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 连城县红军根据地河祠村杨公祠自然村新貌。邹善水摄
连城县赖源乡河祠村,是福建省定革命基点村,这里的大部分村落都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大山深处,山高林密且村落分散。
村党支书记廖正尧介绍,从土地革命时期至解放前,河祠村有60人参加红军(在册有22人)、地下党员19人、赤卫队员13人、红军接头户28户。他们中有遭国民党反动派残害或在国民党军围剿中献出生命,有的在长征途中英勇牺牲。
河祠村距县城110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有56公里,是目前全省距离乡政府最远的行政村之一。河祠村总面积34.43平方公里,10个自然村全是革命基点村,171户672人分散居住在10个自然村。耕地1100亩,林地面积 75600多亩,其中竹林2.4万亩,森林覆率百分之96.7。党的十八大以来,河祠村“两委”发挥30位党员和“五老人员”后代的革命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发展7万多亩青山、竹林产业,依托出村的两条山区公路,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多元,今年可突破2.8万元。
藏在深闺的河祠村,过去交通闭塞、信息不通,“五老人员”先后离失,许多史料遗失。笔者三进河祠村,搜寻河祠村的红色历史。
当时90余岁的红军交通员后裔江大伯健在时回忆说,1930年夏秋,胡少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深入赖源,派出一支小分队深入河祠村开辟革命根据地时。在中寨、老屋场、马池塘等自然村刷写红色标语。马池塘苏维埃办公旧址至今尚存“只有共产党和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的红军刷写的红色标语。
当地许多深受封建剥削和华仰桥民团土匪欺压的百姓,在红军的宣传启发下深受教育和鼓舞,增强了斗争勇气。
《连城县革命基点村》史料载,1932年8月的一天,邻乡姑田华仰桥反动民团为筹措军饷,组织百余名匪徒到中寨、老屋场、马池塘等自然村强行摊派,要求每人出一块光洋。老屋自然村贫苦农民江坤盛等30多个青壮年不堪匪徒压榨、表示无力交缴摊派的银元。结果,匪徒们立即纵火烧毁他们的房子。据统计,当年马池塘等自然村共有18幢民房遭反动民团匪徒烧毁,造成近百人无家可归。一些群众因为公开反抗国民党军伐与华仰侨民团土匪的权势,感到在华匪的势力范围难以生存,后来都转移他乡谋生。
1933年春,连城明光独立营和红九团400余人进驻赖源,创建红色苏区。马池塘、中寨等自然村20多名革命青年为了对抗华匪对他们家庭的摧残,从外地回乡参加红军。随后,他们跟随明光独立营和红九团一部在姑田牛塘和赖源郭地两个村庄与华仰桥民团打了大小五六次战斗,毙敌10余人,击伤10余人,缴获步枪18支,子弹2000余发,取得了一次次胜利,武装了明光独立营的战斗力。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张鼎丞、李德安、方方等革命老前辈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在河祠村一带进行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当地许多深受封建剥削和华仰桥民团土匪欺压的百姓,在红军的宣传启发下深受教育和鼓舞,增强了斗争勇气。宁愿自已吃野菜,也要把省下来的糙米和南瓜送给红军游击队员吃。河祠村人民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建立新中国后,县政府确定刘满娣、陈才英、廖炳英等10位红军游击队员和苏区干部列为“革命五老人员”。
1934年7月,福建军区独立红九团团长吴胜、政委方方等率领1000多名红军挺进到大河祠,分散居住到老屋场马池塘、芹菜洋、张公垅、杨公祠、场家垅等自然村创建革命游击根据地。7月19日,帮助大河祠人民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大河祠村革命委员会后改为苏维埃政府。地点设在中寨,主席邓双满,副主席邱天广,军事委员林四老,土地委员江洪盛,文书江良庆。随后,芹菜洋、马池塘、杨公祠等10个自然村先后成立了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接着在离大河祠村的陈地坑成立岩(龙岩)、连(连城)宁(宁洋)边区革命委员会,在龙岩白沙成立西南特区苏维埃政府。8月间,在岩连宁边区西南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成立了邱家山、溪柄(属龙岩白沙)和陈地坑3个区苏埃政府,邱家山区苏主要负责人是曹金海、李洋传等红军指战员。当时邱家山区苏所辖范围含东坑垅、东坑头、石门岭、李八坑、大窝、牛家山等自然村。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各区乡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和华仰桥民团土匪的同时,发动广大妇女做布草鞋支援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后,国民党军部署8个师和地方保安团队共10万多人,对闽西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为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破坏敌漳(平)宁(洋)筑路计划,1934年4月,中革军委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九团(约1700人),在岩(龙岩)连(连城)宁(宁洋)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牵制苏区东线敌人的进攻。同时,组建地方游击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闽西苏区沦陷后,连城明光独立营(200人)进入红九团活动的岩连宁边区。9月下旬,红九团组建岩连宁游击队(代号龙岩部),派参谋黄治平任队长,干事章宗柏任政委。各区成立区游击队,一般有二三十人,归岩连宁游击队统一指挥,或由红九团部队率带协同作战。这时,红九团、明光独立营、岩连宁游击队总兵力计2000人左右,在岩(龙岩)连(连城)宁(宁洋)等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纠集兵力对岩连宁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为了保卫苏区,岩连宁边区西南特区苏维埃政府立即决定扩大游击队编制,号召革命青年参加红军。在黄治平等红军指战员的动员下,邱家山有徐龙庆、邱文其等10余人,黄地有罗仲杰、罗永松等10余人毅然加入红军队伍。为了支援红军打仗,邱家山苏区人民将粮食和家养生猪、鸡鸭供应给红军,黄地、东坑、余地自然村的群众也把粮食、生猪、鸡鸭和咸菜等供应给红军游击队。许多群众自觉向红军游击队传递情报。黄地村当年10岁出头的少年儿童罗根茂,曾几次勇敢地漏夜把情报送到邱家山驻扎的红军指挥员红九团团长吴胜、政委方方手里,使红军及时转移到马池塘、杨公祠、场家垅等地保存实力。设下埋伏,有力地打败了进山的国民党反动派一个连的兵力,缴获步枪120余支。
1935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又纠集第二师、第十师、第八十三师集中5个团的兵力联合进攻岩连宁边区根据地。红军游击队跟敌人的先头部队在大河祠交战一阵后,因敌众我寡,除留下10多个人钳制敌人外,大部分人马转移到河祠与邱家山交界的倒竹洋深山密林里。次日,待敌撤退后,方方、吴胜等领导在倒竹洋深山召开军人大会,向全体红军游击队员讲清当前局势,宣布:愿意回家的红军战士可以回乡,作长期隐蔽,等待时机;不便回乡的红军游击队员,要跟着部队立即转移,继续战斗。河祠、邱家山自然村20多位刚参加红军的青年才决定带枪返回家乡,继续抗击国民党反动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