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照片背后的故事——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图)
2023-01-31 16:53:34
来源:安平官微
作者:李建抓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这张照片是梁明月1943年拍照的,洞口里是李杏阁,端盆的小女孩是李杏阁的女儿刘敬彩,右一是李杏阁的邻居刘婶送来开水。

    梁明月(1924——1992,笔名凉冰霜,河北无极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委员。19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入冀中军区第三期摄影训练队学习,结业后到冀中第七军分区从事专业摄影。解放后,先后在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天津艺术博物馆任摄影师。

    李杏阁的女儿刘敬彩回忆,我小的时候正赶上抗日战争,八路军负伤在我家养伤。父亲死得早,家中种着一亩四分地,挺穷。家里四口人,我、哥哥、弟弟和母亲李杏阁。哥哥比我大三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八路军伤员来了以后,我们家仅有的小米和白面让八路军伤员吃了,母亲让他们吃的小米饭,我们吃的是高粱面粥,让他们吃的是白面条,我们吃的是榆树皮面加野菜、高粱面的疙瘩汤。当年家里挖了两个洞,一个在院内,一个洞在院外,每天弟弟在房顶看着人,我偷着到院外给伤员送饭。家里菜窖里有个洞口,我弟弟比我小两岁,送饭时弟弟在上边往下系,我在下面接,下菜窖的梯子是用一个大粗木桩子绑了几个小木棍,我就每天上下爬三次。伤员们拉屎以后,我用小桶接了让弟弟系上来,有一次屎尿太多,弟弟不注意,屎尿撒了我一头,我不高兴,母亲还闹我“没因子”(没能力)。

    1946年12月,安平县扩军,哥哥十八岁,弟弟还不满十六岁,母亲就让他俩全参加了安平县农民保家独立团,南征北战都立过功。

    给伤病员接屎接尿,有时母亲顾不过来,我就给他们接,接屎用的一个小陶盆,接尿用的一个紫色瓶子,我是从小爱说的女孩,都叫我二百五。照片中接盆的就是我。有时候我不高兴,和伤员逗着说“凭什么让我给你们接屎啊”八路军伤病员逗着我说“小妹妹,我们不和你格曳(打架)”母亲说“你这孩子不懂事。”母亲让我跟伤病员学习。

    李杏阁,安平县报子营村人,抗战时期,救护了73名八路军伤病员,轻者住三四十天,重者住四百多个昼夜,不管伤势轻重都直到痊愈才离开,李杏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1944年11月,冀中军区在安平县报子营村召开大会,冀中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林铁和副政委李志军代表军区授予李杏阁“冀中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同年12月,李杏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春,李杏阁参加了晋察冀边去群英会。解放后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她是冀中抗战期间堡垒户的优秀代表。1964年12月19日,63岁的李杏阁因癌症病故。

    李杏阁,1910年生于安国县流长村,家里很穷,12岁就学会了纺线织布,15岁时得了一场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她的爹娘为了给她找了个“棺材主”,一狠心,20块钱就把她嫁给了安平县报子营村刘家一个比她大13岁的单身汉,那时她才17岁。以后她的病逐渐好起来,就和丈夫靠卖烧饼、麻糖和种一点地维持生活。当她生下第三个孩子的时候,不幸又降临到她的头上,丈夫一病不起,无钱医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她一个弱女子,带着三个孩子,无依无靠。有时连糠菜也没有了,实在无法维持生计,不得不四处讨饭,母子四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着。

    抗日战争爆发后,报子营村来了八路军,八路军一进村,就对人十分热情,说话也和蔼可亲,从不打人骂人,买东西公平交易,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还主动帮助乡亲们下田种地,担水扫院子,帮助老乡解决各种困难,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李杏阁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军队,乐的逢人就夸,八路军可真是自古以来没有的好军队啊,真是咱老百姓的子弟兵。

    冀中军区司令部和冀中行署机关多次住在报子营村,军区首长和行署领导经常抽空到李杏阁家问寒问暖,帮助她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住在她家的八路军战士就像李杏阁的亲儿子一样,对她家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李杏阁孤独凄凉的心被子弟兵爱人民的暖流暖热了,她心中迸发出无限热爱党,无限热爱人民的巨大力量。贫农出身的李杏阁亲眼看到八路军打鬼子,爱人民,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使她懂得“人民解放离不开共产党”的道理。1938年,他参加了妇救会,姑娘们和她开玩笑,喊她老太太,李杏阁对这些不在意,总是笑笑说:“抗日不分老少,咱工作上见”。她和青年妇女们一起站岗放哨,开会做宣传、纺线织布、做军装军鞋总要比青年姑娘们多做点。慰问部队,他总把熟鸡蛋塞进干部的挎包里。她把全部的爱注入到八路军身上,成为一位积极拥军志愿前线的模范。她一听说部队要出去打仗,就立即主动参加村里的各项支前工作。为给部队准备干粮,她终日操劳,不知疲倦;为给战士做军鞋,她挑灯夜战,通宵不眠;参加生产、帮助抗属干活从不落后。一次,她和十五六个年轻的妇女给贫困抗属拔麦子,腰酸了,腿疼了、咬着牙不声不响的坚持干,一连拔了五天始终打先锋,人们从心眼里佩服她,推选她当妇救会抗日组长,选她当抗日模范。部队出发前,她主动烧火做饭,让战士吃饱吃好,部队胜利归来时,她跑出村外很远很远迎接亲人,亲手为战士们拂去身上的征尘。

    “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环境骤然恶劣。敌伪特务天天包围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更加深了李杏阁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子弟兵的热爱。

    1942年冬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而轻微的敲门声把李杏阁从睡梦中惊醒。她细听外面的叫门声,原来是村长来了。李杏阁想,村长是抗日干部,半夜叫门一定是有重要情况。她急忙开开门,只见一个满身是血的伤员用担架抬了进来。李杏阁和其他人一起把伤员抬到炕上,她赶紧用被单遮住窗户上的亮光,以防被敌人发现。然后端起油灯,凑到伤员身旁,从头到脚看到了五处重伤,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李杏阁心如刀绞,双膝跪在伤员身边小心地脱去血衣,把盖在儿子身上的棉被撤下给伤员盖上,然后用棉花蘸着开水轻轻地擦拭血迹。村长说:“这伤员叫刘建国,是五区小队战士,在西侯疃村与敌人战斗负了重伤……”李杏阁听着,眼泪夺眶而出说:“交给我吧,有我就有他。”

    村长走后,李杏阁怕伤员冷,赶忙生起一盆炭火。她坐在伤员身旁,一会听听吸气,一会摸摸胸口,不知不觉天都大亮了,早饭过后,刘建国微微睁开了眼睛。李杏阁高兴的说:“你可醒过来了,孩子想吃饭了吗?”刘建国张张嘴,说不出话来。李杏阁赶紧端过碗粥,用小勺喂。刘建国刚吃了一口,再喂第二口就艰难的摇头,原来刘建国脑后有镰刀般大的伤口,不但说不得话,还吃不了东西,只要一张嘴就疼得浑身打颤,这可咋办呢?李杏阁发愁了,她想着想着,忽然露出了喜色:“俺有办法了”。找来一根通透的苇子杆,让刘建国用管嘬着喝。

    伤员刘建国的大小便不能自理,李杏阁用自己的白铁簸箕,扎成一个圆盘,边上用棉花和布包起来,伤员大便时他就去接。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刘建国的伤慢慢好起来。

    反扫荡斗争在继续,伤员越来越多。村党支部帮着李杏阁挖了两个地洞,供我抗日干部和伤员养伤隐蔽。

    几天后,冀中6分区的魏正甫、李德山、李德相负伤后也相继送来住进李杏阁家的地洞。她家的伤员连续不断,今天来两个,明天来三个,据史料记载,李杏阁亲自掩护和护理伤员73个。这期间,7分区卫生所的军医张树凯、于春辉、卫生院刘秦花、杨秀娟等也常到这里,协助李杏阁给重伤员诊治,并带来了部分医疗器械和药品。这样,李杏阁家变成了我八路军的一所地下医院。

    伤员的增多,原来的地洞不够用了,李杏阁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在屋里、猪圈里、菜窖里又挖了几个地洞,伤员多,医护人员照顾不到,有的伤员把大便拉在褥子上,衣服上,李杏阁就擦洗干净,一会洗绷带,一会烧水做饭,端屎端尿,终日忙个不停。为减轻伤员长期卧床的痛苦,李杏阁让儿子到邻居家就宿,娘三合盖一个被,把被子腾出来给伤员盖。这样还不够,她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棉絮也拿来垫到伤员身子下边。

    李杏阁为了给伤员增加营养,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换来鸡蛋,给伤员做汤喝。后来粮食也不够了,她索性把自己仅有的两只老母鸡杀掉,煮熟给伤员吃。有时儿子跑过来也要吃,李杏阁就对儿子说:“好孩子,先让哥哥们吃,等伤好了去打鬼子,把鬼子打跑了,我天天给你鸡吃,行吗?”孩子乖乖的离去。

    遇到敌情缓和时,李杏阁就把伤背出来透透气。伤员们有的住上几个星期,有的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李杏阁总是日夜操劳,不嫌脏,不怕累。伤员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拉着李杏阁的手说:“你真比俺的亲娘还要亲呀!”李杏阁却说:“孩子,我累点不算啥,只要你们得救了,有了你们,咱老百姓才有指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安平县退休干部李建抓入选7月“中国好人榜”(组图)
·下一篇:无
·安平县退休干部李建抓入选7月“中国好人榜”(组图)
·护驾口的抗战老酒(组图)
·安平大豆口“随军烧酒”打造抗战品牌
·特稿:王林安平县有干娘
·特稿:五台山游记
·特稿:家国情怀——宋明政的毛体书法使命
·特稿:岁月美好(外二首)
·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异质性
·特稿:七律 三首(新韵)
·特稿:革命家庭后代春节期间组织家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照片背后的故事——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图)
安平县退休干部李建抓入选7月“中国好人榜”(组图)
护驾口的抗战老酒(组图)
安平大豆口“随军烧酒”打造抗战品牌
张珍:王林安平县有干娘
特稿:王林安平县有干娘
【兔年随笔 古玉】/甲子大叔(2023年除夕)
怀念老将军王兆相(组图)
中医是全球生物战争的唯一对手,中国是美国唯一打不
特稿:五台山游记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