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壮丽凯歌,也是各民族同胞紧密团结、同仇敌忾的历史壮举。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中,涌现出无数少数民族志愿军战斗英雄,为抗美援朝胜利凯歌增添了绚丽的民族音符。
戴汝吉:冒死夜袭水原城的纳西族勇士
戴汝吉,云南省丽江人,是个纳西族汉子。辽沈战役中,戴汝吉所属部队在长春起义,改编成了第50军,军长曾泽生,第50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威震天下,戴汝吉任第50军144师447团3营副营长。
1951年1月16日,上级指令447团派出侦察分队对盘踞水原城的敌人进行夜袭。团长把这项任务交给了3营副营长戴汝吉,并与8连全部及师警卫连与团侦察排共200多人组成侦察分队。
冒着狂风暴雪,戴汝吉率领侦察分队冲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1月25日晚,他们在攻击位于汉城以南约50公里的水原城时,多数指战员被敌人的10多挺机枪组成的火力堵在了城外。戴汝吉率领冲进城内的17名战士,猛打猛冲一口气插到了水原城街中心。借着敌人的探照灯,戴汝吉在十字路口右边发现了一座“大洋楼”,楼房四周被黑森森的树丛和铁丝网围绕着,院子里停着1辆坦克和7辆吉普车,人声噪杂,几辆吉普车正在发动,惊恐万分的敌人慌乱一团。
“同志们,这是敌人的指挥所,往里冲啊!” 戴汝吉一声大喝。十八勇士用手榴弹、冲锋枪、轻机枪向大楼院内的敌人指挥所一阵猛打,犹如锋利的尖刀,狠狠地捅进“大洋楼”,打得白天趾高气扬的美国大兵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攻占“大洋楼”后,戴汝吉立刻下令将不能带走的汽车和军用物资烧毁,押上俘虏从东门迅速撤离了战场。当十八勇士撤到城外一座小山岗时,敌人才如梦初醒,组织炮群对准北门乱炸一气。
军史记载,十八勇士夜袭水原城全歼美25师直属宪兵连1个排,毙敌60余名,俘虏宪兵1名,烧毁装有物资的汽车10余辆,缴获自动步枪1支、卡宾枪4支、轻机枪1挺、电台1部。这次经典的夜袭战打乱了美军的进攻部署,致使其步兵进攻推迟了一日,为447团白云山艰苦卓绝的防御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潘学仕:解放战士变身志愿军彝族战神
1922年3月,潘学仕出生于云南弥勒的一个贫苦的彝族家庭。1942年参军,编入滇军60军第184师,1947年,潘学仕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起义,潘学仕成为了一名解放战士。
原本想回到老家的他,惊奇地发现国军和旧军队的陋习和腐败在解放军中全然没有。解放军纪律严明、官兵平等,当官的不打当兵的,生病了会有战友嘘寒问暖,行军累了,有人帮忙扛枪背米袋,而且所到之处很受百姓拥戴。潘学仕很快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快速融入到了解放军队伍中,成为人民军队的一份子。随后潘学仕参加了解放战争数次大战役,勇猛顽强、表现极为出色。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当年的苦娃子,由于表现优异,火线入党,并成为志愿军第38军114师342团一营2连班长。1950年11月28日,潘学仕所在部队接到命令攻占价川区域的阳站街里。驻守此地的是土耳其旅一个王牌加强连,在联合国军中,土耳其部队战力颇为强悍。战斗打响后,担任主攻的3连一直攻击受挫,营长曹玉海立即命令暂停进攻,改变战术,采取迂回作战方式。
到了晚间,潘学仕抱着机枪和战友们悄悄地摸进了阳站街里,土耳其哨兵发现后,立即组织反击,启动汽车,边打边退。眼看着敌人就要上车逃跑。潘学仕见状不顾枪林弹雨,拼命冲向汽车,用机枪疯狂扫射敌人汽车轮胎,然后连续投掷手榴弹,二十多辆汽车全部报废,敌人也被炸得鬼哭狼嚎。此次战斗,彝族青年潘学仕立下大功。
1951年2月,潘学仕带领全班在汉江南岸276.8高地进行防御作战,在任务完成后,主动要求担任掩护任务,此时的战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攻连连失利的美军发了疯,把所有的炮弹,炸弹全部倾泻到我军阵地上。
潘学仕一面指挥作战,一面不断在阵地周围奔跑,一发炮弹将他两腿炸断,身负重伤的潘学仕,命令剩下的3名战士,马上带着伤员向侧翼350.3高地转移,战士们不愿意,潘学仕大声呵斥,战士们只好将剩下的武器弹药全部交给了亲爱的班长。
十几分钟后,身负重伤的潘学仕,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对面阵地一营的战友们,用望远镜看到了最悲壮的镜头,十几名美军向浑身是血的潘学仕扑来,从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见,满脸狰狞的美军,凶狠地望着潘学仕,一名美军挥着手大声地比划着,这是劝说他投降。此时战友们突然发现,那群美军拼命向后狂退,接着一声剧烈的爆炸声,伴随着一股黑烟升起,美军倒下了一大片人,潘学仕与美军同归于尽,用生命铸就了一座彝族战神丰碑。
龙世昌:用胸膛堵住爆破筒的苗家英雄
龙世昌,1928年出生于贵州松桃县一个苗族农民家庭。1950年,龙世昌参军入伍,1951年入朝参战,成为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的战士。著名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则是友邻135团6连的战友。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为争夺五圣山前方的597.9高地,展开残酷的争夺战,阵地反复易手。10月19日晚,志愿军再一次向高地表面阵地发起反击。龙世昌所在134团8连从坑道内出击东北峰,而黄继光所在135团6连攻击西北峰,两面夹击597.9高地。
面对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龙世昌和战友冒着枪林弹雨,夺回了主峰。随后,部队又迅速向9号阵地进攻,又遇敌人的火力封锁。突然一颗子弹飞来射穿了龙世昌的右腿,他顿时感到右腿沉重,不听使唤,但仍坚持战斗。战友劝他撤离阵地,他仍以坚强的意志始终坚守,匍匐前进,与敌人顽强战斗。
597.9高地9号阵地上,美军修筑了一个坚固的大地堡,旁边还配置一个小堡,火力十分猛烈,部队攻击受阻。龙世昌迅速地将一枚手雷投进敌人地堡,炸毁了小的地堡。此时,爆破组长田景全在爆破大地堡时,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射中,田景全倒下了。这时,炸敌堡的重任就落在龙世昌的身上。反击部队的前进道路再次受阻,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焦急地等待着冲锋的机会。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龙世昌猛地向敌人地堡左边扔过去一颗手雷。轰隆一声巨响,浓烟滚滚,敌人的机枪立刻朝着手雷爆炸的方向扫射。趁此机会,龙世昌手拿爆破筒,一跃而起,敏捷地向大地堡冲去。当他爬到大地堡旁边时,突然站起来,迅速将已经拉火,正“哧哧”冒着白烟的爆破筒插进敌人地堡。
爆破筒拉火后,只要七秒钟就爆炸。一秒、二秒……眼看就要爆炸了,狡猾的敌人却把爆破筒从射击孔里推了出来,正好落在龙世昌的身边,团团白烟扑面而来。龙世昌顺势抓起爆破筒,对准射击孔又插进了地堡。敌人拼命往外推,龙世昌奋力朝里顶,在最后的时刻,龙世昌拼尽全力将整个身体压向地堡,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一声闷雷似的巨响,这个坚固的地堡被炸开了花。苗家英雄龙世昌用年轻的生命打开了前进的道路,用青春的热血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那启明:击落3架敌机的锡伯族长空雄鹰
那启明,1929年出生,辽宁凤城人,锡伯族。1947年,那启明在父母的积极支持下,选择参军入伍。1949年人民空军成立。1950年人民空军在陆军中选拔飞行员,选拔要求很高,经过层层选拔,那启明5月进入哈尔滨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学校驾驶轰炸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那启明从飞轰战机改为飞歼击机,在部队经过一年多喷气机训练后,只在航校学了大半年飞行的那启明1952年3月入朝参战。
1952年6月,23岁的那启明第一次参加战斗。据那启明回忆:“刚过鸭绿江,就遇到敌人大机群了,到了大同江上空,地面有指挥所告诉我们团长,‘162号注意搜索,我们听到了敌人的声音’。团长领着我们开始转弯搜索。”
在平壤上空转弯时,那启明驾驶的战机迅速发现并锁定了目标。那启明果断开炮!第一炮没打中,再靠近,再开炮!
“炮弹打中敌人的油箱,把油箱打着火了,大火球子,黑烟冒得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僚机刘忠胜在无线电里面喊,‘打掉了,打掉了’。” 那启明兴奋地喊道。
那启明首开全师入朝参战空战纪录,师首长为他的战机描上一枚五角星,以资奖励。40天后,在一次任务返航途中,那启明勇敢地在空军“拼刺刀”,又成功击中两架敌战斗机。两次射击,被击落的是两架英国空军的轰炸机。那启明第一次射击距离260米,第二次100米。100米,几秒钟的决定性瞬间。这是志愿军空军最近射击距离,也创造了空12师第一个一次空战击落两架敌机的纪录。
两次战斗,那启明的战机上喷上了3颗红色的五角星,成为了令敌人胆寒的长空雄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