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军就不能怕死!”这是安徽金寨籍开国中将滕海清加入红军第一次参战后留下的坚定话语。在后来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坚守诺言,出生入死,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9年5月6日,这一天是立夏节,在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的领导下,安徽金寨县南溪镇丁家埠(当时属河南省商城县管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立夏节起义,也称商南起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立夏节起义后不久,1929年5月,唱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红军来到了滕海清的家乡。
第一次听到这样优美的旋律,年仅20岁的滕海清既觉得新鲜好奇,又心生向往。
红军向受剥削受压迫的乡亲们宣传红军,让大家知道红军是如何产生的,红军为谁打仗,红军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一番道理如清泉般沁入肺腑,滕海清深受启发,知道了穷人的路就在脚下,光明就在眼前。
穷人要想翻身过好日子,不能只靠一个人、两个人的力量,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推翻旧社会,人民当家做主人。
懂得了这些道理,他毅然要求参加红军队伍,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滕海清被编入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不久便参加了磨角楼战斗。
这次战斗红军处于敌众我寡的地位,虽歼敌两千多人,但红军的伤亡也不小。
战后,各班召开战评会,连长到滕海清所在的三班,提出一个十分严肃而尖锐的问题,他问:“你们三班一共八个人,昨天战斗中死了四个人,怎么样?你们害怕吗?”
剩下的四个战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回答。
连长又问了一句:“你们害怕吗?”
滕海清霍地站了起来,大声说:“报告连长,打仗就是一场生死斗争,打死几个人是难免的,有什么可怕的?怕死就不来当红军了,当红军就不能怕死!”
从这以后,每次战斗,冲锋号响起,滕海清总是第一个冲出阵地,杀向敌人。
由于每次战斗都英勇杀敌,两个月后,滕海清当上了副班长,半年后当上了排长。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越过平汉路,遭到敌人疯狂的围攻。
滕海清被敌人的手榴弹炸伤,他双眼受伤,红肿得像两个大桃子,一点也看不见东西,门牙掉了两颗,右手被炸成重伤,手臂都抬不起来。
掉队的滕海清费尽千辛万苦,才赶上了大部队,治好了伤后,被师长倪志亮分配到师部保卫队当指导员。
此后不到半个月,为创建川陕边革命根据地,师党委决定派滕海清到清江渡东南地区发动群众,组建游击队。
滕海清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动员乡亲们参军,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响应,游击队迅速壮大。
滕海清派人向倪志亮师长报告了情况,倪师长任命滕海清为游击队长兼指导员,并派人送来三十支枪和五箱手榴弹。
滕海清将游击队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小队,组织游击队进行投弹、射击训练,积极练兵备战。
一个游击队员在投掷手榴弹时,由于用力过猛,加上姿势不规范,拉响手榴弹导火索后,投在了自己的脚下。
千钧一发之际,滕海清一个箭步上前,奋力一脚,即将爆炸的手榴弹飞进了前方的水塘,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游击队的军事素质提高了,滕海清组织游击队向白场镇发起突然袭击,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缴获了一百多支枪和一卡车弹药。
首战获胜,极大地鼓舞了游击队员们的士气。
在一次战斗中,滕海清和敌人拼刺刀时,背后突然冲出一个敌人,端着刺刀向他刺来。
危急之时,通信员发现了,迅速扑上去阻止了敌人,滕海清躲过一劫。
连续打了七八次胜仗,滕海清的游击队愈战愈勇。半年后,游击队被编入红十一师三十一团特务连,滕海清任连指导员。
在抗日战争中,滕海清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团团长。
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日伪军,第二团认真摸索敌人作战、行军规律,减少每天转移时间,只要碰到不超过三四百人的敌人,就主动上、不回避,迅速出击,打了不少胜仗。
1939年12月13日,二团发现永城日军司令中野早出晚归的特点和路线,14日打伏击,半小时内歼敌三百人,并击毙永城日军司令中野。
滕海清将永城歼敌战果向彭雪枫司令员作了报告,彭雪枫向他们致电,表示祝贺。
贺电说:“这一伟大胜利,显示你们已经走上铁军的道路,并且正向前迈进。”
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也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1948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抽调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进入华中,会同第11、12纵队组成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开辟苏北战场。
组建苏北兵团时,华野将时任13纵副司令员的滕海清调回2纵任司令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