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城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长者宋平在这方面就完美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情怀,他用实际行动让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不断铸就新时代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之魂、赤子之心和高贵品德。
百年奋斗、初心如磐。2022年10月16日,2340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和特邀代表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其中包括105岁的党代表有着85岁党龄的宋平,他是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是一位特邀代表。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主席台第一排就座,不时翻阅手中的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已是宋平第9次在党和国家重要场合公开亮相。看到这位年过期颐的长者,身穿深灰色中山装格外显眼,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出席党的二十大开闭幕式,他的亮相闪耀着信念的光亮,触及灵魂备受洗礼,瞬间就能充分释放出强大精神感召力。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时刻铭记使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如此高龄依然在为我们党立志于千秋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鞠躬尽瘁。他是中共元老中,唯一一位至今仍健在的,追随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打江山一代领导人。他是百年大党波澜壮阔、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奋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他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
怀揣梦想、笃定前行。1917年4月,宋平出生在山东莒县招贤镇大罗庄一个农民家庭,年少的生活也十分凄苦。父亲宋文升,秉承古训,把忠、孝、勤、俭作为治家格言,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意识到想要摆脱贫穷,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从小便十分努力。有“红色学霸”之称的他9岁入学,连续跳级,在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是很多家长和同学们心中的榜样。他17岁就进入北平大学农业学院学习,在“一二·九”运动中因与校长发生对立离开了学校。一年后,他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踏上了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就连清华大学的学习也被迫停止。迫于无奈,学校只能南迁,他也在其中,继续在西南联大学习。宋平的哥哥宋寿田经常给他讲述一些革命道理,他从小在在哥哥的熏陶和激励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一生秉持“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的信念。1936年春参加革命,1937年12月入党,1938年从学校毕业,因为成绩出色,他被安排到延安党校,他曾在研究室担任秘书,素有“人才伯乐”之称,乐于提拔年轻人才,在后来官至正国级,他就是教育改变命运的典型。
碧血丹心、激浊扬清。重庆渝中区红岩村13号,青砖灰瓦掩映在绿树林荫下,坐落着一幢3层简易建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大楼(旧址)是由当时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机关工作人员动手改建的。这栋楼若一位时光老人,讲述着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往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成立南方局,以加强党对国民党统治区域工作的领导。1939年,遭日机大轰炸后,南方局搬迁至重庆市郊区的红岩嘴(1945年改名为红岩村),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和南方局的领导人在此办公住宿,红岩从此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宋平曾在1938年到1947年之间担任周恩来的政治秘书,处处以周恩来为楷模。上世纪40年代,宋平担任新华社重庆总分社负责人,受周恩来直接指挥。周恩来在重庆红岩村常听取宋平汇报,审阅他写的文章和报道,他的工作能力十分突出,周总理对他很是欣赏,曾派他专门去延安向毛泽东当面汇报工作。1943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刊载了宋平同志《同流而不合污》一文。文章集中阐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和党在国统区怎样实现对群众的领导两个问题。“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和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成功开展了统一战线的工作,为新中国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