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和我们握手
王岐山和我们合影留念
2010年9月,我参加了江西省委组织部井冈山党员干部培训班。自从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那云雾缭绕的群山,漫山遍野的翠竹,特别是那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教学课,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震撼。
在井冈山学习培训期间,互动教学课让我耳目一新。革命先辈袁文才的孙子袁建芳、王佐的孙子王生茂来到我们中间,和大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他们的讲述,把我们带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在宁冈的大仓村会见了袁文才,送给袁文才部100支枪,袁文才深受感动,慷慨资助工农革命军1000块银元,同意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建立医院和留守处。几天后,工农革命军在大井受到了王佐及农民自卫军的热烈欢迎,王佐腾出大井的新屋场营房给毛泽东部居住,大摆宴席款待工农革命军,毛泽东当即送给王佐部70支枪,王佐回赠500担稻谷给工农革命军作为给养。从此,毛泽东在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下,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6、7月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决议案提出:“与土匪武装类似的团体联盟(指与其结成统一战线的联盟)在武装起义以前可以利用,武装起义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但是,毛泽东不主张这样做,他说:袁文才本来就是共产党员,虽然他有些错误,但不能杀;王佐虽然原来不是党员,但过去是和地主豪绅作对的,现在又经过改造,入了党,帮助我们在井冈山安了家,使部队休养生息,他是有功劳的,王佐也不能杀。然而,1930年2月24日,红五军在湘赣边界特委领导人的紧急要求下,轻信袁文才、王佐“反水”的谣言,派第四纵队300余人从吉安县永阳镇开赴永新县城,把袁文才、王佐的住处包围起来,袁文才被开枪打死在床上,王佐听到动静跳出窗外,但不幸掉进东关潭里淹死了。叱咤风云的井冈山双雄就这样蒙冤被害。
当袁文才、王佐被杀的消息传到赣南时,转战途中的毛泽东惋惜不已,顿足长叹:“这两个人杀错了。” 195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士。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访38年前的故地——井冈山。在井冈山宾馆,毛泽东接见了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和王佐的结发夫人蓝喜莲。一见面,毛泽东便紧紧地握住两位老人的手,亲切地称呼她们“袁嫂子”、“王嫂子”,并深情地对她俩说:“你们的亲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是有功劳的,他们对中国的革命是做了贡献的。”之后,毛泽东又同袁、王的家人一起合影,表示他对先烈们的追思与怀念。
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共和国的建立做出贡献的人们。英雄的后代虽然和我们相处时间短暂,但是却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堂互动教学课,令我终身难忘。在这堂课上,老红军、原中组部副部长曾志的孙子石金龙讲述了自己家人与奶奶的感人故事。
1928年11月7日,在井冈山参加革命斗争的曾志临产了。26天后,她把孩子送给了王佐部队一个姓石的副连长,之后便匆匆赶赴新的工作岗位,到小井红军医院担任党总支书记。1929年1月,曾志拖着虚弱的身体,忍痛别子毅然随部队离开了井冈山,这一别,就是24年。1951年夏天,中央革命老区慰问团找到了24岁还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的石来发。石来发来到广州,见到了妈妈,母子俩凝视着对方,眼里噙满了辛酸和幸福的泪水。曾志深情地对儿子说:“你是井冈山人民在艰难岁月里养育成人的,你养父一家为了你的成长,含辛茹苦,经历各种难关,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代价,前辈的革命遗志还需要你继承,井冈山的革命传统需要你们发扬光大。”了解自己身世的石来发回到井冈山,便改名为蔡石红,他牢记母亲的谆谆教导,在井冈山上担任了几十年的护林员工作,不辞辛苦地巡逻在崇山峻岭之中,为管理、保护好井冈山的绿色森林而兢兢业业地工作。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溘然长逝。7月1日,女儿陶斯亮遵照母亲生前的嘱托,将母亲的骨灰送回井冈山,等待已久的石来发见到母亲的骨灰。陶斯亮和家人护送曾志的骨灰撒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旁一处僻静的山坡上,墓碑旁,种上了一株柏树,小小的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几个大字。这一切都是按照曾志生前的遗嘱《生命熄灭的交代》来安排的。遗嘱上写道: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
聆听曾志遗嘱,我不禁潸然泪下。曾志已魂归井冈山,融入这片红土地,井冈苍翠的松柏、绚丽的杜鹃,将永远相伴她和战友们长眠!
在井冈山学习培训期间,我还参加了社会实践课,这就是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当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已是42岁的朱德和35岁的毛泽东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依然参加挑粮运动。在他们的带领下,红军每天往返100余里,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给养问题,支撑了割据井冈山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我走在这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虽然汗水湿透了衣服,腰腿感到非常酸痛,但是亲身体验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高风亮节。
在井冈山学习培训期间,一堂堂现场教学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来到茅坪八角楼、大井毛泽东读书石、小井红军烈士墓,重温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可歌可泣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接受生动具体的革命传统教育。
黄洋界,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时常弥漫着茫茫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9月25日上午,我们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整齐地站在井冈山黄洋界纪念碑前的台阶上,聆听老红军、开国少将郑效峰之子郑南东讲述黄洋界战斗经过,进行一场现场教学课。
上午9点半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岐山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黄洋界。看到王岐山副总理后,大家一齐鼓掌,并齐声喊道:“王副总理,您好!”王岐山副总理来到我们面前,孔繁森纪念馆馆长高杉跑上前去和他握手,并介绍说:“我们是山东聊城的”,王岐山副总理高兴地说:“是山东聊城的啊”,并和前排的人员握手。我也伸出手去说道:“王副总理,您好!”王岐山副总理和我握了手。王岐山副总理看到大家穿着红军军装、精神抖擞,便非常感兴趣地和大家开玩笑:“你们这身衣服是从哪儿混来的啊?是租来的吗?”大家都笑了起来,市直机关工委武装部部长赵玉民回答:“这是我们的学员服。”王岐山副总理笑着点点头。培训班的领导把给学员现场讲课的老红军郑效峰之子郑南东介绍给王岐山副总理,王岐山副总理握着他的手说:“好!革命后代讲革命!”这时,培训班领导说:“请王副总理和大家合个影吧!”大家一起鼓掌说“好”,王岐山副总理说:“合个影?好啊,那就合个影吧。”于是,王岐山副总理走到前排中间和大家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