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担任军团领导人的彭德怀、杨尚昆、聂荣臻、何长工等,也分别表达了对毛泽东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的由衷敬佩。彭德怀说:“在毛主席的英明指导下,我军采取穿插战术,从贵阳城之西北绕至城东,然后又从南向西进,摆脱敌四面包围的形势,把所有敌军抛在我军后面。我军胜利地渡过金沙江,进入会理地区,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我对于这一段穿插、渡江是敬佩和高兴的。”杨尚昆说:“遵义会议在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中起了转捩的作用,……如果按照原来的打法,红军在长征中很可能被消灭。它的最大的功劳是在实际上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闻天同志……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觉醒比博古早,但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所以,一切大事都要经过毛主席。遵义会议后,全党的领导核心实际上已是毛主席了”。“四渡赤水确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那时,敌军集中了四五十万人,红军只有 3.5万人,力量悬殊。红军又处在没有根据地而且地瘠民贫的地区连续行军作战,今天过河西,不几天又回河东,加上春雨连绵,敌机空袭,部队经常夜行军,吃不好,睡不好,以致怪话很多。但是,毛主席心中有数,就是和敌人打圈圈,让他们捉摸不定红军的行踪,终于把他们甩掉。”聂荣臻说:“这个阶段,我们都是声东击西,大踏步地机动作战,不断地调动敌人。这样打法,部队自然要多走一点路,疲劳一点。可是敌人却对我们捉摸不透,便于我们隐蔽企图,使我军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后陈毅同志对我说过,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我也深感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运用之妙,他确实才思过人,值得我们很好学习。”何长工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同志的指挥下,由于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蒋介石的前堵后追,妄图一举歼灭红军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不得不由我们牵着鼻子转。”留下这些回忆的人,当时要么是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最高决策层的重要成员,要么是身经百战的红军高级指挥员,都直接参与了四渡赤水战役中重要军事行动的决策与实施。作为这一重要战役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他们的看法反映了全军指战员的共同心声。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关键性战役,把遵义会议关于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重大决策付诸作战实践,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毛泽东作为四渡赤水战役的主要决策者和指挥者,在周恩来、朱德等的协助下,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指挥中央红军采用灵活多变的运动战的战略战术,不断变化作战方向和作战目标,“走”“打”结合,往返穿插,声东击西,与十倍于己的敌军巧妙周旋,寻找有利战机消灭敌人,把战略主动权重新夺回到自己的手里。正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所指出的:“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迈开铁脚板,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疲于奔命,红军则处处主动。从 1月末到 3月下旬,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至 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后,“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是改换了中央军事领导之后取得的,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孙子兵法》云:“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遵义会议后,重新回到党和红军主要领导岗位的毛泽东,以驾驭复杂战局的卓越才能和出神入化、变幻莫测的指挥艺术,制敌而不制于敌,指挥中央红军取得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一举扭转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中坚力量,成功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