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国防观军事思想,产生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我国的国防实际和优秀华夏传统文化之中,有独特的国情与革命战争经验以及国际战略形势的背景。毛泽东又是一位极富革命胆略和创造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独特的条件,形成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国防观。
一、国防观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的重大影响。
研究毛泽东的国防观,无论是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体系,或是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均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充满辩证思维的国防观。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不同性质、不同处境国家里的国防实践,所形成的国防观是不尽相同的。毛泽东以务实的态度正视中国国情,洞察世界发展的大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和阐发国防的真谛,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观。
1、毛泽东国防观既重视军事防卫,也重视全民防卫,强调军民的结合。建设强大的国防,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国防,国家安全就无从维护,而国家的安全须臾离不开军队,军队是国防的支柱,这是古今中外国防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对此,毛泽东是始终强调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不仅要有一强大的陆军,而且还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没有强大的军队,新中国的安全就没有保障。同时他还指出,国家的安全既要靠军队,还要靠人民。1956年毛泽东在概括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指出:还是照这个规律,“力量小的,同人民联系,强;力量大的,反人民的,弱。”①60年代初,毛泽东又深刻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只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他主张,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以民兵组织的形式,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为实现这一思想,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确定了一系列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动员全民办国防的方针、原则。例如在我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有保卫祖国的义务。1958年又号召全国“大办民兵师”。对民兵组织这种形式,毛泽东十分赞赏。他说,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民兵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教育、体育组织,这种形式很好,应当推广,各级党委要抓,特别是省委书记要亲自抓,对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②还具体要求:小县一个营,中县二个营,大县一个团。在毛泽东的国防观里,既强调军队对国家安全的重大作用,也重视全民防卫的基础作用,这种立足于人民战争,强调军民结合的国防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国防观的主要内容。
(二)毛泽东国防观强调军事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结合。由于毛泽东把国防的基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强调全民国防的战略思想,因此他认为,国防事业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只有动员起全社会各界参与国际活动,并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为时,国防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国防才能真正巩固,国家安全才有最可靠的保障。毛泽东多次讲,国防事业是军队的事业,也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因此,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是党、政府、军队和人民的共同职责和义务。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近代中国有国无防,屡遭外来入侵的悲惨历史,毛泽东提出,要在全民中树立国防意识,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国防的重要性,在国家的各项建设中,均要照顾到国防建设的需要。毛泽东还具体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国防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把发展生产与增强国防力量统筹起来考虑,保证在企业、交通、民航、通讯领域中,积蓄国防力量;甚至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亦要为战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武装力量组织上,毛泽东主张建立以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位一体、平战结合的防卫体制。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国家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防建设是全社会的事,是党、军队、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职责和义务。这就使上述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条文,从而更具有权威性。此后,我国的宪法虽几经修改,但其中关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动员、依靠全国人民保卫国防,依靠社会各界建设国防的思想和原则始终未变。
(三)毛泽东国防观强调在富国的基础上强兵。
富国与强兵的关系历来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关注的战略性课题,处理得当与否,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提高,均会产生重大影响。正确处理富国与强兵的关系,也是毛泽东国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毕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富国强兵”。在这二者关系上他认为先富国才能强兵,国富才能强兵,从而为国家安全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就明确指出,国无防不立,强兵是必要的。百多年来,中国一直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必须及时加强我国的国防,特别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以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氢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③但是,强兵的基础在于国富,离开国富,强兵就是一句空话。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明确讲,要加强国防建设,就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1964年8月,毛泽东还生动地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比作“拳头”与“屁股”的关系,并指出,“屁股”坐稳了,打出去的拳头才有力量。可见,毛泽东所讲的加强国防,前提是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把国防的强大放在经济强大的基础之上来考虑的。这种对富国强兵的辩证认识以及富国与强兵结合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国防观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毛泽东国防观具有跨的历史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毛泽东的国防观,对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对我国构成的威胁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加强国防建设仍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兴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当前,我国的中心任务是把经济建设迅速搞上去,但国际风云仍动荡不安,天下并不太平。随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被打破,东西方对峙的形势虽有所缓和,然而横行于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至今仍很猖撅。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尤其不会容忍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将会继续采取各种手段干扰和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威胁并未消失。同时,由于国际间南北差距的扩大,国家利益的冲突,民族乃至宗教矛盾的上升和激化,由此而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仍持续不断。我国周边环境近十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还存在着不少现实和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虽不致影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部署,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如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仍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通过对当今世界各种矛盾运动的深刻分析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作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正确地回答了如何认识新时期国防建设乃至整个国家建设外部条件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邓小平还特别指出,所讲的战争可以避免是指世界大战,至于一些偶然的、局部的的情况是难以预料的,因此要求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由此可见,准确地判断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的安全环境,是确立和筹划国家防务的主要依据。只有着眼于世界风云,认清威胁的性质和来自何方,才能使国防建设做到有的放矢,筹措得当。
(二)在确保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就国防建设来说,首先是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这不仅因为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条件,国防建设不能超越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而发展,更重要的是,经济建设是国家的大局,发展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所以,经济建设这个关系全局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他要求军队要忍耐,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国富才有兵强。其次是求得协调发展。说“服从”,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要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快国防现代化。邓小平在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新时期的国防建设,正进入以现代高科技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我们不可能企求普遍急剧地扩大国防实力,当然也不能在低水平上长期徘徊,而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战略需要,有重点地逐步提高国防现代化的水平。从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事实看,国防实力依然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邓小平关于增强综合国力的论述中可以清楚看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防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没有包括国防实力在内的坚实的国家综合国力,要想长久和稳固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
(三)国防现代化的关键是国防科技现代化,决定现代化国防的主导因素是现代高科技,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国防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领域,高科技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谁在这方面落后,谁就要吃亏,就要挨打。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是高科技的战争,现代国防是高科技的国防。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国防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防投入的增加,但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国防力量的增强,都离不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科技在国家的整个科技领域从来就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许多新的科技成果是在军事领域应用后才转到民用领域,如今的科技成果不仅转化为生产力、战斗力的周期缩短,且出现了不同领域同时共享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将使国防科技在提高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的伟大贡献
在20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反动派,建立起新中国。作为驾驭这场战争的统帅,毛泽东以非凡的军事才华在广大军民中树立起崇高威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对军事问题倾注大量心血。他精心指导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导广大军民进行了一系列保卫祖国的军事斗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从根本上摆脱了旧中国“有国无防”的历史,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实践中,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思想,找到了一条在经济基础薄弱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国防的成功之路。这既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深刻认识其伟大贡献和时代价值,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为新中国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代以来的旧中国积贫积弱,国门洞开,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必须建立起强大而巩固的国防。毛泽东对国防的地位作用和国防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了深刻阐述,为新中国国防事业描绘出了宏伟蓝图。
1、必须建立巩固的国防。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毛泽东就把建立巩固的国防当作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出号召:“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面对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党中央、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1950年9月,毛泽东在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祝词中说:“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17页。】他反复告诫要对战争危险保持高度警惕,必须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起与自身地位相称的强大国防,中华民族任人欺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2、以实现国防现代化为国防建设总目标。
在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中,实现国防现代化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多次提出国防和军队要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与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的较量,新中国领导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71页。】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实现国防现代化规定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同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运输业相提并列,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61年9月党中央又对四个现代化作了新的表述,即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党中央、毛泽东在实践中还探索提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基本构想:努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加强军事学术研究,实现军事理论现代化。这些构想,为新中国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实现途径。
3、以保护人民利益为国防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建立巩固的国防,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保护人民利益这条主线。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明确宣布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目的是“巩固国防,保卫我国的沿海和边疆不受帝国主义及其走卒的侵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47页。】。在近30年的国防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反复强调,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他始终把国家安全放在首位,强调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作好充分地战争准备。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他指出:“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7页。】毛泽东的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出“一切为了人民”的国防观。
(二)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确立了新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制定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提供了基本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国家安全形势的实际出发,对如何抗击外敌入侵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为指导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提供了基本依据。
1、确立防御性国防政策。
国防政策是国家政策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国防建设的重要依据。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阐明了新中国的国防政策,即“联合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和各新民主国家,以为自己的盟友,共同反对帝国主义者挑拨战争的阴谋,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348页。】。历史证明,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仅是我国自身国情所决定的,也能够在政治上、道义上争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的正确选择。
2、制定和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从防御性国防政策出发,党中央、毛泽东确定了以“积极防御”作为军事战略方针。同时,在战争年代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积极防御”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3、敢于运用战争手段反击外敌入侵,以小战止大战。
新中国长期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但对于严重威胁我国安全或者敢于挑起边境冲突之敌,以及来自海上、空中的入侵行为,我军都予以坚决的自卫还击和打击。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第一,我们不要打,而且反对打”;“第二,但是我们不怕打,要打就打”。【《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43页。】通过在朝鲜战场打败强敌,使其不敢在其他方向对我轻举妄动,起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历次重大军事斗争的胜利,也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指导艺术。
(三)、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筹划制定了国防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具体措施,指导国防力量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国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精心筹划,不仅提出了国防现代化的总目标,而且在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加强国防建设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就,不仅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战略遗产,为国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建设强大的国防军
现代化的国防军,是新中国武装力量的核心,也是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1953年底到1954年初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明确提出军事工作的总方针和总任务是“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对于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党中央和毛泽东进行了科学统筹和周密部署。
一是大力加强现代化建设。毛泽东认为,国防现代化的重点在军队现代化。1952年7月10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训词》中指出,我们现在已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我军实现现代化,是由建军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毛泽东在国家各项建设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挤出有限的经费来改进部队的武器装备,通过向苏联购买为主、自主研制为辅的方法,使我军的常规武器装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改善。加快建立和发展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使我军由单一军种发展为包括空军、海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等在内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针对我军官兵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中央军委决定加强全军科学文化教育。
二是大力开展正规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克服战争年代我军游击性、非正规化的弱点,我军大力开展正规化建设,中央军委先后制定颁布了内务、纪律、队列等多部条例条令。毛泽东强调要开展正规训练,迅速提高人民解放军现代作战能力,把军事训练作为推进正规化的重要手段。我军各部队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的要求,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三是大力推进革命化建设。革命化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于军队的革命化非常重视。1953年11月,他在对彭德怀一份讲话稿的修改中,将原稿中两处“建设我军为世界上第二支最优良的现代化的军队”,特意加上“革命”两字,改为“建设我军为世界上第二支最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88页。】毛泽东把加强军队政治工作视为革命化建设的重要手段。1954年4月15日,他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时,恢复了原稿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一句,并重写了被划去的“的生命线”四个字。【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206页。】虽然20世纪60年代后受“左”的思想影响,军队的政治工作一度受到严重干扰,但我军长期革命化建设的显著成效却无可置疑,特别是毛泽东所强调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