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活跃在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机构——红日社
2022-12-07 10:42:59
作者:梁远启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1929年底,红32师以化装智取的战术,成功占领商城县城,这也是红32师解放的第一座县城。随后,改商城县为赤城县。

    红32师攻占商城后,发现不少群众对党,对党所领导的红军和苏维埃政府不甚了解,心存疑虑。为此,赤城县委和红32师司令部紧急派人到城内的一家“文明石印馆”,组织十几名印刷工人,连夜赶印出一批《告边区群众书》《告红军书》《慰问红军家属书》等布告,在城内和郊区农村广泛张贴,宣传我党我军政策,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赤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红32师一贯重视文化宣传工作,加上此次宣传收到很好成效,于是决定在县苏维埃政府中设立文化委员会,组建“红日社”,下面分设红日报社、红日印刷厂、红日新剧团3个机构。县苏维埃政府任命曾经办过“商城书社”的共产党员、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任吴靖宇兼任社长,下属3个机构边筹办边开展活动。1930年初,赤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撤离商城县城,“赤城红日社”随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迁到金寨县境内的汤家汇、南溪(时称商南地区)一带,活动长达两年多,直到1932年2月,商城县城再次解放,红日社才迁回县城。

    一、忙碌不停的“红日印刷厂”

    早在第一次国内草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吴靖宇便在商城一带开办“平民夜校”,宣传马列主,启发群众觉悟。“文明石印馆”的工人,大部分在“平民夜校”上过课,对吴靖宇非常敬重,也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文明石印馆”老板周雁宾,是一名开明绅士,倾向革命,愿意为共产党做一些工作。因此,赤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第一批布告等宣传品,在县城解放后很快就在该馆印刷出来。赤城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成立后,吴靖宇和周雁宾达成协议,依托“文明石印馆”,组建“红日印刷厂”,周雁宾被任命为厂长,全厂共20名工人,拥有3架老式石印机,该厂也成为赤城红日社最先成立的下属机构。

    1930年2月9日,赤城红日社随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撤出县城,迁往南溪、汤家汇一带,红日印刷厂驻南溪吴家湾吴家祠堂办公。同年秋天,又搬迁到沙河禅堂庙。在撤离商城县城时,颇有远见的吴靖宇将城内文具店的纸张、油墨等全部买光,将石印机拆散,肩挑人抬运到南溪。

    “红日印刷厂”迁到南溪不久,随着红军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各类印刷量猛增,不仅要按期印刷报纸,还要印刷苏区党、政、军各方面文件、布告、列宁学校课本等。印刷厂仅有的三台老式石印机,工序多,效率低,强度大,一台机器需四个人操作手工摇柄,摇一次只能印一张,工人们轮流换班,歇人不歇机器,昼夜不停地工作,才勉强完成任务。

    由于印刷量大,加上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印刷用纸十分困难。对此,赤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一方面派人设法到白区购买,一方面动员苏区工作人员节约用纸,并因陋就简,多用山区手工作坊制作的皮纸,将省下的好纸交给红日印刷厂,尽量保证印刷用纸的需要。当时,苏区很多文件都是用皮纸书写。

    1931年初,鄂豫皖苏区取得第一次反“圈剿”胜利,商南根据地与英山、霍山、黄安、麻城等根据地连成一片,条件大为改善,困扰印刷厂的纸张问题得到解决。喜上加喜的是,上级又将没收的一幅木印刷箱交给红日印刷厂使用。这幅印刷箱采用木制活字印刷,比起石印既快捷又简便,不仅扩大了印刷数量,而且提高了印刷质量和速度。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红军获胜的消息,各地先进做法经验和优秀人物事迹等宣传材料,印刷后及时传递给群众,极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和信心。

    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南溪、汤家汇一带作为根据地核心区域,屡遭国民党军队进攻。而红日社作为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点单位,更是国民党军队重点破坏对象,时常搞突然袭击。为此,印刷厂的同志历尽艰险,一边战斗,一边印刷。敌人来了,便将机器拆散搬走,拿枪投入战斗,敌人一走立即把机器装起来继续印刷,有时在转移途中,还争分夺秒印刷。

    解放后,红日印刷厂木制印刷箱的木活字,被送到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接受后人的瞻仰,无声讲述着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二、丰富多彩的《红日报》

    红日社成立之初,主要是筹办《红日报》。开始,《红日报》社设在周雁宾家中,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采访、撰写、编辑、审签等程序却十分严谨。其工作程序是:编辑兼任记者,担任采访、撰写稿件、编辑通讯员来稿等任务,总编负责审阅编辑撰写的稿件和由编辑编发的通讯员来稿,之后报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审批。经领导审批签发后,方送交红日印刷厂印刷。《红日报》社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动脑筋,集中军民智慧,先后编辑出版《红日报》《红日半月刊》《红日五日刊》《红日画刊》《红日漫画》等一系列刊物。刊物内容丰富,不仅有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文件,上级指导苏区工作的文章,领导讲话,新闻报道,根据地军民英勇杀敌、努力生产的模范事迹,还有科学常识,短小精焊的小品、诗歌、漫画、歌曲等文艺作品,许多都由基层一线人员采编,语言朴实浅显,通俗易懂,很接地气,深受根据地军民欢迎。在版式设计上,虽然条件很差,但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红日报》社在商城县城成立后,主要是进行前期筹备工作,没有立即出刊。第一期《红日报》到南溪后出版,报纸四开四版,正版报头“红日报”三字,套红印刷,美观大方。

    为做好发行工作,《红日报》社设立了发行组,主要由十四、五岁的儿童团员组成。每当报纸印出后,孩子们便充当邮递员,肩挑背扛送往苏区各地。

    《红日报》社不仅出版报刊,还以报社的名义大量印行《告白区人民书》《告白区士兵书》等宣传品,散发到六安、商城等国统区,启发白区人民和国民党士兵的觉悟,分化瓦解敌人。这些宣传品散发到国统区后,反响很大,时常有三三两两甚至成班成排的国民党官兵到苏区向红军投诚,特别是对驻守在商城的吉鸿昌部队影响很大。

    三、深受欢迎的“红日剧团”

    在赤城红日社的三个下属机构中,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要数红日剧团。

    红32师攻占商城后不久,师司令部收到一首《打商城》民歌。歌词作者为王霁初(一说王旭初)。司令部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了解到,王霁初有比较厚实的文艺基础,曾经领班唱过戏,于是,便动员他参加革命。王霁初参加革命后,经常给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唱歌,走到哪都被围成一团。这些引起红32师领导和赤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决定成立一个剧团,并将这一任务交给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和赤城红日社。于是,红日社积极招收演员,王霁初又献出自己开办戏班子的一套行头,并筹措资金购买一部分道具,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剧团便草创起来。

    1930年2月,赤城红日社迁到南溪、汤家汇一带后,又招收了一些同志,在汤家汇正式成立赤城红日剧团,任命王霁初为团长。剧团共20余人,多是新招收的年轻人,最大的十七、八岁,小一些的才十四、五岁。这些孩子进剧团后,王霁初将他们姓名中间一个字全部改成“赤”字,如吴赤慎、岳赤荣、张赤原、廖赤月、桂赤建、曾赤萍等等,以示参加红军,争当红色演员的决心。

    红日剧团的演员们在王霁初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训练,演出水乎不断提高。演出所需剧本、歌曲、舞曲等,都是王霁初和《红日报》社主编陈世鸿等人创作的。不少节目都是采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根据革命斗争形势和需要,填上新词表演的。

    红日剧团演出的节目中,《打商城》《穷人调》《反动派吵嘴》《送郎当红军》《兵变歌》《十二月宣传歌》等,很有影响,在根据地军民中间广为传唱。

    当时,红日剧团不仅在赤城县境内演出,而且自背道具行李,跋山涉水,配合革命战争进行宣传教育。每当红军打了胜仗,区乡成立苏维埃政府,欢送红军出征,欢迎国民党军队投诚等,剧团都第一时间赶去慰问演出,足迹几乎遍及整个鄂豫皖苏区。他们每到一地,除了演出,还教红军战士和群众唱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就是由他们最早传开的。遇到战斗激烈时,演员们还担任救护、看守、运输等职责,配合主力红军作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永远缅怀昌江河畔殉难的王国贤等四烈士(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永远缅怀昌江河畔殉难的王国贤等四烈士(组图)
·特稿:湖南芷江禾梨坳微宣讲让二十大精神“声”入“红色学堂湾”(组图)
·特稿:“你们的鸭鸭牌很有名气!”——品读陆建珠写《江泽民视察共青城》一文(组图)
·特稿:天津红后故地“寻根”娘子关、与当年老房东共叙军民鱼水情(组图)
·特稿:十年前一万元买来的一张《瑞金县信用合作社收据》,你看值得吗?
·特稿:梅县区老促会到松源镇调研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组图)
·特稿:永远不会忘记江泽民总书记三十二年前的亲切接见(图)
·特稿:永远不会忘记江泽民总书记三十二年前的亲切接见(图)
·特稿:老红军本色——根据父亲老红军叶富轩自传和生前传统报告整理(图)
·特稿:八路军研究会会长刘进逝世——著名红色文化活动家黄黎民致唁电悼念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梁远启:活跃在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机构——红日社
特稿:活跃在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机构——红日社
彭远汉、杨建国:永远缅怀昌江河畔殉难的王国贤等四
特稿:永远缅怀昌江河畔殉难的王国贤等四烈士(组图
王果、杨青华:湖南芷江禾梨坳微宣讲让二十大精神“
特稿:湖南芷江禾梨坳微宣讲让二十大精神“声”入“
【大连敬立毛主席塑像】纪念毛主席诞辰129周年的活动
江泽民:我从毛主席书中早就知道您的名字(组图)
人民日报社论:缅怀功绩 继承遗志 团结奋斗
习近平:在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