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2年5月2日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向航天战线全体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并向他们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读了来信,我想起了9年前在你们那里同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的情景。9年来,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11时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利用任务间隙,航天员还进行了几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北斗泽沐八方,嫦娥飞天揽月,天问造访火星,天和筑梦天河……这些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来,真是令人万般欣慰!的确,过去五年,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创造出新的成就,实现了新的跨越。
2021年6月17日,我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驾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在轨驻留3个月,于9月17日顺利返回。为褒奖他们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著功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聂海胜同志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给刘伯明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汤洪波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三名航天员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级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从躬箭射月到“一箭九星”实现中国“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梦想
在中国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神话,而且距今几千年前就曾涌现出利用躬箭射月的无数英雄。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远游》中高歌畅想遨游天宇。他的愿望虽然屡次失败,却指明了中国人想进入太空的梦想。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船员加加林驾飞船绕地球一周,首次实现了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开创了一个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大棒威慑,国内经济、工业科技百废待兴、海军空军建设刚刚起步,而毛泽东同志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之后不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作出和实施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党中央英明决策领导下,在毛主席号召下,从1965年开始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中国科学院和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攻关,运载火箭研究院大力配合,一支支由众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便组建起来,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群策群力、集体攻关,几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新国之重器新的篇章。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一次氢弹试验失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查明原因、汲取教训,穿着防护服在爆炸核心区内冒着遭核辐射侵袭身体的危险查看究竟,活生生再现他老人家不怕辐射牺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自己钻研的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伟绩。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天,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的开始,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运载火箭把试验型返回式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世界上第3个能掌握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的“长征三号”将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进入了36000公里高的地球静止轨道。截止1988年底,“长征二号丙”火箭已先后成功发射了8颗返回式卫星,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发射成功。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1990年7月16日,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总载荷7.4吨的模拟卫星和巴基斯坦卫星。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实现了2020年中国载人航天、北斗、嫦娥、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工程建设的完美开局,再次书写了中国航天为中华民族提振精气神的新篇章,为隆重纪念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2020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这一事件震惊整个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东方巨龙的崛起,吹响了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号角。
2020年12月22日中午,随着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托举5颗卫星顺利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春节前夕,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在轨运行的52颗北斗卫星全部进行“体检”,确保北斗系统在春节期间平稳运行、精准服务。据了解,春节期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继续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管理模式,守护好所有“中国星”。
2021年2月24日10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1次飞行。
2021年3月12日1时51分,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A(简称“长七A”,又名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将新技术验证系列卫星九号(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七A火箭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2021年发射的大幕,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员。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362次发射。
2021年4月27日11时2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将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佛山一号等3颗主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安国通一号、天启星座09星、起源太空NEO-1卫星、泰景二号01星、金紫荆一号卫星、灵鹊一号D02卫星等6颗卫星。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6次飞行。中国这次“一箭九星”,牛年真牛,足以证明中国正以航天速度向太空强国迈进。
2021年4月30日15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迎来三星组网时代……
嫦娥奔月是中国实现探索太空的梦想
1992年,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嫦娥奔月”的想法, “863计划”专家组起草一份正式的探月科研报告,于2003年底上报国务院。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同志在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
1997年8月2日,中国“长征三号乙”成功将美国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97年9月2日,中国“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成功。1997年10月17日,中国“长征三号乙”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1997年12月8日,中国“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铱星成功。1998年3月26日,中国长征火箭将两颗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1998年5月30日,中国“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中卫-1号”卫星。1998年7月18日,中国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1999年,中国自行研制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 号的试验飞行发射回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此后,中国又先后成功发射“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载载人飞船,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为中国实现“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的发展前景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月球背面登陆是中国实现探索宇宙的梦想
嫦娥奔月,重返月球,深空探测,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领域竞争活动的焦点。
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2004年3月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嫦娥工程,共分“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进行。截至2019年,中国共发射了四颗卫星,分别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推动实施好探月工程四期,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2021年2月22日上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别是嫦娥五号任务取得的成就。习近平强调,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天宫二号是中国实现把实验室搬到空间的梦想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内部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容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设计寿命为2年。它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2016年3月21日停止运行。2011至2013年,它相继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
天宫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成功发射升空,旨在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是发射入轨的第一个空间站舱段。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2021年5月29日,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后,于5月30日5时01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8小时。天舟二号携带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空间站平台设备、应用载荷和推进剂等,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转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补加和空间应用项目设备测试等工作。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经过3个月太空遨游,神舟十二号完成了在轨组装建造、维护维修、舱外作业、空间应用、科学试验以及空间站监控和管理等一系列任务,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阶段首飞完美收官。2021年9月20日15时10分,搭载着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597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取得20战20捷。这是中国向空间站核心舱送出的第二件太空“包裹”。目前,天舟二号仍在太空飞行。兄弟俩要一直相伴共飞,直到他们的收件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当面“签收”后才会分离。
中国北斗是中国实现完整全球导航服务能力的梦想
截至目前,中国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中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2020年3月9日发射的是第29颗组网卫星、第二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2020年5月份,中国发射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