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22年7月1日的《求是》杂志发表他的署名文章《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对于传承红色文脉做出了进一步阐释。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5大战略指引,首要的就是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守好“红色根脉”。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以贯之地引导青少年学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厚,为一体化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创造了条件。本文分析了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浙江理工大学创新性实施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工作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层递性不够。统筹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活动目标的一体化设计是这一工程的重要基础。目前,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的目标缺乏系统性、层递性,存在比较突出的内容交叉和结构性重复,没有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削弱了育人成效。有些在低学段反复强调过的概念理论在高学段没有相应的强调,出现了内容“断层”,有些低学段讲解过的红色精神到高学段表述基本一致,传承目标的递进性体现得不够明显。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性、体验性不强。目前来看,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同,但各学段之间的教育活动缺乏足够的交流互动,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段的深浅展开专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缺乏具体精准的目标定位,多停留于简单的宣传引导,没有创设足够丰富和深刻的教育场景,没有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和学习中感悟红色精神的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参与热情,一定程度上使得传承红色文化成为一种“崇高”的行动口号。
(三)红色文化传承的嵌入性、特色性不足。红色文化传承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方式尚未系统地确立为大中小学必修课程,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别学校的被重视程度不一。多数学校的传承教育活动相对简单地停留在统一的思想理论宣教层面,区域特色化内容挖掘有限,少有基地化、项目化的传承机制。学校红色教育资源总体上不够丰富多元,缺少特色内涵梳理,仅作为蜻蜓点水式的推介和倡导,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够深刻,无法较好地持续联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红色文化传承的协同性、联动性不佳。由于缺乏一体化教育机制,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缺乏系统衔接,虽然各学段根据各自特点设置了部分个性化教学内容,但各学段上下衔接的统一性不够,容易形成一定“教学壁垒”,出现教育传承的断层或割裂,其中高校的教学与研究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也尚未有效发挥和体现。此外,红色文化传承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政府有关部门和红色资源机构联动意识不强,各自为阵,红色文化场馆依然维持陈列展览为主的传统传播方式,结合时代发展讲好红色故事的形式还不够生动,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途径比较欠缺,成效还不够显著。
二、浙江理工大学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的经验
浙江理工大学拥有125年办学历史,源起时任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历经沧桑,文脉不断,肩负着推动中国纺织丝绸产业崛起的使命;延安大学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历经烽火,星火绵延,富含深厚的红色革命基因。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相关指示精神,增强守好“红色根脉”的高度自觉,浙江理工大学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机制,取得积极育人成效。自2021年6月以来,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与延安大学党委学工部联合发起建立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先后在浙江各地建立联盟基地,覆盖全省各地市近30所大中小学,通过“联建联学联育联办联创”,系统整合资源,发掘地方红色精神,推进红色文化深度传承,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共同奏响新时代青少年同心向党的华丽乐章。2021年11月,浙江理工大学、延安大学与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建立合作关系,与辖区中小学共建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标志着传承活动由浙江辐射全国,走进祖国西部地区。2022年6月,联盟再添新成员,由浙江理工大学、延安大学、新疆理工学院、阿克苏市第十五中学共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仪式在云端举行,开启联盟传承活动的“一带一路”征程。相关活动受到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关注。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红”启智,推动思政课程一体化。依托浙江理工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委员渠长根等专家的带领下建立思政课协同开发和授课机制,激发各学段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时代特征、思考中国问题,增强使命担当、顺应发展大势,促进思政理论课程由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由并列思维转向进阶思维,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逐级衔接和系统发力。
(二)以“红”导行,推动社会实践一体化。结合联盟共建红色文化实践平台,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大手拉小手”红色研学活动,寻访红色传人、调研红色遗址、重走红色足迹、挖掘红色故事、追溯红色记忆,实践活动联动各学段多维课堂,将志愿服务、学科竞赛、文艺演绎等形式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红色文化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体悟红色文化的力量。
(三)以“红”铸魂,推动人才培养一体化。强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结对培养,结合高校学科专业特色,突显中小学办学特色,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思政工作交流合作机制,探索由高校思政专家、辅导员及大学生党员等担任中小学思政课辅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参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体化铸魂育人机制。
(四)以“红”培根,推动校园文化一体化。挖掘不同学段学校校园文化中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深度的大中小学组团研究学习,通过影视赏析、歌曲传唱、经典诵读、手绘漫画、手工红船制作、党史知识竞猜、红色基地云游等形式深化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髓,打造红色育人精品,构建全方位浸润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机制。
(五)以“红”聚力,推动育人格局一体化。注重校内外联动,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汇聚地方红色文化展馆和社会各界红色育人资源,分层分类提升不同学段学校的红色育人实践,用红色精神推动校内外育人力量有机融合,促进各学段育人目标紧密衔接,在立德树人中协同发力,构建起目标高度统一、措施互补互济的“三全育人”格局。
(六)以“红”促融,推动网络宣传一体化。整合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平台,全面宣传红色文化脉络,构建融媒体宣传工作机制,积极在学习强国、中央、省、市、区及学校等官方主流媒体平台推介红色文化传承与交流活动情况,形成红色文化宣传新合力,引领更多的学校和地方政府部门积极参与红色文化育人工作。
三、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
探索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工作机制,以全局和系统思维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红色精神坚定信念、指引方向,启迪智慧、鼓舞斗志,砥砺品格、凝聚力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传承、思政理论课建设相关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举措,为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政治保障。相关实践有以下启示: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充分发挥了牵头高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和红色教育资源优势,以“重要窗口”的使命和担当开拓创新,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实践研究中心,深入系统地梳理各地各校红色文化特色,研究制定联盟建设的路线图。为此,要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成立“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指导中心”,引导更多的高校以引擎之势加强联合、参与建设。同时,通过完善校地共建、片区指导、联合申报、达标评价等机制,不断加强对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培训普及。
(二)加强分段递进实施。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贯通培育为抓手,分段设置传承重点,分级嵌入教育内容,因地制宜地传承红色文化根脉,有利于思想教育实现稳步的螺旋式上升,为全周期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为此,要做好红色基因传承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加强师资培训交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工作案例研讨,落细落实各学段传承重点。同时,编制适用于各学段学校的红色文化传承实施方案,有的放矢地明晰一体化传承的工作标准和运行体系。
(三)加强基地项目开发。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实施项目化运行机制,构建一体化传承的校地协同机制,注重以校地合作为平台,一方面积极发挥高校师生的教学、研究、服务等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整合地方资源,激发中小学参与热情,全方位、项目化、高质量地推进联盟基地建设。为此,要完善高校与地方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共建合作机制,整合各地实践教育基地和红色革命资源。同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目标地开发情景教育、社会实践、研学实践、军事训练等活动,优化一体化传承的平台体系和资源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