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根据深入部队了解到的情况,为进一步改善官兵生活条件,他牵头组织制定了西藏干部轮流休假制度、薪资补助方案和改善部队营房条件的三年规划。同时,给百余个哨所配发了收音机。为了使高原官兵吃上新鲜瓜果蔬菜,他统筹军区的后勤部门和生产部门,组织人员研究高原种植果树培育蔬菜,并总结了种植经验。父亲一有空,就去试种园地参加劳动,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在父亲和战友们的努力下,边防官兵吃上了新鲜的瓜果蔬菜。对此,许多官兵兴奋地说:“曾司令员来了,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都实现了。”
父亲除了注重部队建设之外,西藏军区部队还发扬战斗精神,多次组织官兵进行抢险救灾,父亲前往边境地区,指挥过大小十余次平叛和边境战斗,多次围剿和击退回窜叛匪及越界的外军,维护当地的稳定,捍卫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同时,父亲能用简单藏语与藏族群众沟通,深化军民共建,营造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氛围,加强民族团结,他还组织西藏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大昭寺等处的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确保了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路线畅通无阻。
深入部队抓军事训练
平时谋打赢,战时才能打胜仗,父亲在日常训练中,抓试点促练兵,广泛推行郭兴福教学法,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1964年,父亲来到林芝,组织营以上干部集训,首次在西藏部队推行郭兴福教学法。 父亲在林芝待了一个星期,亲自授课,给干部们传授郭兴福教学法的知识要点。同时,父亲统筹从每个师级单位调一个连,从军分区抽调50多个人,前往林芝举行全军区的比武大赛。
举行军区各单位比武,父亲的组织策划在整个军区开了先河。当时,远在北京治病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听说父亲组织比武,便特地回到林芝观摩比武。当时比武的项目既有战术项目,也有军事体育项目,既有单兵科目,也有多人协同比武科目,官兵们热情高涨,多项成绩创破记录。张国华同志很满意,对父亲说:“照这样抓上3年,我看战斗力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
1967年底,父亲接到调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命令,
然而没过多久毛主席说:“张国华(调)走了,曾雍雅不回去,外国反动派打来怎么办?让他回去,我们支持他!”后来,父亲继续留下来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革委会主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部队管理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一肩挑。
对于我们家庭而言,“父亲”这个角色是长期缺席的,他在战争年代走南闯北为新中国的建立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他守望边关,他的一生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祖国站岗,为人民放哨,他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一家不圆只为万家团圆。
父亲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是模糊的,母亲边忙工作边忙一家老小只身一人挑起家庭重担。父亲只有身教,很少有言教。其中“无愧于党,无愧于国,才是无愧于家”,这便是父亲立身为旗、行为示范传承下来的家风。
母亲张淑英是抗战老兵,对我们的教育很严格。在我孩提时期,母亲带着我们五个孩子住在一处四合院,屋檐上的瓦片经过日晒雨淋总会脱落,那时便要找工人来更换瓦片,母亲教育我们待人要和善,既然工人来帮我们,我们就要尊重他。于是母亲让我们几个孩子在工人旁边搭把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烈日当空时,工人有草帽遮挡阳光,我们兄弟姐妹几人却一直站在烈日之下为保障工人安全扶着梯子,端着茶水,直到工人干完手头上的工作后,我们才离开。
“父亲去西藏时,我刚六岁,考上了军医大学后没多久,他才调回沈阳军区。这些年,我一直没见过父亲,甚至看到同学有父亲接送,有父亲陪伴我都会心生羡慕,父亲卫国戍边奉献了青春,牺牲陪伴家人的家庭幸福,我作为他的孩子,缺少父爱的童年是我人生中的缺憾,但这样的缺憾也是值得的,毕竟忠孝两难全,父亲舍小家为大家,这也是作为军人的担当。
在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我给父亲写了封信,向父亲“汇报”喜讯,鸿雁传书,纵使山高路远,一封家书跨越大半个中国也能心连两地。后来,我收到父亲的回信,他鼓励我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虽然书信只有寥寥数语,见信如面,潸然泪下,我读懂了父亲的不易,也读到了父亲朴素的爱.......
父亲的一生没给我们留下一分钱财、一寸土地、一平米房产,他的精神是我最大的财富,父亲对子女很关心,也很上心,但对我们的管教十分严厉,有时候显得不近人情,我们五个兄弟姐妹参加工作都是远离都市,我在辽宁铁岭老边台村的大山沟里、哥哥在辽宁省易县的深山之中、姐姐在葫芦岛。
现如今,我担任《人民法治》杂志社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工作室”教员、“长征源”宣讲团成员等工作。在江西省于都县父亲的故居,我精心策划并布展,以“曾雍雅将军故居”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在2021年7月10日为全国100所特殊教育学校及盲校为视障青年、教师、志愿者8000余人以网上直播课形式,讲述前辈奋斗故事。这些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讲好红色故事,着力宣扬父辈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希望以此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