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塔山”传人、“四野”后人,在“塔山狙击战”胜利75周年之际,我于10月13日踏上了辽宁锦州这片热土,开启了寻根之旅。驻地战友接到我后,顾不上舟车劳顿,便疾驰塔山旧址,越过高桥镇,那魂牵梦萦的塔山,终于呈现在我的面前。塔山既无塔,也无山,无险可守,但塔山之胜负,事关东北之胜负,全国之胜负,故塔山之战,亦被称为“国运之战”。在塔山这海拔不足五十米的丘陵地带,如何阻击了国民党十一个师10万精锐的轮番进攻?如何缔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塔山革命烈士陵园”。
我所在老部队是原41集团军,它诞生于胶东半岛,成长于抗日烽火,发展于辽东大地,成名于塔山战役。它始于1937年天福山起义,史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抗战胜利后,横渡渤海,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下辖第10、第11、第12旅,同年7月各旅改师,乃林彪帐下“急先锋”,以擅长“运动战”著称,以打“硬仗恶仗”闻名。历经三保本溪,四保临江、血战鞍山、海城、大石桥、夏秋冬季攻势等,四野虎将——10师首任师长杜光华将军在临江战役中不幸以身殉国,年仅32岁。该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打仗中学习打仗,战斗意志愈发老辣顽强。“鞍海战役”迫使国民党第60军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王牌25师,活捉师长李正宜,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传令嘉奖,卓越的战绩让四纵威镇辽东,但真正让该部名满天下的便是震惊中外的“塔山阻击战”。
抗战胜利后,“战神”林彪坐阵东北,驰骋白山黑水,纵横林海雪原,三年不到,九成国土及人口尽收囊中,至1948年9月,国民党55万大军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的大城市,已呈四面楚歌之势,作困兽犹斗之状,若能打通葫芦岛与锦州的陆上交通,进可组织反攻,败则退守关内,此时此刻,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塔山堡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塔山东临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海之间最窄处仅十二公里,距锦州仅三十公里,距葫芦岛不足五公里,北宁铁路、公路自此穿过,是“东进兵团”北上锦州绕不过去的必经之地,亦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用武之地,双方深谙此地的重要性。10月6日,蒋介石亲率“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海军司令桂永清、空军司令周至柔等高级将领乘“重庆号”巡洋舰抵达葫芦岛,投入精兵10万,更兼有海空军及坦克大炮支援,欲一举踏过塔山,驰援锦州,会同沈阳长春守军,与东野林彪决一死战。
四纵防御正面为东起打渔山西至白台山一线,主阵地即为塔山堡。1948年10月10日战斗打响,国民党阙汉骞的54军、林伟涛的62军在炮兵、海空军掩护下,气势汹汹向塔山、白台山发动进攻,四纵12师34团镇守在塔山堡,36团扼守在白台山,激战两昼夜,十几公里的战场如同一台巨大的绞肉机,阵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12师没让国民党军越过防御阵地一步。
13日,号称“长坂坡部队”“赵子龙师”的美械王牌独立95师进军塔山,这支队伍有西北马鸿逵马家军之血统,骁勇彪悍,打仗不要命,典型的骄兵悍将,号称“没有丢过一挺机枪,没有阵亡过一个连长”,曾让华北解放军颇为头疼,该师在蒋介石黄埔一期门生——老师长中将罗奇指挥下一上来就拉出拼命的架式,三个团悉数拉上,以营为单位集体冲锋,督战队严阵以待,谁胆敢后退一步格杀勿论,该师敢死队肩背大刀,赤裸上身玩命冲锋。面对这帮亡命之徒,四纵决定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命令主力团10师28团前置于塔山以东阵地,激战一日后,95师伤亡惨重,折损过半。纵使28团身经百战,也没见过如此惨烈场面,许多战士被打的腰断腿折、肚破肠流、双目失明、耳聋口哑,但依然如钢钉一般坚守在阵地上。
在第二兵团指挥所摊开的地图前,司令员程子华望着塔山堡方向眼冒血丝,心急如焚,不时向101林彪报告战况及伤亡情况,林彪一边吃着炒黄豆,一边平静地甩下的那句:“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据,我只要塔山”。此言一出,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成为塔山名言(用时下最流行的网络语言讲即“上了热搜”),该命令既渗着凛凛的杀气,也透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对垒比拼的就是最后一口气,次日再战,不可一世的“赵子龙师”被打的七零八落,最后只剩不到三个营的残兵,仓皇撤出战场。
14日晚及15日,国民党战车部队及39军从烟台抵达葫芦岛,但为时已晚。10月10日至10月15日,以四纵为主力的部队激战塔山六昼夜,硬是阻击了国民党11个师的疯狂进攻,塔山阵地成了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为锦州攻坚战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创造了世界阻击史上的经典战例。
塔山一役,四纵诞生4个英雄团,其中10师28团荣获“塔山守备英雄团”称号,12师34团荣获“塔山英雄团”称号,12师36团荣获“白台山英雄团”称号,纵队炮兵团荣获“威镇敌胆团”称号。辽沈战役中,四纵被授予的荣誉称号和战功数量,居四野各纵队之首。
罗荣恒说:“塔山阻击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仗,也是一场政治仗,只有思想觉悟提升,部队战斗力才能上去,知道为谁打仗,才能越战越勇。”
塔山战后,锦州解放,随后长春、沈阳既克,东北全境解放,同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所辖第10师、第11师、第12师、独立2师依次改编为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师。尔后大军挥师入关,会同华北军区参加了平津战役之康庄、怀来、张家口追歼战,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退绥远之路,成为第一支接防北平的部队,并在西苑机场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检阅。旋即奉命南下,参加了衡宝战役、广西战役、广东剿匪、解放南澳岛,部队先后在广东潮汕、广西柳州、桂林、贵港等地驻防。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63年锦州市于塔山阻击战旧址修建“革命烈士陵园”,内设三间平房为“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后历经数次重修、扩建,始见今日之规模。园区中央矗立着12.5米高的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陈云同志亲笔题词:“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82年陵园牌楼竣工,上书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词:“塔山革命烈士陵园”,2013年10月“塔山阻击战纪念馆”新馆建成,座落于纪念碑的正南方,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至2020年,陵园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成。纪念碑的正北方合葬着747名烈士忠骨,墓碑上由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的“塔山英烈、万古流芳”八个大字熠熠生辉,九位开国将军吴克华、莫文骅、胡奇才、欧阳文、李福泽、江燮元、李宏茂、焦玉山、江民风的骨灰整齐安葬于两旁,与苍松翠柏相伴,与塔山烈士共眠。
“塔山阻击战”的硝烟散去了,但这场堪称“国运之战”的经典战役将永远地载入史册,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塔山精神所迸发出的蓬勃力量,已作为中国军人的特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今天的和平、安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们是先烈用青春、热血、牺牲换来的,英雄们的功绩将永远地镌刻在中华历史丰碑上。
我从军30载,曾在41军及所属121师、123师(原四纵10师、12师)工作20年,任过师宣传科长,师政治部副主任,分别在师下属4个团工作过,于抗洪英雄李向群所在团——塔山守备英雄团(原四纵10师28团)任过政治处主任、副政委等职。时值塔山阻击战胜利75周年,我专程来“塔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英灵:一是为烈士献花,聊表我辈对先烈的敬仰之情;二是重温前辈英雄事迹,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三是请先烈放心,吾辈必将这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英雄者,国之干”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