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历史悠久的古城丹东,没有感觉到老态龙钟的沧桑。但却能触摸到岁月的瘢痕遗迹,也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与快捷和尽现不尽的青春活力。
金秋时节,一个艳阳满天,没有风,也没有雨的日子,我和朋友来到中朝边境小城丹东。
呼吸着空气中的淡淡清新,我走出丹东火车站。
一眼望见广场上的毛主席塑像。很是好奇,他老人家挥手指引的方向,既不面向出站,也不面向进站。接站的战友老邹告诉我,是北京的方向。是啊,我想了想,这不正是丹东这座边城特殊位置的写照吗。地处边疆,心向北京,始终和祖国连在一起。
在丹东的日子,我赶遇了一场暴雨冰雹,开心果般大小的冰雹铺天盖地,老邹驾车停驶在银杏树下躲避。
银杏树树姿高大挺拔,雄伟壮丽,叶形古雅秀美,冠大荫浓,寿命长达千年以上,很有观赏价值,是第四纪冰川孑遗古老树种,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
早在1904年,丹东人就把银杏树裁植于街路两旁。我眼前的银杏树,均是历经世纪沧桑的百年古树。亚洲的城市中,百年银杏树的街道只有6条,丹东就有3条。
银杏是丹东的市树,丹东是“银杏之都”。
我透过车窗的雨雾向外眺望,郁郁葱葱的银杏树浓荫覆盖,在雨点冰雹的撞击下,叶片撒满街路,满目金黄,铺成一条金光大道,成为暴风雨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冰雹砸在汽车顶棚上,感觉像是鞭炮爆炸声和枪声。
暴雨冰雹,狂风落叶。我和老邹这对战友坐在越野车里,望着眼前“满城尽带黄金甲”,面面相觑,感受着这座古老边城的浪漫情怀和曾经经历的战火兵燹。
“去断桥看看吧”,沉默了一会儿,老邹说。
鸭绿江大桥
鸭绿江铁桥是鸭绿江上第一座大桥,建在丹东市区旁,横跨鸭绿江,直通对岸朝鲜的第四大城市新义州市。
桥长944.2米,宽11米,12孔。
1920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资源,强行在鸭绿江上修建了这座铁桥。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同年10月,在朝鲜人民处于极端困难,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中国人民的意愿,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旗帜,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并肩抗击侵略者。
战争爆发后,鸭绿江铁桥和旁边的双轨铁路桥,共同承担起志愿军过江,军需物资供应,以及后方支援前线的运输任务,也成为连接中朝两国的交通生命线。
侵朝美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这位参加过二战的老将,决心要切断志愿军补给线。在1950年10月8日到14日,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进行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部分桥梁落入江中,中方一侧仅存4孔残桥,至使这座大桥彻底瘫痪,成了一座断桥。
如今,经修复辟建为旅游景点,游客买30元门票可上桥观光。我站在断桥上,看到炸弯的钢板,扭曲的钢梁,这是美国侵略者的历史铁证。浅蓝色的桥身提醒着人们,不忘战争,珍惜和平。
我佇立断桥遥望远方,那是一片曾经吸引世界目光,燃烧战火,志愿军将士浴血拼杀的热土;那是几十万英雄儿女为了为了世界和平,抛头颅、酒热血,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土地;那是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凝聚中朝友谊,换来一片和平锦绣的沃土;那是中华儿女舍生忘死,慷慨奉献,诠释对党对国家忠诚的地方。
今天的新义州,掩映在一片稀疏的绿荫之中,隐约看到露出树梢的几幢起脊的红瓦屋顶,引人瞩目的是那几丛粉红色的花木。到了晚上,灯光暗淡,人烟稀少,市井萧条,朦胧中可见一栋一栋没有窗户的“高楼”。
现在的丹东,群山叠翠,绿树成荫,高楼广厦,接天摩云,车水马龙,花木扶疏,景色殊美。身穿五颜六色服饰熙照攘攘的人流,犹如一道道五彩缤纷的河流在街路上流淌。
同饮一江水,风景各不同。
燕窝铁路桥
沿鸭绿江塑江而上,我们来到一个叫燕窝村的地方。
这里是鸭绿江燕窝铁路桥遗址。
燕窝铁路桥,是一座木结构列柱式铁路便桥。
当时东北军区工兵部队于1951年5月30日建成,称鸭绿江浮桥,又称水中桥。桥长500米,宽15米,由直径30至50公分粗的圆木集群而成,每座桥墩用圆木111根,横排15根,纵排7根,左右各3根,共19座桥墩,桥墩下面石块堆积加固。涨潮时没入水中,退潮时,露出水面,露出部分约15米。在中国境内的铁路从燕窝村鸭绿江边经那家沟并入安沈线,现在的沈丹线,在朝鲜境内的铁路路基至今尚存。
选择这段江面上有浅滩和小岛地方,临时搭建起一座木结构列柱桥,很有隐蔽性。美军空军轰炸鸭绿江大桥时被破坏,每次遭到破坏后,都能及时修复。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大批部队由此过江,支前队伍和物资也多由此桥进入朝鲜前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争结束后,浮桥废弃,桥面的木头也被江水冲走了,只剩下几列柱桥墩还留存水中。
江畔塑有两座雕像。
爸爸手握扁担,妈妈挎着篮子,儿子捧两个鸡蛋送行。儿子仿佛在说:志愿军叔叔,我和爸爸妈妈是你们的后盾,我们期盼您早日凯旋归来。
志愿军战士手持武器,大踏步的向前走去,挥挥手仿佛在说:祖国,请放心,我们一定不辱使命,舍身卫国。
生动的雕像,生动地再现了祖国亲人送别志愿军战士赴朝鲜前线参战的历史场景。
我静静地望着江中那几列圆木桥墩,横贯于江面之中,寂寞无声,随着潮涨潮落,时隐时现,……显现着那段弥漫战火硝烟的难忘岁月和历史沧桑。
岸边柳枝摇曳,歌舞升平,游人如织……展示着这座英雄城市不尽的青春活力。
战争与和平的场面,更替交会在鸭绿江畔。
河口公路桥
河口公路桥原名清城桥,位于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桥长709,12米,宽6米,高25米,载重60吨,钢筋水泥结构,1942年12月建成通车。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指令伪满塊儡和朝鲜当局建造的,是日本侵华罪证之一。
河口公路桥是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三大渡江地之一。彭德怀司令员率中国人民志愿军自安东(今丹东)、河口、辑安(集安)三地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
时光回塑到1950年10月19日黄昏时分,中朝边境的小城安东,天上乌云密布,飘着微微细雨。经过分秒必争的工作,彭德怀穿着旧粗呢子黄军装,带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一辆吉普车匆匆从这里过桥,奔赴朝鲜战场。
汽车过了清城桥,进入朝鲜境内,彭德怀突然命令司机停车,将头伸出车外,默默向大桥瞭望片刻。这一刻,他是想再望一眼祖国的大好河山呢,还是望一眼这随时可能遭敌机炸毁的大桥呢?亦或是瞭望即将跨江而过的志愿军先头部队呢?他没说一句话,立马又将车门关好,命令司机:“开车!”
前方,战火纷飞,乌云密布,险象环生。
彭德怀是率先踏上朝鲜前线的志愿军领导者,也是亲手揭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幕的志愿军统帅。
随后,第39军117师,第40军118师等部队由此桥前往朝鲜战场,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
1950年10月23日,第13兵团由河口过江入朝参战,打击侵略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从此响彻云霄。
我站立桥头,依稀感受到当年骤起的江风,似乎听到当年桥上嘹亮的歌声,和一列列志愿军战士快速过桥的走路声。清城大桥,承担起了志愿军过江、支援朝鲜战场军需物资供应的交通大动脉,也成为美国轰炸的主要目标。彭总过江第二年的3月29日,美军轰炸机轮番对清城桥进行轰炸,将桥中间9孔长约200米的桥体拦腰炸断,桥面落于水中,无法修复,从此被称为断桥。
我走近清城桥,犹如走进一部硝烟弥漫的战争史。桥头前绿树掩映,酷似守护桥头的志愿军战士。每棵树的下面立着一尊战斗英雄的铜像,他们是杨根思、黄继光、杨连弟、邱少云、胡修道、杨春增……那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让人崇敬。
我来到桥头,左边保存着仅能容一人的小岗楼,尖式铁顶,早已锈迹斑斑,流淌着历史的痕迹。
我走在断桥上,桥身上遗留许多弹孔。举目前望,孤零零的几座桥墩,静静地立在江水中,似乎是在诉说什么。桥栏上插着猎猎作响的军旗,上面清晰地印着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争部队的番号,细细数来有40面。军旗映红了大桥,映红了一江河水,映红了中朝两岸边界。
桥头音响,传出志愿军将士激烈战斗的枪炮声,喊杀声,此起彼伏,响彻天空,将人们带入那个永载历史的岁月。
虎山长城
去河口断桥的路上经过虎山长城。
山川秀丽,江河清碧,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平地孤耸,视野开阔。
硝烟散尽复登临,江山依旧美如斯。极目远眺,江河如带,蜿蜒天际。平原沃野,鸡犬相闻。巨龙矫首,雄关如铁,让人豪气顿生。
万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人们常说“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其实,我眼前的虎山长城是长城东端的起点。
“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明史·兵志》这样记载。
虎山长城,位于丹东城东15公里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
虎山长城与朝鲜隔江相望,长城脚下的“一步跨”,是中朝水路边界距离最近的地方。
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亦称虎耳山,突起于鸭绿江边。作为国门,长城选址虎山,确有军事意义,丹东历次作为明清(后金)交战的前线,虎山首当其冲,成为军事要塞。
“高头极目海云东,指点扶桑可挂弓。衰柳迷烟知驿古,寒鸦带日觉天空。江流不尽关山迥,帝德无私雨露同。却笑楼船成底事,水边枯骨战图功。”明王之浩登临虎山要塞时,写下了这首《登马耳山望朝鲜》一诗。
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
站在长城脚下,我望见了峰顶上那座万里长城的第一座峰火台。汉族先人身受卫国之命,责任、义务和自家性命,选择虎山为屏障,在此戌边据守。
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女真人的侵扰,然而坚固的城墙,并没有抵挡住女真人的进入。
女真人入关后建立了清王朝,开始了闭关锁国,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渐渐落伍了。
到了1894年,在虎山长城不远处的大鹿岛以南海域,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洋洋大清国竟惨败于弹丸之地的日本。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血的教训。
三座断桥,寓意深远
鸭绿江断桥和河口断桥,是日本殖民统治的遗迹,是美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证;燕窝断桥是中国人民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三座断桥集耻辱、斗争、成就于一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断桥,亲历了中华民族从忍屈受辱到奋起抗争,从历经挫折到不断胜利,从当家作主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艰难历程。
断桥,长城,大鹿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