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的全部诗词正文中,目前公开发表的诗词有67首之多,所记录的第一首诗词是1910年毛泽东外出求学所作的言志诗«七绝·改诗呈父亲»,最后一首诗词时1973年毛泽东写给郭沫若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毛泽东生前有过三次正式发表自己诗词作品,第一次是1957年1月25日出版的«诗刊»创刊1月号,总题为«旧体诗词十八首»;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正式发表37首诗词,«沁园春·长沙»是开篇之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为压轴之作;1976年«诗刊»1月号,总题为«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是毛泽东生前最后发表的两首词。近年根据毛泽东的手稿陆续发表了28首诗词,总共67首诗词。但是,毛泽东一生之中67首诗词,《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吟咏的的诗词之作,也是毛泽东为家乡写就的唯一一首诗作,足见这首毛泽东在人生之中的分量,这是为什么呢?
那要追溯到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乐发源地的韶山,一名韶山冲。韶山:位于湖南湘潭西北部90里,群山怀抱,林木葱茏,风景秀丽。西南又韶峰,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相传虞舜南巡经过此峰,演奏韶乐,因而得名。韶峰山麓有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的第一声啼哭便从这里的一间房子里来到世上,和同乡同伴一道去放牛割猪草,或者嬉水上学堂,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1902年,毛泽东在父亲毛顺生的安排下,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老师邹春培;识字之后,父亲毛顺生就开始让毛泽东学习珠算,帮家里记账;1904年秋,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老师毛咏生;1905年春,又先后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老师周少希;1906年秋,入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老师毛宇居;1907年,毛泽东暂时停学,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毛泽东父亲的本意,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像自己一样富裕的农民或者精明的粮商。于是,在毛泽东17岁那年,在他父亲决定送他去湘潭的米店学徒的岔路口,毛泽东动用了各种方式,说服父亲改变了主意,答应他外出求学。1910年,在毛泽东走出韶山到湘乡县东山学堂外出求学的那一刻,临行前改写了一个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韶山生活17年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后,后来到长沙求学,常回韶山。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民协会,领导故乡人民革命。1927年1月,毛泽东在考察湖南五县农民运动期间,回到韶山,调查了五天。这次考察,他步行一千四百余里,历时三十二天,掌握了大量资料。同年2月,毛泽东回到武汉,在武昌都府堤41号赶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讴歌农民运动的伟大创举。随即,同年秋天,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韶山。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到了西柏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然曾多次到湖南视察工作,但由于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日理万机,都没有回过故乡韶山。直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才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这也是毛泽东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了趟故乡韶山,从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32年了。26日清晨,韶山还没有醒来,毛泽东就踏着乡间小路,来到父母的墓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深深地鞠上三个躬,虔诚地说了以下8个字:“前人辛苦,后人享福。”此时的毛泽东脑海中浮现出38年前,正是在1921年正月初十,毛泽东回到韶山,带上毛泽民 、毛泽覃2个弟弟和毛泽建1个妹妹给父母上坟作了告别,离开韶山,日后都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坚强战士,成为了流芳百世的英雄。遗憾的是,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回来过,都为革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阔别38年之后,只有他一个人回到了父母的墓前,此时百感交集的毛泽东胸中似乎已经油然而生地酝酿出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伟诗篇。
下山途中,毛泽东对随同人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还得承认。”然后看了旧屋和邻居,在他自己住过的卧室里面一张悬挂的母亲合影照片前,眼中噙着泪水,久久地凝视;最后看他自己题写校名的韶山学校,并与师生们合影留念,戴着红领巾,留下一张至今让人们能听到笑声的照片;下午4时左右到韶山水库,他兴致勃勃地畅游了两个小时;回招待所途中,又视察农业生产情况,站在山冈上,波浪起伏的千顷稻田和正在田中挥汗劳作的人们,尽收眼底,心潮澎湃;晚上专门请了几桌客,参加的有韶山的老党员和当年的老赤卫队员﹑儿童团员﹑妇女联合会员﹑烈士家属等革命老人,忘不了乡亲们的毛泽东,望着韶山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毛福轩烈士遗孀贺菊英老人深情地说:“毛福轩是个好同志。他为革命牺牲,很光荣。”用手中的一杯薄酒,他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深夜时分的毛泽东,送走了客人们,他依然沉浸在陶醉之中。三十二年的风烟岁月,三十二年的故园情思,三十二年的乡亲面容,三十二年的家乡巨变,如何不让他思绪联翩,百感交集。夜不能寐,诗思喷涌上诗人的心头,27日黎明时分,毛泽东吟咏成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到韶山》,毛泽东最早起的题目叫《归故里》。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毛泽东用回忆追叙的方式,艺术地概括了韶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深情地歌颂了韶山人民的伟大志向和英雄气概,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揭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诗中对应用的神话﹑人物﹑风物﹑历史﹑地理和古典诗文加以时代观照,改造和重铸,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及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纵览全诗:首以“别梦”开端,暗示回到故乡,而又荡开到“三十二年前”;末以“喜看”作结,正面形象歌颂。由“咒”而“喜”,绾合首尾,真是真情壮采,自然浑成;句句都是直抒胸臆,合读恰成一篇气势雄厚的革命史诗。
当年,怀着“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一理想离开家乡的毛泽东,有着鲜明的爱憎。“黑手”代表着恶势力压迫,“红旗”昭示着反压迫斗争,前赴后继的人民牺牲精神和今天的光明新天,构成了诗人的大喜大悲。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在至胡乔木的信中说:“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1961年出版毛泽东诗词英文版时,郭沫若曾问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黑手高悬霸主鞭”的黑手指谁,因有人释为人民,有人释为反动派。毛泽东回答指反动派。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刊登的《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一文说:“1975年的一段时间,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曾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帮助患眼疾的毛泽东读书。一次,毛泽东让芦荻读王粲的《登楼赋》,当分析赋中表现的王粲怀念故土思想感情时,主席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旧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随后又说,他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时十分怀念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反革命的黑手镇压下,农民的革命失败了。但是如毛泽东所说:“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党决定武装反抗,即是多壮志,敢于斗争,敢于革命,敢于争取胜利,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使日月改换成了新天,改换成了新社会。就像毛泽东父母等无数个前人的辛苦,和毛家毛泽民 、毛泽覃 、毛泽建等无数个烈士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看到过去的农奴现在成了劳动英雄,他们的劳动果实都告丰收在望,在晚风中成为千重的波浪。在夕阳中农家煮晚饭的炊烟袅袅升起时,遍地的劳动农民欢快地收工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毛泽东的名言,韶山这片土地和整个中国一样,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追求和奋斗,才使山河旧貌换了新颜。
|