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有十万多优秀儿女参加革命,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其中留下有名有姓的烈士达一万五千多位,是安徽省第一烈士县。这其中涌现了许多父子红军、夫妻红军、兄弟红军、姐妹红军,他们来自金寨各自区域又各自奔赴在不同的战场,九死一生。有的甚至直到解放后,才得以再次相识相聚,今天便来介绍金寨县建国后依然健在的四对红军亲兄弟。
廖静民(1896—1971)与廖风(1905—1987)。兄弟二人同为金寨县汤家汇镇人,哥哥廖静民,1929年参加赤卫军任司务长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命为廖肇珠从事地下工作改名为廖静民,1932年正式入伍参加红军,后随红四方面军西征至四川开辟川陕苏区,并于1935年8月给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任秘书,1936年底参加西路军失败被俘,后经党组织营救返回延安,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1年任中直供给部供销处处长,1958年离职休养,享受副部级待遇,革命生涯长时间为经济后勤工作。弟弟廖风,原名廖肇风,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过西路军并任排长,一直跟随李先念等西路军余部挺进到新疆,是西路军余部到达新疆的430余人之一,1961年转金寨县梅山红军干休所休养,1987年在金寨县病逝,安葬在汤家汇镇老家。起初已经成为红军干部的廖静民并不知道弟弟廖风也参加了红军,直到廖风从新疆返回延安工作以后,兄弟在同乡从事医务工作的红军彭素联系下得以再次相见,互相不甚唏嘘,其中廖风告诉哥哥廖静民,自己在长征路上曾经见过哥哥骑马从旁边路过,因为哥哥已经是骑马的干部,自己却没好意思喊一下哥哥,因此兄弟两人没有得以相认,在延安以后,哥哥廖静民在西北商店任经理,弟弟廖风在延安某干休所任所长,兄弟两人的见面交流机会便多了起来。
廖静民
廖风
阮子玉(1901—1977)与阮英进(1915—1998)。兄弟二人同为金寨县斑竹园镇人,哥哥阮子玉参军较早,参加过立夏节起义,1929年就在金寨县第一支红军部队红十一军三十二师任九十七团战士,1933年曾经被误判为“第三党”,差点被杀,后由军长吴焕先及时救出但仍被开除党籍罚做苦工。弟弟阮英进11岁给人帮忙放牛到18岁,1933年在外讨饭遇到红军部队随后参加红军,在红二十五军特务连任勤务员,跟随军长徐海东不断转战,因负伤掉队没有跟随红二十五军长征,便留下来养伤继续战斗,后两人一直在大别山区坚持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大别山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两人均在四支队工作,两人父亲在1932年生病不能起床,因兄弟两人和家族有人参加红军,后被敌人逮捕折磨致死。阮子玉1952年离休,1964年转老家金寨县梅山红军干休所休养,1977年病逝,1984年被评为革命烈士,后安葬在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阮英进于1952年转业回家乡斑竹园镇务农,1983年批准为退伍老红军战士,1995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老红军战士,后转金寨县梅山红军干休所休养,享受地专级政治生活待遇,1998年病逝后安葬在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
阮子玉
阮英进
詹大南(1915—2020)与詹大海(1917—1967)。詹大南是金寨县槐树湾乡人,1931 年时年16岁的詹大南和16位同乡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4 年11 月随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任红十五军团保卫干事、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四纵队独立营政治教导员,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二支队三-队政治委员,九团二营营长,挺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挺进军司令部作战科长、第八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九旅旅长、冀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师师长,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九师师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七军副军长,率部赴朝参战。回国后,任二十八军军长,参加指挥了金门炮战。1965 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70 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2 年当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离职休养。1988 年8 月1 日,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20年11月21日詹大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 ,享年106岁,詹大南是金寨县乃至安徽省和大别山区最后一位去世的开国将军。其弟詹大海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跟随红四方面军西征至四川后参与开辟川陕苏区,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因战伤复发未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于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后在江苏常州市工商管理局工作,1967年便因病较早逝世。
詹大南
彭德生(1916—2009)与彭德银(1919—2008)。他俩跟随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0月离开家乡一路转战,彼此知道同在红军队伍里,因隶属不同的战斗单元而不得相见,长征结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年,彼此依然杳无音信。兄弟俩再次相逢时,已是54年后的1986年。
1930年春,金家寨周围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各种群众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彭德银报名参加了本村的少年先锋队,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查看路条,捉奸防特,工作十分积极。到1931年,彭德银还只有12岁,这时,红军大部队来到了金家寨地区,乡亲们都热烈欢迎红军部队的到来。在家里大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13岁的彭德银和村里的十几个孩子们一起,偷偷地跑出去报名参了军,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彭德银跟着红军部队离开了苏区参加西征。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在金家寨会师休整期间,各个师首次会师,动员当地青年报名参加红军,16岁的哥哥彭德生便报名参加了红军。
彭德生参军后,在红四方面军红十师红军医院当看护,后在总部医院学医。他随部队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开始,西征在行军途中,彭德生偶然碰到了弟弟彭德银,得知弟弟在第十一师当电话兵。 1936年10月,部队抵达甘肃会宁,结束长征,两人参加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尽管看到刚刚从雪山和草地走出来的红军战士个个衣裳褴褛、面黄肌瘦,但当时兄弟再次团聚的喜悦使他们高兴地相拥而泣。之后,彭德生随部队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西路军孤军2万余人与马步芳、马步青的部队展开了惨烈的战斗。在河西惨烈的战斗中,彭德生背过和包扎过伤口的战友数不清。红四方面军奉命西渡黄河时,彭德银所在部队因敌人严密封锁,没能过黄河,去了延安。从此,兄弟俩天隔一方,互未见面。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在西北地区经历多年流浪生涯的彭德生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维持全家生计,他在张掖开了间“德生诊所”,他后来见到了解放军,要求继续留在部队服务,首长考虑到地方人才紧缺,就让他留在张掖地方工作。弟弟彭德银走完长征路后,还不到18岁。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彭德银先后在129师386旅772团、抗大总校四大队任班长、排长,见习参谋,参谋、区队长。解放战争时期在热河区锦承铁路护路大队、宁抚榆支队、冀东军区十二分区警备团、第46军138师、湘江工作团等任副大队长、支队长、警卫营长、通讯科长、军代表。建国后,先后在湖南省常德地区邮电管理局任局长、书记,湖南省邮电管理局任监察室主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局长、党组书记。湖南省经济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到1983年12月离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