家铺和英山县城,回师北上,击溃侵入麻埠之敌。至3月下旬,中央教导2师由1100多人扩大到3500余人,装备也有显著改善。
第七支:红25军第73师及军部
鄂豫皖根据地的党和红军在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后,一直密切注视敌人的动向。鉴于新的“围剿”必然到来,便抓紧时机深入开展反“围剿”的政治动员,整顿、发展地方武装,扩大正规红军,积极进行反“围剿”的准备。
1931年10月,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的决定,抽调红4军第10、11、12师部分部队在麻埠正式成立红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辖第73、74、75师。第73师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该师师部由红4军12师师部改编,下辖第217、218、219团。74、75师正在筹建中。
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下辖红4军、红25军,总兵力近3万人。红73师西进参加了商潢战役,历时20余天,与红4军部队共歼敌约5000人。
第八支:红25军第75师
为了壮大红军力量,做好发起苏家埠战役的准备,鄂豫皖军委于1932年3月上旬在麻埠将红4军第11师第31团和五星县独立团合编为红25军第75师,师长廖荣坤,政委戴克敏。下辖第223、224、225团,以增加东线作战的红军主力。75师组建后,随即参加了苏家埠战役。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总计歼敌3万余人,其中生俘敌总指挥厉式鼎,取得了鄂豫皖红军创建以来的空前大胜利,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罕见的大胜利。
第九支:红25军第74师
苏家埠战役胜利后,根据方面军总部的决定,于1932年5月在白塔畈将战役胜利前夕由六安、霍山、霍邱、赤城四县独立团合编的皖西北独立第3师,改编为红25军第74师,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副师长张成功,下辖第220、221、222团。
至此,红25军编制序列3个师全部在金寨境内完成组建,全军共1.2万人。
第十支:重建的红82师
1932年12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麻城大畈召开临时会议,鉴于根据地被分成鄂东北和皖西北两块互相隔绝地区的情况,决定组建红28军,发展皖西北的游击战争,与鄂东北互相呼应。1933年1月,在麻城大畈组建红28军(又称82师)。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两个团及1个特务营,约3000人。4月8日,又在麻城大畈将28军编为重建的红25军的73师。
1933年4月下旬,按照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中共皖西北道委决定在汤家汇再度组建红82师。全师下辖2个团,共1000多人。师长卢永彬。这是皖西北道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支主力红军,是一支就地生长、发展壮大的坚强人民武装。红82师在赤南根据地转战游击,不断打击敌人,消灭金寨地区的反动民团,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保卫皖西北苏区的主要武装力量。
第十一支:二次组建的红28军
1933年9月,省委根据皖西北革命根据地沦陷,敌人主力转移到皖西北,鄂东北之敌减少的情况,决定红25军立即返回鄂东北。9月27日,省委率领红25军返回鄂东北时经过潢麻公路时,由省委书记沈泽民和军长吴涣先率领2000余人通过了公路,而后卫徐海东所部为敌31师所阻。紧急情况下,副军长徐海东命令司号员吹响集合号,用号声收容了6个连队约1000余人。徐海东带着这千余人返回了皖西北。1933年10月,徐海东与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在南溪吕家大院召开会议,重建红28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下辖82师,师长刘德利,政委詹大列;84师,师长黄绪南,政治委员周化贤。两个师共2300多人,82师由郭述申率领,留在南溪当地进行斗争,84师由徐海东率领,北上熊家河,互相配合。红28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通过一系列的战斗,皖西苏区发展到东西近140公里,军队也扩编到3200余人。
1934年4月16日,红25军和红28军在汤家汇的豹迹岩会师,次日,将红28军重新编入25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