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住在百岁堂西院的周云峰写信给周恩来,说自己已经失业,无钱交纳房产税。“于是总理有38万(旧人民币)汇到十三分会来缴百岁堂(西院)的房产税。”
1953年住在百岁堂中院的周希农和东院的周文炳也因无力交纳房产税而联名写信给周恩来请求援助。不久他们收到周恩来的复电,大意是国家税收绝对不能欠缴,并要一次交清。两个月后周恩来给周希农汇来人民币20万(旧币)交税,周希农和周文炳又想尽办法将不足部分凑齐,终于交清了全部房产税。(30)
1950年代,百岁堂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绍兴县政府几次提出要修复百岁堂(中院一二进公堂部分),均被周恩来劝阻了。1959年邓颖超来到绍兴视察工作时又一次转达了周恩来的意见,劝大家“不要修复(百岁堂),把钱用在国家建设上去”。
1960年秋经周建人省长建议,浙江省政府拨款,绍兴县政府对百岁堂(中院一、二进)进行了基本修复。此事被周恩来知道后,于1961年2月责成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通过电话向浙江省委传达了他的3条意见:“1、本来就不同意修,也不应该修。2、既然修了应作公益用。3、不要作纪念馆,不要让人参观。”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绍兴县委决定将百岁堂(中院一、二进)作为鲁迅图书馆的公共阅览室对外开放。(31)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中,笔者作为红卫兵去杭州“串连”时,曾专程冒雨前往绍兴寻找已是公共阅览室的百岁堂。只可惜那天是星期日,阅览室闭馆,大门紧锁,未得进入一看。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绍兴县委几次在百岁堂举办周恩来革命事迹图片展。到1981年,前往参观的人数已达20多万人次。期间百岁堂中院三进院亦被征用。
1984年百岁堂作为周恩来祖居正式对外开放。原公堂大厅正中竖立着一座周恩来1939年在绍兴时的戌装全身塑像。四周墙上展出了1939年周恩来抗日前哨乡行,热爱故乡、教育乡亲,鞠躬尽瘁而死后已等文物照片。(32)
1998年由国家批准,绍兴市政府经过征地运迁工作,将百岁堂原址全部修善恢复,成立了“绍兴周恩来祖居纪念馆”。其中院仍做为百岁堂公堂并保留了周恩来1939年在绍时的戎装铜像。西院则恢复了“诵芬堂”的旧貌,做为周恩来的故居。而东院则改建成周恩来革命生平展览室。如今东院的展览室和中、西二院分开单独挂牌,正式命名为“周恩来纪念馆”。它同时又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省共产党员培训基地。
(1)(13)(18)(28)(29)(31)1998年2月党建读物出版社《周恩来家世》 (2)1985年8月北京出版社《北京史》 (3)(7)2001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 (4)2007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明朝史话》 (5)(11)1943年周嵩尧著《周氏家训》 (6)(12)(19)《周恩来家世》第376页之“周氏渊源考” (8)明万历《会稽县志》第十卷“选举志”。 (9)清雍正《江西通志》第四十卷“秩官表”:“右参议,周颐,永乐年” (10)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卷二十一“职官表”:“明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周颐,会稽人” (14)2007年4月22日笔者采访周思源记录 (15)民国廿六年《绍兴县志资料》 (16)(17)周元棠著《海巢书屋诗稿》 (20)《周氏破(坡)塘祖茔祭簿》 (21)1911年8月周嵩尧著“次妻赵淑人墓志铭” (22)1993年2月绍兴编《周恩来与故乡》 (23)(30)1992年12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周恩来与浙江》 (24)(26)1997年12月绍兴政协文史委编《血脉情深忆总理》 (25)1995年《周恩来与文艺》摄制组采访范瑞娟傅全香 (27)1890年鲁登四著《利字分书》 (32)1992年第三、四期《绍兴党史通讯》 原载于2008年12月《绍兴学刊》 重写于2023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