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的平和与鹰的机警,水的柔情与火的炽烈”, 在近代历史上,若说有谁具有以上种种宝贵的品质,那么,说的大概就是周总理了。 他在战争中是战士,在生活中是绅士。
逝世后,他的遗产留给了国家,他的骨灰洒向了江海。 而他,却一生无儿无女。 “问心无愧”,可以说是周总理的人生写照。 可是,在他的心中,却永远都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他的父亲。
只是,他把这件事藏在心底,很少在人前提起。 后来邓颖超在他的随身携带的钱包中发现了一张相片,周总理和他父亲之间的父子亲情才得展露于人前。 那么,周总理的父亲是谁呢?他们之间又经历过什么?
周总理对他的父亲有很深的感情,而周贻能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父亲。 他生于浙江绍兴,家境殷实,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博览群书,通晓世情,在当时可谓是难得的奇才。
少年周总理
然而世事无常,周贻能的父亲不幸去世,他的家族一蹶不振。 周贻能不可能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四处奔走,只为谋生。 但他从未抱怨,也没有向家人诉苦,因为他最疼爱的妻子万冬儿一直在他的身边鼓励他。 无论多么疲惫,回到家里,看着万冬儿轻声说一声“回来了”,感觉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周总理母亲万冬儿
据周总理后来回忆,他的母亲万冬儿: “我的母亲是个温柔善良的女人,但她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万家的传统观念是,女人不能读书。 但是我从她那里学会了仁慈和宽宏大量。 我的母亲性情开朗,所以我的性情中也有她的一面。”
在周总理未满一岁时,他的小叔周贻淦因为肺病而病入膏肓,万冬儿答应为他“冲喜”,将周总理过继为他。 但周贻淦的身体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很快就撒手人寰。 他刚结婚一年的夫人陈氏陪在周总理身边,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陈氏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温和,所以她将所知道的一切知识都告诉了周总理。 陈氏从周总理两岁起就开始教育他识字,到四岁时,周总理已能背诵数十首唐诗,五岁时,陈氏便送他入私塾读书,取名“恩来”。
在周总理的教育上,陈氏从来没有吝啬过,即使周家没落,陈氏也重金聘请了许多老师到家中讲授知识。 正因为陈氏的精心教育,使得周总理在少年时代就步入了正确的道路。 周总理在他的晚年,也经常提到陈氏,叫她“娘”,叫他的亲生母亲万冬儿为“干妈”。
周总理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人生的转折点。 那时候日本在吸取了国外的成功经验后,发展迅速,许多进步的年轻人都去日本学习,周总理也决定去日本。
靠着亲友、老师、同学的资助,他终于攒够了前往日本的路费,并踏上了富国强盛的道路。 之后他又前往欧洲求学,从此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踏上了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
青年时期的周总理
周贻能的工作并不是很稳定,他很穷,根本养不起一家人。 1918年,他进入京兆尹工作,由于不会拍马屁,也没有什么强大的靠山,被开除了,只好去南京找工作。
在南下的路上,他特地去天津探望周总理。 短暂的团聚之后,周总理很是伤感,他写道:“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 言语之间,尽是对自己父亲的深深同情。
1927年和1931年,在周总理最艰难的时期,周贻赶到了上海,与他生活一起,照料他的日常生活。 而且还为儿子的事业出谋划策,以自己的方式来支持他的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贻四处奔走寻找儿子。 找过武汉,重庆,最终找到重庆红岩村,为周总理在敌后的工作提供了帮助。
周贻能陪在儿子身旁,父子俩都对这种生活很是享受。 周贻能对儿子的饮食起居都非常细心,有时候周总理工作繁忙,他也会帮忙。 局势越来越紧张,周总理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 有时候忙得不可开交,也没时间陪着父亲,担心老爷子一个人寂寞,特意让工作人员有空了陪陪他。
周贻能
儿子不见了,周贻能也不怪他,他也清楚,儿子的担子很重很忙碌。 周贻能平时都是一身长袍,一袭马褂,说话也很随和。 他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说话很清楚,但却又不是那种思想僵化的人,他喜欢和人开玩笑,而且很爱说话。 人人都很尊敬他,也很乐意帮助周总理照料他。
周贻能虽然年事已高,却也有着自己的工作。 他是办公室的“门房老头”,平时工作忙的时候,还帮忙打扫卫生,干些杂活。
周总理很清楚,他平日里忙于工作,疏忽了父亲。 可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也没有办法。 所以,他只好嘱咐工作人员,让他们有空的时候帮忙照顾一下父亲,别让他一个人太孤单。
周贻于1942年7月,在重庆的红岩村发烧病例。 他怕儿子担心,不让工作人员通知他,生怕他精神不集中受伤。 期间,周总理也生病了。 他做了一台小肠疝气的手术,一直在医院里,根本不知道父亲已经昏迷住院。 邓颖超最初没有向周总理透露周贻能生病的事情,但是周总理在医院里还时时挂念着他父亲的生日。
他写信给邓颖超说: “本来计划星期六就能出院的,现在不行了,可能要到下周三了。 请你和父亲说一下,他要是想在生日当天吃面,你们就先过。 他要是想让我在家时过生日,那就等我几天。” 然而,周贻能的病却愈演愈烈。
9日,邓颖超写信给周总理:“我要跟你说一件事,父亲病了,大夫说他得了疟疾。” 周总理收到了邓颖超的来信,两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他写信给邓颖超, 说:“我很担心他的病情,请你转告他,让他好好休息。” 7月10日,周总理写信给邓颖超时,周贻能先生以69岁高龄辞世。
周总理并不知道他的父亲去世了,因为他刚做了手术,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不能劳累。 这让邓颖超等人都很为难。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是出了名的孝子,他要是得知父亲去世了,肯定会很激动,到时候病情就会加重。
周总理身边的警卫说:“我觉得这件事先不能告诉他,如果他知道了,他肯定会离开医院回来。” 邓颖超附和道:“为了他的健康,我们现在还不能告诉他。 现在天气炎热,遗体不好保存,就先办个丧事吧。 不过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等恩来的病好了,我们再商量。”
但是,三天后周总理从身边人的神情举止上猜到了事情的真相。 在得知父亲已经去世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周总理十分懊悔,若不是自己得了重病,若是自己坚持出院,是不是就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了?”
周总理一秒钟都不愿意在这里多呆,被人搀扶着出了医院,然后就急匆匆的来到邓颖超的面前。 周总理悲痛欲绝地问道:“你为什么不告诉我?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年,你还不知道我的性格吗?” 邓颖超被丈夫这么一说,一时竟无言以对,只是在一边哭个不停。
周总理不顾别人的劝阻,一个人留在了灵堂,陪伴着他的父亲。 第二天周总理特地在了《新华日报》上发布了讣告,里面有八个字让人听了很不好受: 悲痛之极,抱恨终天。
这八个字也用在了写给毛主席的电报上: “归后始知我父已病故,悲痛之极,抱恨终天,当于次日安葬。”
周总理把周贻能安葬以后,就把他的一张相片保存了下来。 并在背面写上了“爹爹遗像”四个字,这张照片成了父亲留给周总理的最后一次回忆。 他一直带在身边,后来为了工作方便,专门买了一个黑色的皮夹子,用来装重要文件。 而那一张照片,也装在黑色皮夹子里,贴身保存着。
一生怀念父亲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邓颖超把他随身携带的那个皮夹子交给了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 里面一分钱都没有,只有一张老相片,后面写着周总理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 “爹爹遗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