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空前胜利,使敌人大为震恐。但敌人是不会甘心失败的。蒋介石在出卖了上海爱国军民“一˙二八”抗战之后,便调动主力,于1932年6月间向鄂豫皖苏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
一、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
蒋介石坐镇武汉亲自指挥,并组成左、中、右三路军,除左路专对湘鄂西区外,中、右两路二十四个师零五个旅,对鄂豫皖区布成包围形势,陈继承、卫立煌、徐庭瑶三个纵队为其主力:在战术上采取稳扎稳打,并进长追,逐步压缩,企图“聚歼”我军于长江北岸。
1932年5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委员长蒋介石亲自担任豫鄂皖“剿匪”总司令,李济深为副总司令。6月12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确定第四次“围剿”的战略部署: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设在武汉,下设左、中、右三路军。除何成浚指挥的左路军专对湘鄂西苏区外,中、右两路军全力“围剿”鄂豫皖苏区。中路军司令部先设信阳,后移广水,由蒋介石兼任司令,刘峙为副司令,共指挥6个纵队、1个总预备队。第一纵队指挥官张钫,辖四十五、七十五、七十六师,位于潢川、固始、光山地区;第二纵队指挥官陈继承,辖二、三、五十八、八十师,位于信阳以西至罗山地区;第三纵队指挥官为马鸿逵,辖三十五师及骑兵第三旅,位于京汉线及广水地区;第四纵队指挥官为张印湘,辖三十、三十一师及1个特务旅,位于麻城、宋埠、黄陂地区;第五纵队指挥官为上官云相,辖四十七、五十四师,位于薪春、广济地区;第六纵队指挥官为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辖十、八十三师,位于京汉线孝感地区;总预备队指挥官为钱大钧,辖八十八、八十九师,集结于汉口。
右路军司令部设于六安,李济深兼司令官,共指挥3个纵队、1个总预备队。第一纵队指挥官为徐庭瑶,辖第四师和独立第四十旅,驻正阳关一带;第二纵队指挥官王均,辖七、十二师,位于六安、霍山地区,并指挥位于舒城地区的第一师和独立第三十旅;第三纵队指挥官为梁冠英,指挥第三十二师,位于霍山南部至潜山地区;总预备队指挥官阮肇昌,辖五十五、五十七师,集结于合肥。上述国民党总兵力为 24个师又6个旅,约30万人。另有4个航空队集结于京汉路东侧听调,随时参加“围剿”。
二、张国焘“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方针
敌人这次“围剿”,情况虽然比过去严重,但粉粹“围剿”的条件是存在的:我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后,士气高涨,部队壮大,械弹充实,武装力量雄厚;根据地迅猛扩展,使我们在了更广阔的回旋余地,特别是有广大群众作依靠;红军战略战术的提高,特别是积累了成团、成师的歼敌经验;而敌人屡遭挫败,心有余悸。因此,主观指导上如果正确,粉粹敌人“围剿”是可能的。
但是,张国焘这时却为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冲昏头脑,对形势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早在二月间就提出“偏师”说,认为,今后进攻根据地的主力将由帝国主义直接担任,国民党军只能作一支“编师”;要红军准备“夺取武汉”和“直接与帝国主义作战”。苏家埠大捷后,更认为“已基本消灭尽‘围剿’”,转变到与敌人“全局决胜负”的时候。
张国焘盲目轻敌,对形势荒谬的估计,“忽视四次‘包剿’……对于四次‘包剿’,漫不准备”,导致了完全错误的军事行动。他命令红军“坚决进攻”,“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刚刚经过数月反第三次“围剿”苦战的红军未得到适当休整,又投入了新的进攻战斗。从6月下旬到8月底,在鄂豫皖苏区与30万之敌数十次血战,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红军消耗也十分严重,很多部队子弹消耗殆尽,全靠大刀、石块与敌血战。9月上旬,中央分局所在地新集被敌占领,张国焘、沈泽民等只得率分局机关和红四军主力向东转移,撤退到汤家汇、南溪、麻埠、金家寨一带与红二十五军会合。但敌人并列推进,紧追不放。红二十五军和地方武装誓死抵抗,仍遏制不住敌人的进攻。张国焘只得率分局机关在红二十五军和红四军的掩护下,向燕子河转移。9月20日,皖西北中心区金家寨被卫立煌第六纵队占领。这时,张国焘才哀叹道:“今天打出了一个厉害的敌人来……红军只有打一仗没有打第二仗的力气了!”到9月底,鄂豫皖苏区中心区城大部分被敌人占领。
总之,张国焘不承认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敌强我弱这一基本特点和“围剿”与反“围剿”长期反复的规律。因此,他对新的严重“围剿”的到来毫无准备,仍然继续其“坚决进攻的战略”。这种错误的形势估计和错误的战略方针,就种下了第四次反“围剿”不能粉粹敌人的根苗。
三、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
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主力撤退到燕子河,在刘家老庄召开了部分分局领导人会议,研究第四次反“围剿”和红军行动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徐向前、蔡申熙、方英、王平章。鉴于国民党“围剿”军从四面八方深入根据地腹心地带,红军的周转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主张跳到外线,出潜太地区。沈泽民、
王平章不同意跳到外线,积极主张部队返回黄麻地区。蔡申熙提议如果红军暂时跳到外线,东出潜太地区,不如西出平汉路以西的应山、随县、枣阳等一带,因为那里有党的组织和红三军的活动基础,北靠桐柏山区,地形条件比较有利。经过认真讨论,会议最后决定放弃东出潜太的计划,以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和东路游击司令员刘士奇、红二十七师副师长徐海东等,带领少数部队在皖西扰敌后路,主力红军先取英山,再向黄麻地区转移。随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在红七十五师和红二十七师的掩护下,于9月底由燕子河经东、西界岭,直下英山。可是英山国民党上官云相守军工事坚固,防御力量极强,根本无法立足,部队又向黄安方向转移。10月2日,在团陂歼敌一个连,继经新洲进抵黄安地区。蒋介石发现红军由东向西转移,使其压迫红军主力于长江沿岸计划落空,急调嫡系胡宗南第一师、俞济时第八十八师和万耀煌第十三师,向黄安、麻城地区堵截;同时,命令陈继承、卫立煌两个纵队由金寨地区转头向西尾追。面对国民党军围堵,红军在黄安的河口、仙人洞、邹家集一带与敌不停血战,队伍伤亡很大,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牺牲,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负重伤,不久也牺牲。
10月10日,张国焘又在黄柴畈召开部分分局常委和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再次讨论红军去向问题。最后决定:分局率方面军总部和红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和少共国际团跳出根据地向平汉路以西活动,伺机打回根据地,留下红七十四师、七十五师由省委书记沈泽民领导,坚持根据地斗争。“那时使我们还料不到红四方面军终于脱离苏区的。但是从此一别,立军主力……一去不回,直到现在,竟远在陕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