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大豆口村,地处冀中腹地,滹沱河下游,过去因水患连年,盛产高梁,有上千年酿造高粮酒的历史,称冀中烧锅老酒。大豆口村除酿酒外,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物遗存。
据《安平县志》记载:后汉更始之乱,王郎赶刘秀时,刘秀曾在此避难脱险,遂得名救驾口。又传,清初时,侠肝义胆的起义将领窦尔敦,称雄于此,故名窦家口。清康熙年间称豆家口。酿的酒称“豆口醇”,醇香白酒和原浆酒。优秀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忠孝善厚、仗义直爽”的豆口人。在古代,该村是有名的“武术之村”“酿酒基地”村民们有“自幼习武、大碗饮酒”的传承,出现过数名武林高手。
岁月步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头一声炮响,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怒火熊熊燃烧,仗义豪爽、英勇不屈的豆口人,纷纷投入抗日战场。1938年5月,冀中军区成立后,军区机关曾一度,驻在豆口村,豆口人成为军区机关的坚强后盾和靠山,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9月15日,五架日军飞机,在豆口及周边村庄,轮番轰炸一天。强暴的敌人,吓不倒豆口人。
冀中军区组建警备旅。当年仅有四百多口人的豆口村,有37名武术高手报名参加了军区警备旅。据《安平县志》记载:豆口村在冀中军区警备旅当班、排长的赵同表、李中彦、刘占山、赵子玉四名勇士,在一次冀中领导机关突围的战斗中,为保护领导献身。
冀中军区政委在豆口村居住期间,发现该村的刘来生酿酒技术高,人又仗义。让找了几个酿酒同仁,一同参军,组建了冀中军酿酒班,跟随冀中八路军酿造高粱和小米老白干酒,为冀中部队的药食两用白酒,解决了部队伤员医疗中酒精缺乏问题。冀中烧锅酒为抗战做出不可抹灭的功绩
转眼到解放后,村名由豆家口改为大豆口。在部队酿酒多年的刘来生,转业到北京大兴区,利用自己酿酒技能,建起了酿酒厂,依然叫冀中烧锅酒。冀中的大豆口村建国后酿酒热情更加高涨,产品不断增多,产品逐年增高。大豆口村1988年成立了衡水兴安酒业有限公司,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打造出高质量品牌“豆口醇”销售区域由冀中到了全国,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怀念先烈,不忘国耻,衡水兴安酒业有限公司,又创新品牌“抗战烧锅”。坚信抗战品牌投放市场后,一定受欢迎。
安平县大豆口村,因当地及周边高粱、小麦等酿酒原料丰富,是安平县白酒的古来产地。改革开放前因粮食统购统销,没有过多的粮食酿酒,一直不成规模。
大豆口村产的酒,名声不大,民间口碑好。安平因为产优质高粱,酿酒历史悠久。解放后,随着粮食的统购统销,原料困难,制酒行业烧烧停停。直到改革开放,粮食市场开放,并出现卖粮难,农村先后出现了制酒烧锅,采用传统固体发酵工艺,生产的白酒很受欢迎,很快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大豆口产的酒登上了大雅之堂,上了高级餐桌,并受到好评,为安平争得了光荣。
大豆口村,是安平县白酒的古来产地。改革开放以后,充分利用当地粮食资源,大量生产散装白酒。大豆口散装白酒和原浆酒,成为周边地区广大老百姓自己的酒,成为在外安平人的家乡酒,花钱不多,可口好喝,深受本地人的喜爱。酒厂又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打造了高标准、高质量的“豆口醇”,扩大了销售领域,使我们的酒打开了地界,进入城市,上了大型超市,登上了大雅之堂。安平随着“豆口醇”的酒香让更多的朋友所了解,大豆口的酒为安平增光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