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煮遍人世沧桑。大浪淘沙,淘尽千古英雄。历史的天空从来都是风云变幻,刀光剑影。有太多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或许鲜为人知,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值得后人讴歌的千古绝唱。
仲夏时节,随同方城县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采风团,怀揣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踏访独树镇七里岗,参观、瞻仰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缅怀、凭吊先烈,寻访当年红军鏖战的印记。
当年鏖战今犹记,耳畔似闻厮杀声。方城县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的一番详细讲解,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1934年11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近3000人在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鄂豫皖苏区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于26日午后一时抵达独树镇七里岗,突遭埋伏于此的国民党第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的猛烈攻击。是日,雨雪交加,能见度低,红军先头团发现敌人较迟,加之战士们衣服单薄,手指冻僵,一时拉不开枪栓,以致陷入被动境地。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手持大刀,率队冲入敌阵,与敌展开白刃肉博,殊死拼杀,战斗空前惨烈。酣战之际,副军长徐海东率后卫部队疾速赶到,立即投入战斗,经一番恶战,打退敌人进攻,扭转了危局。入夜,红二十五军借着风雪夜暗,乘敌空隙突出重围,挺进伏牛山。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刘华清为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题词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为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题词
历史永久定格,英烈长眠青山。1997年11月26日,在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63周年纪念日之际,方城县委、政府在当年血战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纪念碑,碑体采取“虚”与“实”相结合的空间构图法,以一把变形的刺刀为表现形式,寓“血战”之意。碑身高25.34米,象征红二十五军的番号和一九三四年的时代背景;碑面为花岗岩贴面,碑阳镌刻着刘华清同志的题词: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碑阴镌刻着程子华同志的题词:烈士精神不死。艳阳映照下,那苍劲、挺拔的镏金题字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犹如烈士不朽的忠骨,不散的魂魄。
寒往暑来今又是,换了人间。七里岗上芳草萋萋,松柏苍翠,杨树繁茂,一派生机盎然。再也听不到当年那隆隆的炮声,看不到那弥漫的硝烟、密集的弹痕,嗅不到那迎面扑鼻的血腥,当年战场的旧址历经岁月的风蚀雨涤已变得古朴斑驳,但概貌印痕还依稀可辨,红军当年固守的小山脊、截断沟以及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岗丘高地依然尚存。
多少英雄尽瘁去,山河依旧露深情。七里岗畔,有一个不大的村庄,叫杨武岗村。当年这个仅有百十来号人的荒凉山村是鏖战的主战场之一,如今已发展成为近两千人的美丽乡村。在通往村子的崎岖山路上,我们有幸巧遇了熟知战况的村民关大爷。关大爷说,独树血战,红二十五军重伤二百余名,牺牲近百人,不少是嘴上没毛的“娃娃兵”……说着说着,关大爷已是泣不成声,泪雨滂沱。触景生情,采风团的歌手脱口而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是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嘹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七里岗上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