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公祠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萍乡煤矿矿区内,是原萍乡煤矿总局办公大楼旧址。建于1898年,该建筑物高高耸立在安源山头,四周树木掩映,至今已有 125 年的历史,为“哥特式”建筑风格,整座楼房看上去像一座缺少十字架的教堂,有着古典宫殿的风采,外观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898年3月,盛宣怀创办了“萍乡等处煤矿总局”,开始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大举开井建矿。矿局简称为萍乡煤矿,因矿址设在安源,又俗称“安源煤矿”。与此同时,动工兴建了萍乡煤矿办公大楼。该办公大楼系两幢相连接的砖木结构建筑,前幢系三层楼房,为职员办公室、卧室,一、二层四周建有宽3.7米、长92.8米的走廊,中部上端为一吊楼,并设有旋转楼梯上下,外沿建有30个拱形圆门孔;后幢系两层楼房,为电报和电话总机室、储藏室、餐厅、工友间等。两楼中间由一条通道串通,屋顶为白锌皮覆盖,颇像西欧的天主堂。总面积为2623平方米,大小房间共39间,屋前设有为驻守所筑炮台的遗迹。矿局总办、职员和德国矿师等工程技术人员都在此办公。因地势太高,除少数高级职员和德国矿师乘轿沿100余个台阶而上外,其余人员均徒步上下,十分不便。1906年,矿局又在山下另建一办公大楼——公务总汇。此楼改为矿局所聘请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部分高级职员的住房和临时招待所。
1916年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宣怀去世。1921年汉冶萍公司为纪念盛宣怀,萍乡矿总局即将空出的办公大楼改为盛公祠。
在二楼设立了盛宣怀的铜像,并铸铜字“盛宣怀”,每字重200斤,盛公祠即由此而得名。
萍乡煤炭的开采历史,有文字记录最早在宋代。宋代,朝廷重视矿业开发,允许民户佃山开采矿产,萍乡煤业初兴,开始出现土窿小井浅部开挖,煤炭仅用于烧烤食物和取暖。南宋淳祐六年(1246),祝穆在《古今事类全书续集》卷十八中记载:“丰城、萍乡二县皆产石炭于山间,掘土黑色可燃,有火而无焰,作硫磺气,既销则成白灰。”至明代,已有人将煤炭批量销往长沙、武汉等地。清乾隆《萍乡县志》记载:“子建之月,村家捣煤碎之,微和泥曝干,堆炉中烧之,凿以孔红黑相映,火光不散”,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萍乡村民于十一月将煤弄碎,与泥混合一起,利用泥的黏合剂的作用,晒干后再放炉火中燃烧,使碎屑煤得到充分利用、燃烧更加充分以及贮存、搬运更加便利。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工业。光绪十五年(1889年),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卢汉铁路(京汉铁路),以贯通南北,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路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修筑铁路需大量钢铁,民间所产土铁多不合用,不得不取自于西人,其结果是“动靡数百万”。“即洋针一项极小之物,计每年进中国者,值洋七十余万元”。“以致外洋之黄金日富,中国之黄金日少”。更严重的是,一旦有事,洋人煤铁不来,“各工厂废工坐困”。修筑卢汉铁路,要使用中国自己制造的材料,就要开采煤铁,兴建新式钢铁厂,轧制铁轨及其他铁路器材。后经清政府批准,以当时世界第一大钢铁厂德国的克虏伯钢铁厂为蓝本,从1890年11月开始动工,为中国造轨制械引进西方现代生产技术而建造的官办汉阳铁厂,终于在1893年9月崛起于长江中游的汉水之滨。继而又开办大冶铁矿作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开办大冶王三石煤矿和江夏马鞍山煤矿为铁厂提供燃煤。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汉阳铁厂由铁路总公司大臣盛宣怀接办,译员出身的李维格任总稽查。为解决铁厂的焦炭问题,1897年铁厂聘请了两位德国高级矿师,不断在江西、湖南等地寻觅煤矿。1898年他们在江西省萍乡发现了大煤田,该煤田位于天子山之支脉安源山,其脉来自莲花县之马迹岭,内含煤矿甚富,属古生代煤炭纪,色黑如漆,且甚光泽,挥发分少,黏结性富,是制造焦煤的上品,适用于炼铁。于是在1898年3月萍乡煤矿开办,张赞宸为总办,李寿铨任机矿处长。煤矿依靠清政府和外国资本的支持,封闭土井,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大举采煤炼焦。矿局还陆续购买附近用土法开采的煤井、田山约1300余亩,矿区周围共长92.7165 公里。次年1月动工筑建从安源至湖南株洲的铁路,称为株萍铁路,与粤汉铁路相接,解决了煤的运输问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萍乡煤矿正式建成,耗资670余万两白银,是中国近代集机械采煤、水陆运输、洗煤炼焦、机械修造于一体的大型煤矿,位居“中国十大矿厂”第三,被誉为“江南煤都”。1908年3月,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厂矿出现了新的景象和飞跃。其生产的钢轨大量应用于当时中国修建的沪汉、粤汉等铁路,结束了此前中国铁路建设需要的钢轨全部依赖外国的历史,同时汉冶萍公司还向美国、日本、南洋等国家出口钢材,所炼生铁的质量已被“欧美行家称为极品”。
屹立百年风霜的盛公祠是近代工业文明重镇的一个缩影,不仅见证了中国机器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更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运动。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 ,共有路矿工人1.7万人。工人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劳动条件非常恶劣,生活十分困苦。1921年秋冬,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带着中共一大会议精神,两次到安源,他下到煤矿矿井进行调查,与工人们促膝谈心,了解工人疾苦,宣传革命道理。年底,湖南党组织派李立三等到安源开展工作。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中共安源支部成立。同年5月,“为保护工人的利益,减除工人的压迫与痛苦”,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9月初,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对罢工进行部署。接着,党组织又派刘少奇到安源,加强对罢工的领导。9月14日,1.3万名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9月18日,迫于外界舆论和罢工带来的经济损失,路矿当局妥协,同意了承认工人俱乐部合法地位、改善工人待遇和增加工资的13条协议。罢工胜利后,俱乐部举行了万余人的胜利庆祝大会,通过了复工宣言,宣告了工人的胜利。安源路矿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使得工人阶级提高了觉悟和组织能力,俱乐部成员发展到了1.2万人,形成了以中共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工人俱乐部为公开组织形式的工人队伍。安源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各种形式坚持斗争,支持和配合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成立仅一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它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工人阶级的斗争热情和团结精神,为后来的革命运动积累了经验和革命力量。
1939年萍乡煤矿倒闭后,萍乡中学搬到安源,在盛公祠中设立女生部。1947年赣西煤矿局复矿,萍乡中学搬走。1950年袁州(今宜春)军分区所辖471团驻扎在此。1954年萍乡矿接管后,被用作煤矿职工宿舍。此后,该旧址一直由安源煤矿管辖。2013年5月3日,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移交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管理和使用。
2022年,在“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下,对盛公祠旧址的建筑本体进行全面的保护修缮,完成了消防、安防、防雷设施建设工作基本完成。2023年,在盛公祠前幢一楼对总矿师和矿师办公室、煤务处、电话电报室、材料处、铁路处、机矿处和巡警处等办公场所进行了复原陈列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