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詹祟仁(右一),县老区办、莒溪镇等领导在志权公祠调研红军游击队活动遗址保护情况。罗培坤摄
绿色竹海环抱的太平僚古村。邹善水摄
“志权公祠”——红军游击队活动遗址。邹善水摄
“红军树”红豆杉——志权公祠旁红军游击队活动志时期的“消息树”。邹善水摄
太平僚村的村民别墅。邹善水摄
太平僚村村民的主产业——毛竹林间。邹善水摄
仲夏一场暴雨过后进山倍感空气清新。满目碧翠簇拥着墨绿青黛的梅花山,漫溪绿水汇聚入弯曲涟漪的九龙江源。
6月15日,沿着弯急坡陡的林间山道,我们驱车来到镶在闽西大山里有“红色明珠”“绿色翡翠”美称的革命基点村----福建省连城县莒溪镇太平僚村。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培坤介绍,太平僚村地处福建省的连城、上杭、新罗三县区结合部,地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距县城70余公里,平均海拔800多米,是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生态村。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众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珍贵的动、植物,有江南著名的“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华南虎的故乡”等美誉。4个村民小组95户422人二,村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1亩,人均耕地1.1亩。山地面积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94.5,其中生态公益林2.3万亩,竹林1.2万亩(人均29亩)是福建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太平僚村的今昔变化,离不开党组织与各级政府、老区办、老促会等各部门的关心支持。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游击队在此坚持了长达十多年的游击战争,是闽西重要的游击根据地。闽西是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闽西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革命前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创造了闽西南游击根据地。三年游击战是闽西开展革命战争以来艰苦、复杂的阶段,也是闽西党组织人民经受严峻考验并且获得重大胜利的阶段,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创造了伟大奇迹,被誉为“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红土地。太平僚村是闽西三年游击战期间的一颗“红色明珠”。
因方圆几百里为原始森林地带,交通闭塞,太平僚村村民积极配合红军游击队坚持革命斗争、保存革命实力、开辟游击战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期间留守闽西红军游击队的主要活动据点。1932年3月,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0月,根据中共闽西特委“集中力量对付敌人,扩大苏区革命根据地”指示,太平僚村群众在罗万春带领的游击队支持下,纷纷起来革命,正式成立党组织和太平僚乡苏维埃政府,以此组建了一支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闹减租。震慑了周边的地主、土豪仓惶外逃。同年12月,国民党团匪又带一帮喽啰窜入太平僚,妄图剿灭刚组建的游击队。因刚萌芽的苏维埃政府党组织和与游击队实力单薄,游击队暂避于上杭古田、蛟洋一带,村民也暂时离开家乡。
1935年2月,太平僚乡苏维埃政府人员和游击队队员返回故乡,编入屏山区游击队了。6月,国民党十九路军攻占连城,直入莒溪内山“围剿”地方游击队。太平僚村凡与红军、游击队搭上边的家属、亲戚都遭到国民党军不同程度的摧残,15位村民献出了生命。太平僚村革命群众没有被吓倒,而是前仆后继,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继续想方设法为游击队送米、送菜、送情报、救治伤员,照顾伤员;游击战争期间,腾出房间给红军游击队员住宿,煮好饭菜让红军游击队员吃饱,军民鱼水相依,红军游击队员视村民为父母,群众以红军游击队员为亲人。在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团结一心,依托军民坚强堡垒和当地山高林密的优势,坚持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直至解放。在游击战争年代坚持了艰苦的对敌斗争,太平僚村是闽西重要的游击根据地。
座落在一个隐蔽山坑里的罗氏志权公祠,是当年红九军在太平僚村召开游击战争各种会议的遗址。在各级政府民政老区部门支持下几经修缮,至今保留完整。太平僚村将该会议遗址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与乡村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后代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在做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同时,太平僚村尽量保护村庄里当年红军游击队生活战斗的原貌,投入大量资金,对老祠堂、老寺庙进行维修,做好村庄道路两旁1.8公里长的绿化带建设,种植梅花和杜鹃花等美化环境,对村庄统一规划种茶叶50多亩,形成乡村田园风光景观。“2010年,太平僚乡村建设了生态旅游接待站。2017年共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收入达62.2万元,成为莒溪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最好的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罗培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