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时期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震惊。1930年10月,蒋介石结束中原混战后,趁机收编大批杂牌军,扩充自己的军力,对各根据地红军开始进行大规模“围剿”。反革命的进攻由过去的几省地方军阀的联合“会剿”,转入全国统一组织的“围剿”。
第一次围剿(1930.10-1931.1)
第一次“围剿”以江西中央苏区为重点,蒋介石坐镇南昌部署、督战。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则由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负责。敌人对鄂豫皖边区的“围剿”计划分为三个步骤实行。第一步从光山、罗山、麻城、黄陂、孝感等地包围,第二步以主力突入根据地控制交通要道,占领城镇,寻找红军主力作战,第三步分兵进入农村分区“清剿”。
根据地在中共中央特派员曾中生的带领下,成立了鄂豫皖临时特委、军委和临时特区苏维埃政府,统一党、政、军的领导权和指挥权。红一军与兵分三路的地方武装通力配合,通过收复金家寨、鲜花岭大捷等战斗,积小胜为大胜。至1931年1月中旬,进攻鄂豫皖边区的敌军完全转入守势,从而有效地粉碎了敌军的“围剿”。
第二次围剿(1931.3-1931.5)
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1931年3月中旬开始了第二次“围剿”的部署,限令在5月底以前“完全肃清”鄂豫皖边区的红军。采取“追堵兼施”的战术,把兵力分别组成“追剿”及各线“堵击”部队。以吉鸿昌任“追剿”部队总指挥,配合各线“堵击”部队。敌第二次围剿投入的兵力约13万人。计划分两步:第一步合击新集、七里坪,“肃清”鄂豫边的红军;第二步转向皖西。在军事“围剿”同时加紧经济封锁,妄图消灭红军。
红4军主力东西两线往返机动,南北两线避实击虚,对“追剿”“堵击”的敌军实行各个击破,先后歼敌5000余人,使敌人第二次“围剿”又告失败。红4军经过多次的反“围剿”斗争和进攻作战的锻炼,部队迅速扩大,到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全军已扩编为4个师12个团,兵力近2万人。
第三次围剿(1931年九一八前夕-1932.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在指挥对中央根据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就积极向鄂豫皖根据地周边调兵遣将,并亲赴武汉坐镇部署,企图对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到11月,敌人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兵力已增加到20余万人,统由陆海空军总司令汉口行营主任何成浚指挥。由于国民党内部倾轧,迟迟不能行动,但形成了“围而不剿”的局面,重兵云集,已具“箭在弦上”之势。鄂豫皖中央分局根据中央指示和当前的敌我态势,提出了“我们要以他们布置未妥的时候,就把第三次 ‘包围会剿’打破”。从11月起,红四方面军先后发起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总歼敌6万余人,使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划流产。根据地也发展至鼎盛时期,至1932年6月,控制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根据地人口达350万人,拥有6座县城,建立了27个县的革命政权。
第四次围剿(1932.5-1932.10)
1932年5月,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屈辱性的《淞沪停战协定》,破坏了上海爱国军民的英勇抗战后,又购买大批军火,调动大批军队,组织更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妄图彻底消灭红军,摧毁各个革命根据地。5月22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委任蒋介石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李济深为副总司令。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设于武汉,下设左、中、右三路军。中、右两路军全力围攻鄂豫皖苏区。总兵力约30万人,另有4个航空队。
此次围剿,敌人采取“纵深配合,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的方针,计划第一步攻占黄安、七里坪、新集、商城等要地,将红四方面军驱出鄂豫边境;第二步进占以金家寨为中心的皖西北根据地,而后再由北向南,将红军主力压迫于英山以南的长江北岸加以歼灭。同时,还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采取编制保甲,厉行“连坐法”,强化各级反动党政机关和地方反动武装。根据地军民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及张国焘等中央分局领导对客观形势完全错误的估计,采取极端错误的战略方针,盲目轻敌,致使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惨遭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0月11日黄昏在四顾墩地区集结,向外线转移,从此离开了鄂豫皖苏区。坚守苏区的部队先后组建了红27军、红25军等主力部队,继续开展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蒋介石以10余万兵力“追剿”西征的红四方面军主力的同时,限令于1932年12月15日前彻底“清剿”留在鄂豫皖边区的红军,摧毁根据地。事实恰恰相反,以金家寨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又建立了新的红军主力,武装斗争仍在继续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