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他从生产队长到省农科院院长
2022-06-28 14:19:47
来源:搜狐网
作者:尤子健、秀灵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原标题《创立中国农业推广学科学家的40年——从生产队长农技推广到省农科院院长的故事》王慧军,1957年生,河北张家口人,教授,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高端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优秀省管专家。1975年1月下乡插队,曾任生产队长,1978年10月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曾任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科研处秘书、副处长、处长、主管科技工作副校长, 2003年4月——2017年7月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现任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副主任兼农业农村组组长。

    说起王慧军,他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部传奇。他凭着对中国农业推广工作研究的热爱和兴趣,将没被人看得起眼的农业推广提升为一门学科,并演绎了一个从插队知青生产队长到省农林科学院长、博士生导师的传奇故事。

    从知青生产队长到1978年步入大学校门

    1975年1月,王慧军中学毕业下乡插队。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的口号中,年仅17岁的他,来到了河北省怀来县西八里公社小营大队。从学校到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苦,开始让他有些难以承受。但所好的是,中学他上的是在一所公社办高中,参加过各种农业劳动,对农业农村有所了解,没多久就适应了下来。再加上他为人亲和、质朴的性格,以及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很快获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村里的人对他赞赏有加。一年后,他被选为生产队长。

    担任队长以后,他就琢磨起了如何科学种田,听说附近的辛庄子大队搞小麦玉米套种,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还可以吃到白面细粮,他就跑去学习,并利用各种关系找到了县农业局的大学毕业生技术员给予帮助。当时,所找到的这个技术员非常高兴,因那是一个知识分子被称之为“臭老九”的年代,有人求感觉异常荣耀,他做了极其认真的准备。社员们也很高兴,培训时来人很多。这个技术员花了两个多小时,从作物的个体群体发育、光温互补、边行优势利用,一直讲到高低杆作物、粗细粮搭配改进种植结构和饮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他讲的津津有味,满头大汗。讲完后,王慧军问社员们听的怎么样?多数人说,没听明白,甚至有的人说,他把我明白的事讲糊涂了,具体该怎么做我不知道。没办法,王慧军只能将自己的理解再给社员们讲一遍,社员们说,你说的行,把他讲糊涂的事又说明白了。那一年他们队的粮食产量不仅提高很多,而且社员们吃上了自己生产的白面。此事,深深地教育了王慧军,从那时起,他就感觉科研和推广是两回事,光有知识,不懂传播,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1977年,高考大门重启。得知恢复高考的那天,王慧军正带领社员在地里干活,听到喇叭里的广播,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得知这是真的时,高考再次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那一刻,他脑海里只闪现一个念头:这是一次能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决不能错过。

    刚刚恢复高考,要复习并非易事,没有任何复习资料,中学期间运动不断,也没有好好学习,只能摸索着准备。知青们谁找到一本书,大家只能相互借用、传看。白天劳动,晚上挑灯复习,谁都不想失去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备考时间很短,考生们拼命复习,向着命运伸出的手狂奔……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上考场的日子。那天,中国迎来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考试”。考生中不乏父子、兄弟、师生,一场被人们期待已久的考试,凝聚了中国人在特殊时代的集体记忆与情感。人们把高考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坚信恢复高考是命运的拐点。1978年,王慧军家哥哥、妹妹和他三人同时考上大学。那个年代,一家一年考出三个大学生,轰动了全县。

    追忆高考,王慧军的大学同学张迎潮说,恢复高考后,大学生被推举到“天之骄子”的位置,社会建设迎来了高素质人才。那是众多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一代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1978年,王慧军考入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肯定了他的努力。一个插队知青、生产队长,终于凭借自己的韧劲,踏进了大学的校门,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新转折点。在大学里他担任过班长、系学生会主席,学生工作占用了他许多时间,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留校,成为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的教师。

    从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到创立中国农业推广学

    王慧军毕业留校任教后,沉醉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教师岗位里。同时,他一直也在思考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河北农业大学组织了将科学技术送进贫困山区的太行山开发项目。该项目开科技扶贫之先河,一批专家、教授进入了连吃饭、喝水都难以解决的太行山山区,用科技帮助农民脱贫。“引科技之水,经教育之渠,灌农民之田”,他们用了三年时间使太行山区的农民年收入由70元提高到了300多元。当时,新华社记者江山同志写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他们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对这篇报道作了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肯定,认为,他们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解决贫困问题的输血型道路,国务院发贺电,称之为“太行山道路”,从此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享誉全国。

    在总结河北农业大学走出“太行山道路”的过程中,王慧军体会到,科学技术需要研究,更需要转化,只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期间,他深入田间地头,农民炕头总结教师们的技术传播经验,探讨他们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技巧。到上世纪90年代初,刚过30岁的他就与老教授合作写出了《农业推广技能》、《农业推广的原理与技能》、《农业概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概论》、《从立题研究到成果转化》等多部学术专著。

    在多年研究农业推广规律与实践的基础上,他与国内一些学者共创了中国的农业推广学学科,成为我国农业推广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率先在河北农业大学开出了农业推广学课程,确立了“专家、杂家、实践家”的推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推广“理论、方法、技能”的课程体系。课程从专科、本科一直开到研究生,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1997年他主持的“地方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获河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他主持的“太行山开发管理”项目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同年,他被原国家科委评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2000年他主持的“高寒半干旱低投入区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推广”项目获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并被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委员会主任,担任了国家面向21世纪教改课程、国家“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农业推广学》的主编。其后,他又主编了全国农业专业硕士教材《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

    2001年3月,王慧军调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2003年4月,接任院长。2003年,他以《中国农业推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他主持的“燕山山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示范”项目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 2011年他主持的“华北灌溉农田减蒸降耗增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他参与的“谷子抗除草剂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他主持的“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他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他带领的研发团队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称号。

    在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期间,他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赴世界五大洲十几个国家考察学习农业科研管理、推广工作,并将中国的农业推广经验和做法向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推广。2009年他被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农牧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150年来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的中国第一人。

    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长到扶贫队长

    2015年,作为河北农林科学院院长的王慧军带队到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张家口市精准扶贫,帮扶崇礼县狮子沟乡6号村。他一进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这是一个2022年就要举办冬奥会的地方,然而,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败落的村庄,污泥垃圾遍地的街道,破烂既不挡风又不遮雨民房,遍地荒草的农田,毫无生气的村民。“走进了一个快80岁老人家里,根本下不去脚,院子里,满是羊粪、牛粪,进了屋,炕上有鸡,地上有猪,生活近乎原始性。” 6号村离美丽的草原天路只有不到5公里的距离,有近万亩的农田、山场、草地、花海。此地海拔高、地域广,生态环境非常好,特别适合莜麦、胡麻、土豆等冷凉作物的绿色生长。波状的地理地貌特征,特别适宜打造大地景观。说干就干,他换上胶鞋、扛起锄头,和农民一样来到田间地头,找回了年轻时当“生产队长”的感觉。

    他先进行了顶层设计规划,把所有的经济作物都规模化种植,在满足农民经济效益的同时,打造现代大地生态景观,吸引城市人们的眼球。这种脱贫的路子,他管它叫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经营的路子。他说:“扶贫不单单是经济行为,要留得住绿水青山,把它的生态价值挖掘出来,这要比我们单独的生产扶贫好得多。” 他说:“让城市人来到这里洗心洗肺,体会乡愁记忆,满足精神需求,可以做到‘四个一百’,城里人来了,(一个人)吃一百、住一百、玩一百,走的时候再拿一百,一个周末就能挣四百块钱,要是来一百人呢?”

    一年多的精准扶贫,6号村绿色的莜麦田、黄色的油菜花、白色的蚕豆花、紫色的马铃薯花条状成带,山地地貌波浪起伏,加上一排排白墙红顶的新民居,呈现出了一派大地农业景观,不但是风光无限,而且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翻了番。该村建成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张家口农科院、崇礼县人民政府的现代景观农业示范区。高兴的百姓,授予他“荣誉村民”称号,他拿到了个人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张荣誉证书。 谈到拿到荣誉村民证书的感觉时,王慧军说:“我很激动。因为我获得的国家级、省级荣誉证书很多,但是一个村的村民发自肺腑地让我当他的荣誉村民,真是让我很高兴的一件事”。其后,他又帮助村里吸引来了一家投资公司,将要使6号村走上企业化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解决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经济空白化的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的目标。目前,6号村正向着春观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的国际化小乡村迈进,将以崭新的风貌迎接2022年冬奥会的召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父亲的《往事回忆》(之二)
·下一篇:无
·父亲的《往事回忆》(之二)
·特稿:红军故乡芦山儿女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组图)
·特稿:献礼二十大,通道会议转兵地学习红军走,体验新长征一一湖南通道“重走长征路”
·特稿:中华文化强国:大唐盛世
·特稿: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高端论坛圆
·特稿: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展“庆七一、感党恩、跟党走、喜迎二十大”主题活
·特稿:梅县区松源镇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动工修缮(图)
·特稿:四川华蓥市“三老组织”赴张澜故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图)
·特稿:楹联颂一百零一周年建党
·特稿:淮阴区2022年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举行(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改革开放40年 他从生产队长到省农科院院长
改革开放40年 他从生产队长到省农科院院长
父亲的《往事回忆》(之二)
竹枝强:红军故乡芦山儿女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组
特稿:红军故乡芦山儿女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组图
我校聘请孙俊嘉、李其福为家庭教育工作顾问(组图)
胡江春、吴才旭、吴河鲆、亚高原:献礼二十大,通道
特稿:献礼二十大,通道会议转兵地学习红军走,体验
特稿:中华文化强国:大唐盛世
周顺杰:薛喜梅:广阔天地不了情(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